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解析】1.三皇:有争议,一般不考。一个说法是燧人氏(人工取火)、伏羲式(发明八卦)、神农式(发明农业);另一个是《史记》的说法,天皇、地皇、泰皇。2.五帝:公认的五位,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宏观上要知道是哪五个人,微观上主要考查黄帝。3.黄帝:(1)涿鹿之战:炎黄二帝斗蚩尤,炎黄的地盘土地肥沃,蚩尤的土地不好,蚩尤看上了炎黄这边的土地,为了争夺地盘,击败了炎帝,炎帝找到黄帝求助,便有了炎黄一块斗蚩尤。此处有很多神话色彩,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黄帝请人驱散风雨,蚩尤做大雾,黄帝发明指南车,几个回合下来蚩尤完败,以炎黄的胜利而告终,因此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注意:此处不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打秦军主力。(2)“人文初祖”细节点:①炎黄子孙:“黄”指黄帝,而不是黄皮肤、黄土地、黄河。②轩辕:黄帝,黄帝号轩辕式,是轩辕黄帝。鲁迅有一首诗“我以我血荐轩辕”,用黄帝代指中华民族。4.嫘祖: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织丝。5.仓颉:大臣,造字。
【解析】1.禹: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是鲧,鲧治水的方法是见水就堵,最后没成功,大禹改堵为疏,最后治水成功。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2.夏朝:禹建立夏朝。一开始认为启建立夏朝,根据新版教科书,认为禹建立夏朝,要按照新版的官方说法记忆。3.禹的儿子启,禹传启、家天下,从禅让制改成世袭制。尧舜禹都是禅让制,看谁是贤能,谁就是最高领导人,禹传启之后,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4.夏桀:宠爱妺喜,行暴政,最终亡国。注意:夏有妺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
【解析】1.周文王:姬昌。西伯拘而演《周易》,伏羲开创八卦,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因此事而死,由于父亲被纣王关押,伯邑考去求情,纣王听说姬昌会算卦,便把伯邑考杀死做成肉饼,送给姬昌吃,来试探姬昌会不会算卦,若姬昌会算就不会吃肉饼,会算卦就对纣王有威胁,便杀掉,若姬昌吃掉肉饼,就证明姬昌不会算卦,便可以放走。周文王明知是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饼,还是把饼吃了,纣王觉得不过如此,便放了周文王。2.周武王:姬发,文王的次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取得胜利,成功推翻商朝。牧野之战的典故:阵前倒戈/临阵倒戈,纣王派兵迎战,但纣王不得民心,士兵们认为纣王如此无道,干脆保武王吧,便投向武王反过来攻打纣王。
【解析】1.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2.周厉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周厉王派巫师监视百姓,看谁对自己不满便杀死谁,后来大臣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危害还大,后来百姓受不了了,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周公(周公旦的后人,爵位继承)、召公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发生于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褒姒是冷美人,不爱笑,大臣出主意让周幽王把烽火点起来,古代点燃烽火,诸侯们会赶来抵御外敌入侵,诸侯们一来,便热闹了,褒姒一定会笑,随后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纷纷赶来,结果发现没有外敌入侵,便都生气的走了,褒姒因此真的笑了,当犬戎族入侵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不再相信周幽王,都没有赶过去,因此犬戎族成功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灭亡。4.周平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迁到洛邑(今洛阳),标志东周开始,但地位大不如从前,周王室逐渐衰落,据考证,后来周王室能管的土地只剩下洛阳城方圆200公里左右,名存实亡,虽然权势不大,但虚名还在,直到被秦灭掉。
【解析】1.汉高祖刘邦:(1)约法三章:刘邦和项羽有约定,谁先入咸阳者为王,秦军主力都去打项羽了,刘邦捡漏先入咸阳,刘邦明知自己做不成王,为收买人心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即约法三章。(2)垓下之战:刘邦前期是弱小的,一步步转败为胜,最终一战取得胜利,建立西汉。(3)白登之围:西汉(刘邦)抗击匈奴,匈奴当时的单于是冒顿单于,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后陈平出奇计,向冒顿单于的妻子行贿,最终解围,从此西汉王朝开始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嫁公主换来和平),一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开始北击匈奴。2.汉文帝刘恒:文帝、景帝开创文景之治,当时采取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让百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为当时的百姓经过战国、秦朝、起义、战乱、楚汉争雄,汉朝的百姓苦不堪言,便采取该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3.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汉朝有很多诸侯王,诸侯割据地盘,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景帝手下的大臣晁错建议收回诸王封地,各诸侯不同意便开始造反,以吴王刘濞为首,口号“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这边一开始一筹莫展,即便杀掉晁错,各诸侯还是拒绝和谈,最后在武将周亚夫的运筹帷幄下平定七国之乱。
【解析】1.刘备:(1)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2)建蜀汉。(3)夷陵之战:也叫猇亭之战(“猇”指猛虎的怒吼声)。刘备攻打东吴,东吴派出陆逊,陆逊一开始坚守不出来,一直耗着,等到天气变热了,刘备一看就把营寨扎到了树林里,之后陆逊火烧连营(易错点,注意对应夷陵之战,而不是赤壁之战),把刘备烧得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跑到白帝城托孤。2.刘禅(shan):(1)“禅”字在佛家用语中念“chan”,如坐禅,在《西游记》中唐僧和别人比赛,比的就是坐禅。而在皇权中念“shan”,如皇帝要泰山封禅。刘备的义子叫刘封,亲儿子叫刘禅,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加在一起就是“封禅”,可见刘备早就有称帝之意,总说恢复大汉皇室等都是瞎扯,他就是想当皇帝。(2)考点:乐不思蜀。后来蜀汉被灭,司马昭抓住了刘禅,封其为安乐公,司马昭问“安乐公,你想不想蜀地啊”,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其实刘禅一点都不傻,阿斗刘禅是个聪明人,如果他说“我思蜀地,我想打回老家去”,那刘禅就完蛋了,他必须要说“不思蜀也”,这样才能保命,最终阿斗刘禅也真的得以善终了,这绝对是大智若愚的典范。3.孙权:没有考点,知道建东吴即可。
【解析】1.大唐王朝,李世民之后,也传了好几代,如李治、李显等,但是他们没有考点。2.武则天:有考点。(1)中国唯一正统女皇帝。其他某些比较强势的女性,比如吕后、慈禧,但是真正史学界承认的正统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人。(2)举行殿试、开创武举:科举的发展历程。隋炀帝杨广正式开科举,武则天增加了殿试、武举,往前推动了一下(3)无字碑:武则天死后立了无字碑(陕西乾陵),她说“千秋功过,后人评说”,自己的碑就不写字了。最终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可见武则天心中还是爱着李治的,决定死后与李治合葬在一起。
【解析】1.天下被元统一:当时北方是辽,南方是北宋,然后北方是金取代辽,金兵南下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最终蒙古族异军突起,然后元灭掉金和南宋,一统天下。2.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注意成吉思汗并没有建立元朝。3.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正式建立元朝。4.细节考点:“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汗”是王的意思,“成吉思汗”指这个王拥有海洋四方。这道题曾考过,当时很多人做错了,因为选项给的是大海、天空、草原、高山,很多人都选了草原,觉得是蒙古对应草原,因此一定要注意“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
【解析】1.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皇位传到明英宗这里,明朝开始衰落了。(1)土木堡之变(常考):当时的明英宗热血澎湃,脑子一抽,开始御驾亲征,攻打瓦剌。以当时明英宗的部队条件来说,御驾亲征有点冒险,后人评价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后被瓦剌活捉了,史称土木堡之变。(2)北京保卫战:瓦剌压着明英宗朱祁镇一路往南打,打到了北京城,大明王朝中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就换了一个皇帝,继续和瓦剌打,最后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守住了北京城,瓦剌那边一看没机会,就撤兵了,之后也把明英宗放回来了。(3)夺门之变: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蛰伏几年,搞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开始打听是谁主张换的皇帝,最后把一代功臣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人物给杀掉了。于谦有《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明神宗朱翊钧:张居正改革,也称为万历新政。常考一条鞭法,指把当时的田赋、徭役等各种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即一条鞭法,以此防止地方官员贪污作弊,可以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减轻百姓的负担。据考证张居正死于痔疮,可惜当年没有肛泰。
【注意】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发生在项羽攻打巨鹿之战中,项羽攻打秦军的主力章邯、王离;卧薪尝胆对应越王勾践。希望大家能拿出这样的信心、恒心和努力,最终可以像项羽、勾践一样实现梦想,实现人生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