摘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审美心理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1.伏羲与泥泥狗
摘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审美心理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内容摘要: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其中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也具有指导性。如淮阳“泥泥狗”的由来是与伏羲女娲的故事分不开的,泥玩中大胆的创作形式和不拘小节的整体意识,对不同动物、人物合成造型恰到好处地组合等,都是当代设计中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摘要: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其中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也具有指导性。如淮阳“泥泥狗”的由来是与伏羲女娲的故事分不开的,泥玩中大胆的创作形式和不拘小节的整体意识,对不同动物、人物合成造型恰到好处地组合等,都是当代设计中很好的范例。
淮阳是伏羲定都、创业和长眠之地,有众多的遗迹遗俗和神话传说,为纪念伏羲功德,后人在太昊陵建有宫殿式陵庙,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有盛大的祭祀“人祖庙会”,“泥泥狗”作为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主要是在庙会上兜售,同时也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
一、淮阳泥塑的艺术特点
淮阳泥塑俗称“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传统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的传统题材相当广泛,涉及狗、鸟、兽、猴、蛇、蛙、虫、鱼等数百种。老艺人说泥狗子是人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传下来的,都是伏羲的臣民,泥泥狗也就成了神圣吉祥之物,所以这种泥玩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当作祭祀伏羲和女娲的一种圣物,消灾去病,祈保平安。泥泥狗的捏塑、饰绘的实质与祭祖、娱神、祈子和禳灾等功利目的紧密连接在一起,反映生命意识又带有娱乐实用性,因此,泥泥狗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愿望代代传承下来。
(一)用色鲜艳、对比强烈
淮阳“泥泥狗”的用色属于民间色彩范畴。传说,伏羲以五色分大地五行称为正色,其中黑色是东方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代表着神圣、尊贵、神秘、本原、正统、忠诚等深刻的内涵。黑色又称玄,老子设想的玄牝能够生育万物,还有玄鸟可以降而福之,象征着春天来临和生育,所以“泥泥狗”所有的底色都采用黑色,以黑色的沉稳庄重衬托其他亮丽的色彩,颜料中的黑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其它颜料如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还有的加入蛋黄进行调配,白色在其它对比较强的色彩中主要起穿插调和协调作用。
(二)线条自然、装饰淳朴
摘要: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浓厚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多彩的民间美术形态:朱仙镇和滑县的木版年画、内黄农民画、罗山和桐柏的皮影、豫西剪纸、洛阳唐三彩、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等,在自然与人文气候双重影响下,具备了浑厚、朴实、刚健、明快的风格特点。把河南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欣赏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美术技能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河南民间美术;泥塑;年画;美术欣赏
一、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特征
二、民间美术纳入我校公共美术欣赏课实施方案
民间美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用师徒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艺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传承的文献资料很少。这也就造成了民间美术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知识和文化气息的状况。理论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才是为学之道,将河南民间美术所缺失的文献资料整理编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或许是延续其命脉、使其发扬传承的一项保护举措。所以本方案一改以往的单纯实操练习的方式,用理论、欣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我校开展美术欣赏教育的民间美术类别:泥塑类(泥泥狗、泥古古)、绘画类(农民画、年画)、剪纸皮影类。任何一种民间美术形式都有文化渊源、色彩、造型这三部分元素组成,以下论述以这三个类别为纲领,以每种类别的三个组成元素为线索展开说明。
一、两地泥塑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比较
(一)凤翔泥塑形成的文化背景
凤翔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夏称雍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王朝的发祥地,又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学术界对凤翔泥塑产生的具体年代尚无统一定论,但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凤翔县纸坊镇六营村是泥塑的发源地,相传明朝初年,明军在凤翔一带实行“兵屯”,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中,大部分来自江西,兵士有制作陶器的手艺,空闲时捏制各种形态的泥人,后来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大部分人没有离开凤翔,并把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作为谋生的手艺,用于市场销售。[3]凤翔泥塑是凤翔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物,它是日常生活中具有辟邪、镇宅、纳福功能的民俗用品,人们想借助泥塑具有神力的形象,驱赶妖魔、消灾灭害、保佑平安。是造型寓意的直白倾诉,是饰美意图的形象表达,是色彩寄寓的真情诠释,孕育着悠远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内涵。
(二)淮阳泥塑的文化背景
二、两地泥塑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农历四月初八,是江苏省丹徒县宝埝一带的“赶狗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捏两种狗:一种是拌泥捏泥狗,一种是揉面捏面狗。待晚上月亮出来时,农妇们将泥狗倒下河塘,放一阵鞭炮,然后回家将面狗蒸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