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鄂州一退休干部“为往圣继绝学”,28年出版千万字作品
【阅读提示】最是书香能致远。鄂城区凤凰街办滨湖社区沿湖路附近,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传记作家、90岁老人叶贤恩,静坐“养浩斋”书房学习。每天的阅读习惯,80年来从未改辙。
此刻的窗外,洋澜湖春光正好,夹竹桃花开正艳。“养浩斋”方寸之地,他伏案著书33部,笔耕不辍1000余万字,填补了湖北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的空白。
发蒙启散,三更灯火五更鸡
现居鄂城区凤凰街办滨湖社区的叶贤恩,1933年出生湖北蕲春县管窑镇。父辈佃农,家境贫寒,一件单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岁“超龄”,方才入读旧式私塾。
伏案写作。江帆摄
他天资聪颖、求知若渴,入塾一年熟读《四书》《五经》,通览《古文观止》《史记》《战国策》。耕读传家,祖父对其读书要求甚是严苛,入夜青灯燃尽,黄卷方能释下,来回私塾路上,也要诵读诗文。
然好景不长,10岁时祖父双目失明,他只得辍学代替祖父上山牧牛。午夜梦回时,他常常忆起私塾里的朗朗书声,他一边放牛,一边熟读《论语》。
见娃如此勤学,乡贤不忍,上门劝勉,11岁的他再次被父亲送到私塾。12岁时因学业与老师争执,再次回家当牛倌,父亲于心不忍,买来四斤油面、三斤猪肉、两斤红糖、一只鸡,赔礼道歉,行完旧式跪师礼,他再入私塾。
酷爱读书的他更加勤勉,《大学》《中庸》《孟子》卷不离手,《史记》《诗经》《离骚》烂熟于心。“苦心人、天不负”,14岁时,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初级师范。
负笈担簦,少年辛苦终生事
1949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南渡解放蕲州城。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因母亲身体违和,1950初中毕业后,他便在家乡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诗作手记。江帆摄
医圣故里多才俊,手不释卷,酷爱读书的他,先后考入黄冈速成师范、武汉师范。此后经年,无论是大学留教抑或地方工作,也不论何种岗位、何种职务,阅读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1964年,他的作品首次变成铅字,小说《摆渡人》在长江文艺发表,被《湖北省十年优秀创作选》收录。
“我手由来写我口,高吟低唱总成篇”,他在传统诗词方面也颇具造诣,十年磨一剑,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主编了两部书:《常用诗词佳句手册》和《鄂州诗选》。
行万里路,为有源头活水来
百湖之市,襟江带湖的鄂州,是他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1984年调至鄂州,1994年退休,他在鄂州生活了39个春秋。
书桌一角。江帆摄
“惟楚有才”的湖北,钟灵毓秀,历史文化名人星河璀璨,汗牛充栋,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
方志记载,湖北历史名人多达1500人,但资料残缺不全,后世鲜有研究,不利荆楚文化的传播,著书立传更是凤毛麟角。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左图右史。江帆摄
行万里路,方能写万卷书。黄侃先生是近代“章黄学派”的创始人,他撰写《黄侃传》耗时两年,辗转全国九个省,行程三万余公里,找到黄侃先生健在人世的两位高足:南京师大93岁的徐复,山西大学96岁的靳极苍。
两人提供了黄侃先生生平最为核心的素材,时隔三年两位国学大师溘然长逝。
洋洋大观《湖北历史名人》,他穷时6年阅读千万字佐证资料,足迹遍布28省、市,行程16万公里,采访500家单位、1000多人,宵衣旰食,呕心沥血,伏案两年,120万字煌煌著作横空出世。
阅万卷书,少壮工夫老始成
青年时期。江帆摄
他是张裕钊研究会首任会长,2001年春,他开始撰著《张裕钊传》,全书26万字,17章,伏案一年始成,是首部研究张裕钊的“集大成者”著作。
“传世作品不值钱,值钱作品不传世”。古代“穷秀才”作品难以问世,湖北国学馆长王葆心教授便是典型,其遗著达170余种484卷之多,手稿全是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他耗时一年阅读,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耕不辍。2009年,《王葆心传》由崇文书局出版,传记一经问世,深受海内外一致好评。
湖北的楚文化、鄂州的吴文化,是他名人传记文化的根源,《鄂州通览》《鄂州的“三国”古都》等相继出版,打开了一部完整的鄂州文化“活页”。
皓首穷经,青灯黄卷辟新天
朝于传记,夕于传记。他穷尽30年心血,考据佐证,存疑去惑,为历史树碑立传,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复活,仿佛与时代对话,他所展现的是一位老学者的新时代风采。
过往照片。江帆摄
先后著书19部,林林总总1000万字,“为往圣继绝学”,为吴楚续文脉,他所展现的是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
他撰写的传记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所承载的皆是吴楚文化的历史“丰碑”,是湖北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项浩瀚工程,也填补了湖北历史名人传记的空白。
77岁高龄的他被中国作协吸纳,赢得了一个作家早就该有的声誉。
荣誉证书。江帆摄
2019年他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诚如他在《养浩斋诗稿》所写的那样:老大何须尽赋闲,青灯黄卷辟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