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的全称是Myers-BriggsType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里·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MBTI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MBTI将个体行为差异分为四个维度,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取向。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外向型(Extroversion)—内向型(Introversion),实感型(Sensing)—直觉型(Intuition),情感型(Feeling)—思考型(Thinking),判断型(Judging)—知觉型(Perceiving)。
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组合起来,便形成16种人格类型。现在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结果分为4个大类,包括分析家、外交家、守护者和探险家。
二、MBTI为什么火出圈?
1、人们倾向于追求清晰的自我定位
从近几年流行的各种性格测试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探索的需要,想要更好地认知自己。相对于自我定位清晰者,自我定位不那么清晰的人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表现出社交焦虑。而MBTI这个测试风格鲜明、包容度广、互动性强,能够帮助人们快速了解自己,确认自己的性格。好似具有“做完这一百道题,我就能悟透生命的奥秘”的功效。
2、人们倾向于加入群体,增强群体认同
大家孜孜不倦地做MBTI测试是为了在日后聊天时可以顺利与人对上“字母暗号”,加入某群体并从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认同感,并产生对群体内成员的偏爱和对群体外成员的偏见。因此我们渴望加入群体,成为被群体内成员偏爱和认同的一份子,拥有归属感。“我们在同一个圈子里,气质相似,彼此认可,惺惺相惜,是拥有共同话题的‘社交共同体’。”而对于听不懂MBTI暗号的人来说,会产生被排除在群体外的感觉,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会在午夜急切做完一百多道题,努力加入相应群体。
三、MBTI真的靠谱吗?
虽然MBTI如此受大众欢迎,但不同于其他在国际心理学上得到了权威认证的人格测试,国际上鲜有研究MBTI的文献资料,它的科学性有几点值得商榷:
1、测试不一定精准
2、话术具有迷惑性
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黄半仙》描述了旧社会天桥算命先生说话含糊、可进可退的伎俩。实际上,无论是旧式算命还是血型、星座等“赛博占卜”,都把握了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就是人会倾向于相信笼统的人格描述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但事实上这些描述放之四海而皆准,MBTI也不例外。
另外,MBTI也拿捏了人性偏爱被褒奖的心理,测试的结果总体上传递着取悦、赞美和“能够理解”的意思,永远不会令人感到冒犯和被批判。如INTJ是富有想象力和战略能力的策略家,ENTP是聪明好奇的发明者等,对这样的描述谁能不上头。
3、容易自我标签化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但在MBTI这里只有16种,MBTI试图用4个字母读完人的一生。很多年轻人的初心是认识自我,最后却被MBTI反向控制,对自己或他人有了刻板印象,甚至在自我标签化后形成性格鄙视链,导致群体极化。
比如处女座被污名化就是性格鄙视链的典型,目前MBTI似乎也正在建立这样的鄙视链,在网络流传的MBTI金字塔图片中,站在顶端的是INTJ,而底端的则是ISFJ(母亲型守卫者人格)。
到此为止,我们探讨了最近流行于网络的MBTI测试的出圈点和不靠谱点,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一言以蔽之,不可尽信。
在标签化、刻板印象横行的今天,避免被测试得到的四个字母所困变得格外困难。如果你感到MBTI没有帮助你理解自身、了解他人,而是用十六分之一的类型限制你、束缚你,或者导致你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了偏见,实际上不必因此感到困惑,因为你要清楚——MBTI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那些描述最多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真正能够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不要被这样的工具困住,大胆去开发全新的独一无二的自己吧!
通过上面的了解,大家是否好奇自己的MBTI是什么呢,点击下方链接,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