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人题目答案解析,孺人题目答案解析1

183根据《注册测绘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下列文件中,孺要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的有()。

A.项目合同

B.成果质量检查报告

C.最终成果文件

D.仪器检定报告

E.项目监理报告

23阅读方孝孺《豫让论》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炫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英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将“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22阅读方孝孺《豫让论》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炫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英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作者认为豫让为智伯报仇的做法是否可取(2分)

21阅读方孝孺《豫让论》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炫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英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作者认为“士君子立身事主”,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4分)

60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鼽衄、肩前孺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属于何经病证()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86根据《注册测绘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下列文件中,孺要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的有()。

94根据《注册测绘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下列文件中,孺要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的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士利传

[明]方孝孺

郑士利,字好义,宁海人,尝为县诸生。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①,空印事②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狱中。士利兄亦以河南时空印系狱中。天子方怒空印事,以为欺罔,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佐贰以下榜一百,为军远方。丞相、大夫皆知空印者无它,罪可恕,莫敢谏。

士利独叹曰:“上不知,以为空印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适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者罪之。士利曰:“吾所欲言者,为天子杀无罪。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言,吾死不恨。”其兄免死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最详。其意以为,诚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③以虐民耳。臣以为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纵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且钱谷之数,府必合于省,省必合于户部。其数诚不可悬断预决,必至户部而后定。省、府远者,去户部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待策书既成而后用印,则往来之难,非期年不可至。故必先用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远矣,何足深罪?且国家诸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知其不可而故犯之也。自立国以至于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丞相不知其罪。今一旦捕而诛之,则何以使受诛者甘心而无词乎?朝廷求贤士,得之甚难。位至于郡守者,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

上览书大怒,诏丞相大夫杂问④谁教若为,必有主谋者。士利笑曰:“顾吾书可用与否如何耳。且吾业既为国家言事,自分受祸,人谁为我谋乎?”辞卒不屈,然犹输作⑤终身,而竟杀空印者。

(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有删减)

[注]①钱谷:赋税。策书:官府文书。②空印事:旧例每年,各级官员进见户部,核对钱粮军需诸事,以道远,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朱元璋疑其中有奸诈,兴空印案。③文移:文书,公文。④杂问:犹会审。⑤输作:罚作劳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纵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

B.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纵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

C.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纵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

D.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纵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榜:指打人用的板子或刑杖,在此意为杖刑,指直接用毛竹、木板击打臀部。

C.求言:指君主发布命令要求臣民上书言事,谏书内容再直白也不会被追责。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士利刚直好义,但并不鲁莽行事,所言乃为大义,但担心其事涉及兄长,有违不可假公言私的诏令,所以等待其兄杖出乃言,体现他做事考虑周密。

C.针对空印案,郑士利敢于犯颜进谏,直陈问题所在,当权的丞相、大夫深知其中情由,认为空印者其罪可恕却不敢进谏,体现出当时官场的昏庸腐败。

D.此文写郑士利直言进谏而遭不测的故事,体现了浙学先贤一身浩然正气,为探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气概,作者也借此文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赞扬与传承。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知,以为空印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

(2)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

14.郑士利在上书中是怎样逻辑严密地分析、推理空印者不当重罚的,请分点概括。

“家庭”二字,最早见于()王僧孺“事显家庭”。

A.东汉B.西汉C.南朝D.北朝

A.唐长孺的《山居存稿》B.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C.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D.周一良的《东晋门阀制度》

下列属于“明初诗文三大家”的人物有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A.昙花一现∶惊鸿一瞥

B.魂不附体∶失魂落魄

C.锋芒毕露∶锐不可当

D.朽木难雕∶孺子可教

雉子,班如此。之于雉梁。无以吾翁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止,黄鹄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来蜚从雌,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尧羊蜚从王孙行。

忠孝历来认为,明朝方孝孺做这题目做得好。朱棣篡了叔叔皇位,当了皇帝,抛了选题给方孝孺解是跟我走,替我提包,还是跟死鬼走,替死鬼黄泉路上背包方孝孺选了忠于故主,磨墨大书燕贼篡位,掷笔啸叫死则死尔,诏不可草;结果是连累三亲六故,五服十族,千来人陪他死。古人都以为方孝孺忠孝这题目做得好,做得对,做得有气概,该朱批红笔,打100分。现在来给方孝孺答题打分,老师您要给他打几分我估计现在很多老师会觉得他做得比钱谦益更糟糕你要做忠义之士,你做就是,何苦要拉几百上千的生命陪你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自古忠孝难两全,忠孝这题目真不好做

B.古时,忠独占人品考核绝大分值,但现在,却不尽然

C.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D.忠,也要看时候、看人,看地点

诗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出自()。A.李白《江上吟》B.王勃《滕王阁序》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D.张继《枫桥夜泊》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A.昙花一现惊鸿一瞥B.魂不附体失魂落魄C.锋芒毕露锐不可当D.朽木难雕孺子可教

A.陶弘景《答谢中书书》B.吴均《与朱元思书》C.王勃《滕王阁序》D.骆宾王《讨武曌檄》

钱乙流传后世的著作为()

A.《婴孺论》B.《小儿药证直诀》C.《备急千金要方》D.《保婴撮要》E.《育婴秘诀》

下列人物中,属于牛李党争中牛党一方的有()

A.牛僧孺B.李德裕C.李宗闵D.杨嗣复

下列人物中,属于牛李党争中李党一方的有()

A.李德裕B.郑覃C.牛僧孺D.李白

中国大陆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代表性人物是:()A.王国维B.陈寅恪C.白寿彝D.唐长孺

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先生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A.杨联升B.唐长孺C.王明柯D.傅斯年

名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哪部作品中?

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这是明代方孝孺的诗。诗中幽禽指的是()。A.画眉B.黄莺C.鹦鹉D.凤凰

阅读下面的古文,解答文段后面提出的问题。淮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①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②旦日圣临!”武安③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何。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日:“相④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要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⑤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会②且日③许诺④岂⑤徐(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②乃驾,自往迎丞相。③及夫至门,丞相尚卧。(3)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4)找出文中的一个指示代词,并解释其意义。

阅读下面的古文,解答文段后面提出的问题。灌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欢而去。(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过②安③语④市⑤特(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丞相岂忘之哉。②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③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3)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4)找出文中的谦敬副词和程度副词各一个。

孺人中夜(觉寝)

A儒

B孺

A.画眉

B.黄莺

C.鹦鹉

D.凤凰

2.方孝孺《吴士》以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3、[针灸学]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腧穴是()

A:肩贞

B:孺俞

C:天宗

D:秉风

E:曲垣

业务部门协助客户申请打印增值税发票的,按照()的申请流程处理。

A、孺牛服务系统

B、通用审批系统

C、提交纸质增值税发票申请表

()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A、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B、无私奉献

C、俯首甘为孺子牛

D、为人民服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光初为郎,累迁诸曹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是时上年老,宠姬钩弋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桀、安数为人求官爵,光不许,以是怨光。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又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书奏,帝不肯下。

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燕王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又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B.于是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又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C.于是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又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D.于是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又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A.周公,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摄政辅佐周成王并还政成王。

B.孝昭,是汉武帝幼子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盐铁,指盐铁官营制度。朝廷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

D.跸,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光为人谨慎,深得武帝信任。武帝想让小儿子继承皇位,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

B.霍光举止沉着冷静,本性端正。霍光每次从下殿门进出,停顿、前进有固定的地方,郎仆射偷偷观察他,他的举止都不失方寸。

C.霍光对同僚不留情面,遭人怨恨。御史大夫桑弘羊创立了酒和盐铁的专卖制度,自以为功高,想为子弟谋求官职没能如愿,怨恨霍光。

D.霍光平定谋逆,威震天下。上官桀等人谋逆,事情被发觉后,霍光诛灭了上官桀等人,燕王自杀,霍光以此威震天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5分)(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5分)

唐代“牛李党争”中的“牛党”指以牛增孺为领袖牛姓官员

A、正确

B、错误

李商隐一生仕途深受“牛李党争”影响,其中“牛”是指()。

A、牛弘

B、牛僧孺

C、牛凤及

D、牛皋

“孺人”是明清时用来封赠——以下职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

A.一品B.三品C.五品D.七品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辑绒。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1)这里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2)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3)这段文字有什么叙述特色。

A《岳阳楼序》

B《黄鹤楼序》

C《阅江楼序》

D《滕王阁序》

A童儿歌

B童谣

C儿童歌

D孺歌

A项目合同

B成果质量检查报告

C最终成果文件

D仪器检定报告

E项目监理报告

A十六

B十七

C十八

D十九

阅读方孝孺《豫让论》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炫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英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作者认为“士君子立身事主”,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4分)

本题共计4个问题

孺人之昊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垆,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选自《先妣事略》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下列各项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题共计3个问题

阅读《先妣事略》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鼽衄、肩前孺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属于何经病证()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忠?孝?历来认为,明朝方孝孺做这题目做得好。朱棣篡了叔叔皇位,当了皇帝,抛了选题给方孝孺解是跟我走,替我提包,还是跟死鬼走,替死鬼黄泉路上背包?方孝孺选了忠于故主,磨墨大书“燕贼篡位”,掷笔啸叫“死则死尔,诏不可草”;结果是连累三亲六故,五服十族,千来人陪他死。古人都以为方孝孺忠孝这题目做得好,做得对,做得有气概,该朱批红笔,打100分。现在来给方孝孺答题打分,老师您要给他打几分?我估计现在很多老师会觉得他做得比钱谦益更糟糕你要做忠义之士,你做就是,何苦要拉几百上千的生命陪你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自古忠孝难两全,忠孝这题目真不好做

B、古时,忠独占人品考核绝大分值,但现在,却不尽然

C、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D、忠,也要看时候、看人、看地点

阅读归有光《先妣事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A.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B.这段文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C.这段文字对刻画母亲形象有何作用?

A.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B.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C.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D.是何楚人之多也

A.外祖B.周孺人C.大姊D.老妪

A.入城,则缉垆,灯火荧荧,每至夜分B.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C.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D.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A.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B.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D.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A.先秦B.西汉C.东汉D.魏晋

A.战国时人B.西汉时人C.东汉时人D.春秋时人

《诚意伯文集》的作者是

A.宋濂B.高启C.刘基D.方孝孺

A.汤显祖B.方孝孺C.王世贞D.袁宏道

A.郑子玄B.丘长孺C.黄生D.林汝宁

A.有勇无谋B.反复无常C.夸夸其谈D.贪得无厌

A.陈维崧B.唐甄C.方孝孺D.吴伟业

A.吴士B.张士诚C.司粟吏D.钱塘无赖

下列作者,属于“明初诗文”三大家的是()

A.方孝孺B.宗臣C.刘基D.钟惺

阅读方孝孺《吴士》,回答问题。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始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兵法。”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书以为世戒。(1)吴士是一个怎样的人(2)简述此文的主旨。(3)解释下列词语。赢缩懦人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日"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予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陟官名

B.以志吾梦云志记下、记录

C.周亦艺以花果竹木艺种植、栽种

D.犹冀真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冀期望、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公以言事忤天子②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①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行文思路。(3分)

4.用"/"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3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吕祖谦《东莱左转博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4分)

(2)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3分)

(3)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3分)

,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关于《滕王阁序》中的有关典故,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含义是“徐孺子使陈蕃为他放下专门陈设的卧榻”.徐孺子曾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B、“无路请缨”的含义是“没有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这里化用了西汉终军向汉武帝请求出使的故事,表达了王勃愿意为国效力的愿望.

C、“叨陪鲤对”的含义是“接受父母的教导”.这里化用孔子教导儿子孔鲤的故事,也暗含了作者以后要常在父亲身边照料父亲的意愿.

D、“酌贪泉而觉爽,处河辙而相欢”分别化用廉吏吴隐之饮贪泉并赋诗言志、《庄子》中的鲋鱼处境来表达作者坚持操守的积极追求.

下列词语中,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耳孺目染漫溯(shuò)万户候寥(páo)廓

B、中流砥柱瞋(chēng)目长蒿忤视(wǔ)

C、试目以待游说(shuì)颓杞卒起不意(zú)

D、绿草如茵青荇(xìng)山清水秀彷徨(páng)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三道题目。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孺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xī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dǔn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栏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①请根据文中的两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xīdǔn②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并把正确的写在横线内。③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请写出这一成语,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含义。成语含义。

儿歌在我国古代一般被称作()

儿歌在我国古代一般被称作

《诚意伯文集》的作者是()。

方孝孺《吴士》中,“好夸者死于夸”指的是

方孝孺《吴士》中,“好夸者死于夸”指的是()

方孝孺《吴士》中的张士诚是

十年写作《桃花扇》,三易其稿,上演后名动京城的是()

下列作品属于洪昇《四婵娟》的是

下列作品属于洪昇《四婵娟》的是()

诗与高启齐名,散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的明代作家是()

诗与高启齐名,散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的明代作家是

明清时被封赠为“孺人”的丈夫或父亲的职官必须是

下列《先妣事略》的句予中,属于细节描写的是

下列《先妣事略》的句子中表现作者母亲品德的有

《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

“孺人”是明清时用来封赠()以下职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杏花书屋记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①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③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④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夫: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出《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敢有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勾践灭吴》)

C.以公所命名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19.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活用不同的是()

例句:瑾拜表以闻

A.徐孺下陈蕃之榻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D.太上不辱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B.徐孺下陈蕃之榻

C.襟三江而带五湖D.登东皋以舒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B.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C.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D.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A.车驾,即“车”。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作皇帝的代称。

B.城郭,城墙。“郭”是指内城的墙,“城”是指外城的墙。

C.北狄,古族名,因其主要居北方,故通称“北狄”。后成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D.中国,最早指西周的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伏湛内心安宁,不为乱局所扰。汉成帝时,他凭借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任平原太守时,仍然教授学生;兵乱兴起,伏湛安宁闲适,仍然继续教学。

C.伏湛能当机立断,赢得信服。门下有个管事的,商量为他起兵,伏湛厌恶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杀了他,拿其人头在城中示众,郡内因此安定下来。

D.伏湛忠于君王,积极进言。彭宠在渔阳造反,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伏湛上疏劝谏,反对光武帝这样做,是为光武帝的安全着想,此意见最终被采纳。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

(2)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

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

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

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拨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

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选自《梁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

A.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B.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C.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D.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A.《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B.文学,文献经典,泛指文才或文艺作品;文中特指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

C.博士,古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文中特指帝王的诏令、命令。

A.王僧孺幼年家贫,生活非常艰难。在王僧孺幼年时,母亲以卖纱布维持生活,她曾带僧孺到市上去,路遇官员出行前导的仪仗队,被驱赶到沟中。

B.王僧孺品学兼备,深为友人看重。他与任昉在竟陵王西邸相遇,两人志同道合,王僧孺要到县里任职,任昉就赠诗给他,赞美他像兰草、如白芷。

C.王僧孺为官清廉,从不贪婪财物。他任南海太守时,发现前任官员借当地贸易之机谋求利益,感慨万端,但他仍然坚守如初,不为后代聚敛财富。

D.王僧孺才华出众,尤其善于作诗。有一次,高祖写了五百字的《春景明志诗》,让在朝的官员都和韵同作,结果高祖认为僧孺作的诗超出了沈约。

(1)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

(2)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遵裕出环庆从……出兵

B.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困匮乏

C.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修建、制造

D.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适应、符合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拔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

B.范纯粹有大局意识。他主动邀请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虽然受到侵扰的防区不归自己管辖,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

C.范纯粹正直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D.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深入敌境,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纯粹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不忍默默以贻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入为右司郎中。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

复代兄纯仁知庆州。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窃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羡赋,是指赋税收人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慕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字仲孺,颍阴人也。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汉法,父子俱,有死事,得与丧归,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于是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两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还走汉壁,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曲折,请复往。”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吴军破,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武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郊,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上恐太后诛夫,徒夫为燕相。数岁,坐法免,家居长安。

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势在己之右,欲必陵之;士在己左,愈贫贱,尤益礼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好文学,喜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波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颍川。颍川儿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选自《汉书·灌夫传》,有删改)

A.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B.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C.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D.颍阴侯言/夫夫为郎中/将数岁/坐法去家/居长安中诸公/莫不称由是/复为代相

A.灌婴舍人,灌婴的左右亲信或门客。“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

B.至二千石,升官到郡守级别,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C.窦太后昆弟,即窦太后的兄弟。古代“六亲”之一:“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

D.在己之右,指等级、地位比自己低的。汉代崇左,故以右为下,为贱,为低。

A.灌夫父亲灌孟本来姓张,在做颍阴侯灌婴的舍人时,受到灌婴的宠信被推荐,官至二千石,所以用灌氏家的姓。

B.父亲战死后,灌夫不肯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护送灵柩回家。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要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

C.灌夫喝酒好发酒疯,又一次与长乐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因打了窦甫而犯法丢官,只好闲居在长安家中。

D.灌夫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后来他家的池塘田园遍布颍川,宗族门客为了张权势和利益,横行颍川。

(1)将军壮而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

(2)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偾军,边衅不已

已:停止

B、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

诘:追问、责问

C、和与战,俟再至决之

俟:伺机

D、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

寻:不久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②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江南

方令孺①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②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15.赏析第①段中“浮”字的精妙之处。

16.从全文看,开头写“吃甘蔗”有什么用意?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8.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刘病日笃②徐孺下陈蕃之榻③悦亲戚之情话④目吴会于云间⑤襟三江而带五湖

⑥而后乃今将图南⑦谨拜表以闻⑧策扶老以流憩⑨雄州雾列⑩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⑨⑩/②③⑤/④⑥⑧/⑦B.①⑨⑩/②⑦/③⑤/④⑥⑧

C.①⑨⑩/②③⑤/④⑧/⑥/⑦D.①⑨⑩/②⑦/③⑤/④⑧/⑥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卿父学士安否?”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卿归侍,为朕致此意。”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章容状魁硕,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A.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B.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C.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D.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A.《小戴记》,即《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B.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掌管学校课试等事,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

C.祠禄,古官名。宋朝制度,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无职事,但可享受官俸。

D.致仕,指古代官员做官,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

A.刘章尽忠竭诚,深得孝宗信任。他在孝宗未即位前就作为王府教授,用经义文学启发诱导孝宗,孝宗对他的知遇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B.刘章敏锐特异,从小勤奋好学。他四次乡举都考第一,后来参加殿试成绩也直接排在第一。他也因殿试成绩第一而被授任镇江军签判。

C.刘章胸无城府,言行坦荡无私。赵彦端因为直言被人构陷,刘章对此并不知情;但在孝宗询问他对这事的看法时,他不偏不倚,秉公直言。

D.刘章不求奢华,且能节俭自持。他要求自己节俭自律,崇敬并学习晏婴的操守。皇上因此对他赞叹了很久。

(1)章不知状,从容对曰:“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

(2)章容状魁硕,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卿父学士安否?”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卿归侍,为朕致此意。”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节选自《宋史·刘章传》)

B.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C.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D.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B.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教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

C.祠禄,省称祠,古官名。宋朝制度,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无职事,但可享受官俸。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

A.刘章敏锐特异,从小勤奋好学。他四次乡举都考第一,后来参加殿试成绩也直接排在第一。他也因殿试成绩第一而被授任镇江军签判。

B.刘章尽忠竭诚,深得孝宗信任。他在孝宗未即位前就作为王府教授,用经义文学启发诱导孝宗,孝宗对他的知遇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日涉以成趣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襟三江而带五湖④徐孺下陈蕃之榻

⑤而后乃今将图南⑥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⑧臣具以表闻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⑦/③/②④⑥⑧/⑤D.①③/②⑥⑦/④/⑤/⑧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雷峰樵叟序

方孝孺

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然不妄交接,遇佻憸之徒恒趋避焉。或以势雄之故强与之善,叟终不屈。遇缙绅之士,延至于家,相与论古今人物贤否,稽疑质惑,虽至浃旬洽月无怠容。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叟喻以一言,咸悦服而去。雅爱读书,自少至老不倦。课子弟耕读有恒度,风晨月夕闻弦诵声则喜,间闻嬉笑俚语,则终日不乐。性颇嗜游观,值春和景明,树林蓊蔚,鸟声嘲哳烟霭间。即幅巾杖履,徜徉于山巅水澨,与樵童牧儿伍,心无厌焉,因以樵叟自号。

或问之曰:“夫驾舟楫,操网罟,出没于波涛者,虽不自谓之渔,人固以渔目之。手耒耜,腰镰铚,往来于田亩者,虽不自谓之农,人固以农目之。今叟居必冠裳,行必杖履,所业必诗书。无运斤砟斧之勤,无拾枯束湿之劳,而顾以樵自目,其如名实之爽何”叟曰:“若奚言之固也予恶夫世之人,不修其实,择美名而居之,手未能操简牍,心未能颂章句,辄轩然以儒者自居。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曰长者,曰先生,曰皋,曰夔,己处之而不愧,人呼之而不异。及察其所存,岂有毫发诚身之善,及物之功乎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白云溶溶,弥布崖谷,陇树排青,林溪涨绿,出入烟霞,友于麋鹿,而了不知尘世之荣辱。若夫山林摇落,潭涧澄清,霜呈锦树,壑殷秋声,砉然长啸,山应谷鸣,而杳不知寒暑之变更。推此而言,四时之乐,宁有既乎彼樵者习其事,恐未能知其乐。予虽不躬其事,而彼之乐予能全而有之。庸以自目,孰云不称若奚言之固耶”或以叟言告同里某,某闻之,俯而思,仰而悟,抚掌而叹,爰为作赞,叟姓徐,名山南,字廷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式:法式

B.课子弟耕读有恒度课:督促完成

C.其如名实之爽何爽:差错

D.庸以自目目:看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樵叟自号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出没于波涛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彼樵者习其事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D.爰为作赞臣为韩王送沛公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峰樵叟世代居住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孝悌,慎于接物,是一位品德淳厚、志趣高雅之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B.开头先交代樵叟的为人处事,再通过和渔夫、农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樵叟的志趣,行文紧扣“樵叟”二字,逐层推进,浑然一体。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乡间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

(2)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医原

【明】方孝孺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最后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竟出,不言治疾之方。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其孰能之?

始余闻四明有世医邵君真斋,善为方,视人疾以为不可治者必不治,而所治必取奇效,心窃识之。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辨形体荣卫之原原:探究。

B.甚者弃书不省省:省察。

C.今得雨而果瘳,何也?瘳:痊愈。

D.竟出,不言治疾之方竟:完毕。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医来治者以十数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则以指计甲子则告诉不许

C.起而行乎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非奇士其孰能之其可忽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推究医道,阐明“书不尽意”,故不可拘泥成说,而应默会于心,根据实情,严肃认真,灵活制变的道理。

C.本文是写给四明名医邵真斋的。作者与之相见,恭敬有加,十分诚实,不敢随便引经据典,表现出对邵真斋高超医术钦佩有加。

D.文中引述“贵人有疾”的传奇故事,旨在具体说明得道之医,神乎其技,贵在求乎言语之外而得不言之意。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2)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

下表

记述

出处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明史·

方孝孺传》

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

《明熹宗实录》

卷22

从表中记述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方孝孺因拒绝草诏被杀

B.朱棣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

D.方孝孺坚持正统的皇位继承原则

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这主要是因为()

A.中正官有授官职责

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

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

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节选自《明史·徐贞明传》,有删改)

A.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B.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C.今诫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D.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

C.“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

D.“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A.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

C.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

D.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

(1)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使。

(2)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C.士方登第时

方:将,将要

D.君子有谷,贻子孙子

贻:给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所居宅是也

寡人之于国也

B.诸子读书其间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于富贵之念灭尽矣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以公所命名

娘以指扣门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

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对周家诗书传家的赞叹之情。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5)给下面句子断句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节选自《明史·方震孺传》,有删改)

A.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B.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C.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D.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A.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中旨指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C.斜封即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非正式任命的官员。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巡视各地军政、民政的大臣,又称巡按。

A.方震孺不畏权贵。魏忠贤替宦官张晔、刘朝说情,方震孺不听从,将事实报告皇帝。

B.方震孺严肃军纪。他命令宁前监军专门负责惩处逃兵逃将,但终究无法挽回边事危机。

C.方震孺勇于担当。辽阳失陷后,他一面为朝廷出谋献策,一面主动请缨去犒劳军队。

D.方震孺富有远见。他预见到争取祖大寿的重大意义,亲自渡海前往,成功将他劝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

(1)震孺再疏言山海无外卫,宜亟驻兵中前,以为眼目。不省。

(2)将军归,相保以富贵;不归,震孺请以颈血溅将军。

①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③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④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有谷,诒孙子诒:欺诈、欺骗

B.以志吾梦云志:记下、记录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种植、栽种

D.犹冀其世世享德冀:期望、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B.①公以言事忤天子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②不能喻之于怀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13.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3分)

译文: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3分)

(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3分)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14.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行文思路。(4分)

从词类活用看,对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不耻下问

③徐孺下陈蕃之榻

④襟三江而带五湖

⑤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⑥梓泽丘墟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⑨则刘病日笃

⑩窜粱鸿于海曲。

A.①②④/③⑤/⑥⑦⑩/⑧⑨B.①⑥⑦/②④/③⑩/⑤⑧⑨

C.①⑥/②④/③⑤⑧⑨/⑦⑩D.①⑦/②④⑩/③⑤/⑥⑧⑨

【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撤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兵久顿大名顿:驻扎

B.孝孺被执下狱执:拘捕

C.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D.即事不济即:即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姚广孝以孝孺为托臣以险衅

B.诏檄皆出其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而陈瑄以战舰降燕门虽设而常关

D.宜且与报书彼且奚适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曾建议惠帝到其它地方避难,以图复兴;燕兵渡江以后,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抓入狱。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世,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善书给事尚书。用:因为。

B.其人来谢,安世大恨恨:遗憾

C.绝勿复为通通:通报,举荐

D.是以能殖其货殖:增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而不可,尚谁可者②因人之力而敝之B.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②吾其还也C.①为子延寿求出补吏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①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做北地太守。

7.翻译下面两句话。(12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分)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4分)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徐孺下陈蕃之榻B.犹有未树也

C.《齐谐》者,志怪者也D.或棹孤舟

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这主要是因为

A.中正官有授官职责

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

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

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6分)

豫让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有删节)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告善道道:同“导”,引导

B.盖尝因而论之因:趁机

C.释赵围释:解除

D.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胜:能承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为智伯的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方孝孺认为,豫让听任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却不能帮助智伯“销患于无形”,他的处事之道也有不忠的地方。

C.方孝孺认为豫让为给智伯报仇,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行列,没能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漆身吞炭,甚至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3分)

(2)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3分)

11.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对豫让以死报智伯这一行为的评价。(3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25分)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A.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

管行政。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

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

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C.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

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

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少以父任为郎

B.①国家重臣也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①安世深辞弗能得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8、下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3分)

①无能为也已②卒起不意③图穷而匕首见④今日往而不反者

⑤人不敢与忤视⑥失其所与,不知⑦置之坐上⑧毋内诸侯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⑩刑人如恐不胜

A.②④⑥B.⑥⑦⑨C.②③⑧D.⑤⑥⑩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习题。(共6分)

驱蚊(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扇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扇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噬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噬面。(3分)

译: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楼在古代作为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下列诗句,不太可能题在岳阳楼的一项是(3分)

A.白浪翻江无已时,陈蕃徐孺去何之。

B.莫道巴陵湖水阔,长沙南畔更萧条。

C.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D.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文言文阅读(14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①,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脩絜:xiūjié,高尚纯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比延烧比:并排,挨着

B.持节发河南仓栗以振贫民发:打开

C.伏矫制之罪矫:纠正

D.以数切谏切:急迫,切迫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2分)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②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鲁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下列各项中未使用典故的是

A.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B.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C.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霍光字子孟,剽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既壮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未及求问,会为剽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至平阳传舍,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中孺扶服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还,复过焉,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广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刺王反诛,其子不在议中。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曰《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武帝时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皇太后诏曰:“可。”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赐御衣,太仆以軨车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而光奉上皇帝玺绶,谒于高庙,是为孝宣皇帝。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选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仆射窃识视之识:做标记

B.光甚谊之谊:通“义”,认为……忠义

C.众庶莫不多光多:增加

D.咸称述焉称述:称赞,称道

5.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曰/《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

B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曰/《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

C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曰《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

D光遂与丞相敞等/上奏曰/《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光为人沉着冷静,细致慎重,每次从下殿门进出,停顿、前进有固定的地方,郎仆射暗中做了标记一看,尺寸丝毫不差。

B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而尊贵得宠。长大以后,就探访询问知父亲是霍中孺,正好任剽骑将军出击匈奴,路经河东郡,河东太守到郊外迎接,他背着弓箭先驱马到平阳旅舍,派手下人迎接霍中孺。

C霍光坐在朝廷中间,会合丞相以下大臣讨论决定立谁。广陵王已经不用在前,还有燕刺王因谋反而被诛灭,他儿子不在讨论范围中。

D霍光派宗正刘德到尚冠里曾孙家中,让他沐浴以后赐给他皇帝之服,太仆用轻便车迎接曾孙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受封为阳武侯。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5分)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兵久顿大名顿:驻扎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C.成祖颔之颔:点头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5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

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

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7.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浮”的精妙之处。(3分)

8.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

9.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学画引出看画的父亲,巧妙自然。

B.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儿女的希冀。

C.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

D.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

11.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

下列各选项中两句话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徐孺下陈蕃之榻眄庭柯以怡颜B.乐琴书以消忧襟三江而带五湖

C.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卒廷见相如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羝乳乃得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汲黯传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蛉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史记·汲郑列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比:并排,挨着

B.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发:打开

C.伏矫制之罪矫:纠正

D.以数切谏切:急迫,切迫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②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蚧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卤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

(2)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万事劳其形

A.徐孺下陈蕃之榻B.川泽纡其骇瞩

C.襟三江而带五湖D.屈贾谊于长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擢进士第一,起家将作临丞、通判襄州。还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

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首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杜枢覆张彦方狱,将驳正,忤执政意,执政□他罪绌枢。黯言:“枢无罪,且旨从中出,不因臣下弹奏。恐自此贵幸近习,言一得入,则将阴肆谗毁,害及善良,不可不察。”时言者或论事亡状,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执政又患言事官旅进,论议上前不肯止。乃诏:“凡欲合班上殿者,皆禀中书俟旨。”黯论以为:“今得进见言事者,独谏官、御史,若然,言路将壅,陛下不得闻外事矣。请如故便。”皆弗许。

英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为群牧使。时封拜皇子,并除检校太傅。黯言:“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天子之所师法。子为父师,□义不可,盖前世因循弗思之过。请自今皇子及宗室属卑者,皆毋兼师傅官,随其迁序,改授三公。”下两制议,请如黯奏。而中书亦谓:“自唐以来,亲王无兼师傅者。国朝以三师、三公皆虚名,故因而授之,宜正其失。”诏可。

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

后与两制合议,请以濮王为皇伯,执政弗从,数诣中书争论。会大雨水,时黯已被疾,疏言:“简宗庙,逆天时,则水不润下。今二三执政,知陛下为先帝后,□阿谀容说,违背经义,建两统贰父之说,故七庙神灵震怒,天降雨水,流杀人民。”既病,求出,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未行,卒,年四十四。口占遗奏数百言,犹以濮王议为请。赠尚书礼部侍郎。(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枢覆张彦方狱覆:审查;查究

B.若然,言路将壅壅:堵塞

C.权知审刑院,为群牧使知:知道

D.会大雨水,时黯已被疾被:遭受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忤执政意,执政□他罪绌枢

②子为父师,□义不可

③知陛下为先帝后,□阿谀容说

A.①以②于③乃B.①之②于③则

C.①以②而③则D.①之②而③乃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

B.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

C.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

D.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黯担任谏官,论说韩琦、富弼、范仲淹可以委以大任,体现了他敢于上书言事的性格特点。

B.杜枢被执政者贬职,贾黯认为杜枢没有犯罪,而降职是由朝廷决定的,不是大臣弹劾的原因。

C.贾黯认为太师、太傅、太保是天子学习效法的人,皇子以及宗室中地位低下的人,都不要兼任这三种官职。

D.贾黯与执政宰相一起进谏,认为不能怠慢宗庙,应该以濮王为皇伯,从而顺应天时。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5分)

(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詹鼎传

〔明〕方孝孺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B.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C.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D.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改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推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B.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C.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D.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疆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3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①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注:①贲、育:古勇士陈贲、夏育。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闺阁:内室。

B.岁余,东海大治治:安定。

C.群臣或数黯数:责备,列举罪状。

D.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夺:夺取。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弘大体,不拘文法B.数犯主之颜色

C.中二千石来拜谒D.其见敬礼如此

1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THE END
1.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15古今图书集成圣贤书院怒攻破之永杰格杀数贼身中数刃大骂而死泌之鹿邑人官户部主事自刭死有龚作梅者年十七父母俱亡殡于舍贼火民居作梅跪柩前焚死久之赠永杰光禄卿泌之复故官 关引之按太平府志引之字瓞绵少羸弱奉庭训手不释卷父嘉引名噪诸生中通天文地理诸书郡城因市河不通人文受困浚河修学皆嘉引首事引之果中辛酉乡试戊辰登http://shengxianshuyuan.com/book/show?id=95610
2.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23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降大将军姜维每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眊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后从河北路河决曹村居卿立&#横二埽以遏怒流而不与水争朝廷赏其功建以为都水法召拜户部副使提举市易https://www.dushu.com/guoxue/103360/1105648.html
3.國朝典彙:十七按胡大海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甲午谒已六月前锋从口上定金陵取殿严金衢等府以为江南行省恭政守婺州壬寅为前军元帅将其所刺以降张士縠梁将军下杭缚英至京正十命应大海像市曹利英且观祭赠越国公谥武庄子德济间艾难奔计以渐东行雀忝政统重兵守诸竖后为都指挥使镇侠酉冯国用定还人淮南兵起与弟胜从恶少年https://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8551497&remap=gb
4.1诸儒之学,如锡百火,可为百世师,宜若有功者。然而得失相反,功业相远也。吾尝宦于长子矣,闻上党之参,天下之良药也。命医献之。其形槁然而长,其色垩然而白,曰是物之生,其变也久矣,食之虽亦有补,而不能起羸弱之疾。异哉,一山谷一根叶一雨露,昔为良药,今非美草。古之儒,昔之上党之参也。后之儒,今https://www.guoxuemi.com/a/4655c/79132z.html
5.清史稿列传九当事议绝贡市,发兵剿,寻又请贷,杲不为悛。隆庆末,建州哈哈纳等三十人款塞请降,边吏纳焉。王杲走开原索之,勿予,乃勒千馀骑犯清河。游击将军曹簠伏道左,突起,斩五级,王杲遁走。 故事,当开市,守备坐听事,诸部酋长以次序立堂上,奉土产,乃验马;马即羸且跛,并予善值,餍其欲乃已。王杲尤桀骜,攫酒饮,https://www.zggdwx.com/qingshigao/222.html
6.福州府志明·万历七上纳其言,命锦衣官械继晓至京,斩于市。寻转工科都给事中。岁己未,上命大学士李东阳、礼部右侍郎成祖登极,收死难诸臣家属,英妻宋氏系狱,亦自经。世称双节,友人王偁为铭其墓。 蔡海 闽县人。洪武https://www.caifuxingmingxue.com/1953751-1953751_3062015.html
7.催迷水安眠药官网在线购买平台渠道网上货到付款喷雾用品联系方式桑田,是西周时期虢国之邑,因盛产桑蚕和丝纺织业发达而著称,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东北部地区,其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辅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黄湜,因他提出了废削诸藩之权,引发了靖难差对曰:“臣闻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去其车。http://hxtian.cn/wap/Newsview.asp?id=3085
8.建党百年赋———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充市巴黎和会维倭贼21,五四运动起怒声。寻庶民的胜利22,较法俄之革命23。布学24风宣25,如悬行灯26。桀贪骜诈63,恶稔祸盈64。污我松花江水,毁我卢沟晓月,扰我长城风露,乱我江南烟轻。山河破碎,社稷……“邹容(1885年—1905年),民主革命家,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 28. 我党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http://www.mjscsw.gov.cn/home/index/show/id/10590.html
9.2022高一下期末(新课标2卷统考)(1)苏湖被水,民饥求食他郡,命所在官司善加抚绥。 (2)成祖闻河南饥,有司匿不以闻,逮治之。 5.明朝地方政府防灾救灾的做法有哪些?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5.材料一中“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3709ct12415n352164.html
10.袁崇焕评传这样的奏章,如果落在开国的太祖、成祖、末代的思宗手里,叶向高非杀头不可。但神宗只要有钱可括,给”又言:“陛下驱率狼虎,飞而食人……夫天下至贵而金玉珠宝至贱也。积金玉珠宝若泰山,不可市天下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http://boxueyuan.com/book/zgddmz/bxj/2011_1110_7730.html
11.朱氏古代历史名人简介及泚为节度使,遂使滔将劲兵三千赴京师,请率先诸军备塞。自禄山反后,山东范阳,外虽示顺,实皆倔强不庭。泚首效臣节,代宗喜甚,命滔勒兵东入长安通化门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隐逸学道,托志冲举。生平好宏装风流,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之。著作有《汉唐秘史http://zhidao.10000xing.cn/x017/2011/0208092228sj.html
12.广志绎txt(五岳遊草廣志繹)书评苏、杭之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临清、济宁之货,徐州之车骡,京师城隍、灯市之骨董,无锡之米,建阳又自塞外入水二,曰在渡河,曰丽江,自太湖千里延袤入者二,曰洞庭,曰彭蠡,自诸泽薮入者不计,曰七泽成祖三犁虏庭,以三月出塞,四月至长清,南望北斗,名威虏镇,五月至斡难河,元人起此,名杀胡镇,已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216453
13.弟子规三字经三字经则学文上一句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说: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 在一起的规矩https://blog.csdn.net/llxwj/article/details/2252680
14.范子夫咏一百位历代帝王未知酒色丧身命,残忍居功常自矜。 54北周武帝宇文邕(新韵) 2021-11-4 范子夫(范严芳) 永贞锐意欲革新,触怒宦官及旧臣。 罢市罢官罢帝位,潜渊有梦慕风云。 62唐宪宗李纯(新韵) 宏图天下企安平,横扫诸国作猛虎。 69南唐后主李煜(新韵) 2021-11-4 范子夫(范严芳)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309656.html
15.壬午殉难文皇大怒,命断其舌,曰:「吾欲效周公辅成王耳!」子宁手探舌血,大书地上「成王安在」四字。文皇益怒,命磔之。宗族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又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越数年,吉水钱习礼以练氏姻族,未及逮,既官中朝,恒为乡人所持,以告学士杨荣,荣乘间以闻。文皇曰:「使子宁尚在,朕固当用https://baike.sogou.com/v29050422.htm
16.冯梦龙的诗冯梦龙诗全集【原文】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冯述评]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译文及注释https://shici.chazidian.com/shiren/7334/
17.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蒙求五字鉴增广贤文声律启蒙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https://www.wang1314.com/doc/topic-21286946-1.html
18.光緒江西通志:一百三十二谢枯得妻李氏饶判安仁人枯得弋肠人李通女训诸旨之阶庆卖书事舅姑奉祭待宾皆有礼材待起兵守安仁兵手氏名落珍实溪入年十七归制五年阎殁喉护孤儿甚谨或讽之改志怒折之年七十山卒黼黄观妻李氏弋阳人https://ctext.cn/wiki.pl?chapter=569672&if=en&ivk_sa=1024320u&remap=gb
19.NO.3.1中国通史·氢刻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https://qingk.com/set/O9JMZIt7qvrr
20.关于汉初政变之详细考证关于诸侯王,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言:“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贾谊向汉文帝提出“https://www.360doc.cn/article/35035541_598329423.html
21.故宫的秘密:金銮殿上的每一个鸱吻和脊兽,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猷:道,法则。商汤讨伐暴君桀,革除夏朝的王命,回到国都亳之后,将伐桀大义诰示天下,即作《汤诰》。此句意为天帝将善道赋予下民,使民有常性,那么能顺乎其道的则为天子。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https://www.meipian.cn/2zipp9hv
22.中国姓氏中的遗传密码中国姓氏中的遗传密码(袁义达)Tags:人文29个省区市分为南北两大块,而且其遗传距离很大。南方汉族包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门。 总之,宋、明、今三个时期的姓氏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http://www.yuanscn.com/bbs/thread-59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