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3篇)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自学文言文字词,找出说明的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薄báo、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XX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南冥者,天池也。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美艳有生机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萧然汲汲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

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

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要求把“不戚戚于,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

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虽有佳肴》复习资料

1、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词语:虽:即使。弗食:不吃。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2、原文: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词语:善:好,妙。是故:连词,所以。

译文: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3、原文: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词语: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

译文: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4、原文: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词语: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故:连词,所以。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长,增长。

译文: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5、原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词语:学学半: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其,表示推测。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

1.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查阅冯骥才的资料,阅读冯骥才的其他作品,如《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等。

教学内容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两个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交流搜集的冯骥才的资料;或讲《俗世奇人》里的其他故事……

2.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

3.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讲了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b.“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抓住“刷子李”一波三折的情节;“泥人张”故事的悬念。

学生小组交流时明确

4.“刷子李”行事奇、做派奇;“泥人张”个性内敛,应对从容,一招制敌。

5.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精读品味

1.教师导学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语气、语调、重音。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一下有什么独到之处?(学生思考片刻,班级交流)

3.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言的韵味,提高文学的素养。

拓展反思

1.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刷子李”和“泥人张”的行事、做人方式能行得通吗?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现实,联系自身阅读,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延伸练习

学习本文的写法,为你身边有绝活的人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和“绝”。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

教科书102页。105页。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xx年.,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课题。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1.踊跃发言。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2.齐声回答:借代。3.举手回答。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谭的话。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约分钟)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的反应。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在我来问一位同学,素萍(一位女同学的名字),如果晓风(小丽的好朋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感觉怎样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晓风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素萍也会感到他的疼痛。那么……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下去。学生开始均木解地望着教师',随后恍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起彼伏地叫道:"疼。"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到他的疼痛。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约分钟)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呢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1.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处给予指导。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仿佛就是那次主题班会上的听众。师生通过合作,按照解题,情景再现,疏理结构,发表感想的顺序完成了本

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①查阅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②搜集有关旅鼠以及其它动物奇异现象的资料。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已经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在北极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旅鼠的老鼠,每对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一旦旅鼠多了,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如果死不成,他们就会聚成几百万只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集体自杀。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今天,我们就与位梦华先生一起走进旅鼠世界,详细了解旅鼠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画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②思考并概括旅鼠有哪些奥秘?

2.质疑交流

①词语重点:神秘莫测媲美膨胀滑稽道听途说繁衍

②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③旅鼠的奥秘:北极旅鼠繁殖能力超强;旅鼠超出一定数量,它的毛色由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以吸引天敌;如果死不成,几百万只旅鼠直奔大海,集体自杀。

3.探讨:旅鼠的奇特行为给对人类有何启示?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三、赏读分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

简要回顾本文内容。

2.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旅鼠的这些奥秘?请举例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后,列提纲回答。

教师总结: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巧妙的介绍给大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教师先将本文的概括介绍投影显示,学生在对比中明确:

①作者运用记叙的方式,采取对话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特点。

①作者运用灵活的方式,采取多种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

四、积累拓展

1.请用二、三百字将本文介绍的知识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选出两名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其查阅的资料,全班交流,注重找出动植物的奇异表现及原因。

五、课下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法,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动植物的奇异行为写成一篇科学小品文。

THE END
1.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讲述了什么道理本文第一则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讲述了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相似试题 (简答题) 释印光法师著说“在家学佛法要”第三页第四行所说一则中“前所作寄库https://www.examk.com/p/3981909672.html
2.礼记.礼运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世子之记曰.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问于内竖曰.今日安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4f5e50ff2d2f66e49ea04138c0ea1803.html
3.爱因斯坦的公式E=MC平方是什么意思?谁能–手机爱问爱因斯坦的公式E=MC平方是什么意思?谁能用通俗的语言讲讲?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吗?[展开]请*** 2005-03-15 18:06:29 举报 标签: C 好评回答 翻译成汉语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如果物质在某个反应中损失了质量,那损失的质量就会按照这个公式变为能量。氢聚变会把0.7%的参与反应的物质变为能量,最高https://m.iask.sina.com.cn/mib/956966.html
4.语文试卷分析课教案他想考你什么? 生答 集体的智慧大无穷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次第18题:翻译句子。 (一)真题回放 展现学生答案,(二)学生讨论并分析失分原因 提问错误答题的学生1,师:你能讲讲你当时翻译的思路吗? 再提错题学2,问。 再提正确生3,问其思路。 请错生1,2给自己打分,谈改进。 (三)总结方法 师:通过这个题目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gw8zj3j.html
5.22《礼记》二则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讲义分层训练.docx学学半()兑命()选贤与能()矜、寡() 【答案】xiàoyuèj?gu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弗食弗:(2)虽有至道至道: (3)不知其善也善(4)教然后知困困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6)选贤与能与: (7)讲信修睦修睦(8)不独亲其亲亲: (9)不独子其子子:(10)矜、寡、孤、独、废疾者寡:者: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02/7033065036006166.shtm
6.萃止张文江讲记《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国家的根本建立在教育上。《兑命》原文是:“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兑命》好得不得了,这段话尤其好。但这是伪《古文尚书》,如果清代的考证成立的话,这篇《尚书》比《学记》晚,是抄《学记》的。但是它比《学记》层次高,还要有意思。“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526498/
7.至道题目答案解析,至道题目答案解析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1)虽有嘉肴( )(2)不知其旨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学学半(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8%87%B3%E9%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