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古代,“社”是祭地神之所,“会”是众人的聚合。“社会”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说的“乡民为社会”(《二程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形成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人总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诗经》中的商周社会尤其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和结构。这个社会的细胞是家庭。随着西周王朝“父死子继”的嫡长子宗法制度的建立,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国-卿大夫-自由民-士人-奴隶的社会阶级和等级,实际表现为奴隶、农民(猎人、商人、手工业者等)、小官吏(士人、自由民)、大官僚(大夫、卿士)、方国诸侯和周天子等社会阶级和阶层,其中周天子处于社会的宝塔之巅。这些阶级和阶层的形象和表现、交往和碰撞,演绎出了商周社会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社会之思的乐章。
《诗经》中的其他劳动者阶层同样是辛勤悲苦的。这些劳动者,基本还是奴隶。比如《召南》《采蘩》中描写的宫女:“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什么地方采白蒿?沼泽旁边池塘旁。采来白蒿有何用?公侯家中祭祀用。什么地方采白蒿?山郊野外简溪旁。采来白蒿有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发饰美丽亮锃锃,没日没夜为公侯。发饰已经呈舒散,这才得闲把家赶?
无论是奴隶,还是其他一部分自由民劳动者,都摆脱不了悲惨、劳苦的命运。《桧风》《隰有苌楚》仿佛就是对他们命运的吟唱:“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枝繁茂。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知无烦恼。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花儿娇。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没有家拖累。低洼地上长羊桃,果实累累挂蔓条。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家需关照。
《诗经》中的大官僚(卿、大夫)等是既有大作为又有尸位素餐的。西周春秋时期的卿大夫是周天子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他们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周天子和诸侯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周天子和国君具有缴纳贡赋与服役的义务。但在其“家”内,为一“家”之主,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卿的田邑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卿大夫是周天子和诸侯国君的陪臣,实际既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又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因而他们实际是“爪牙之士”“国之干成”。
《诗经》中的西周天子与诸侯国君也是贤愚不一、有大作为有荒淫无道的。周王朝的天子是天下之共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或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私有财产,各诸侯国也是周天子分封或承认的。
五、《诗经》的家国天下之思
《诗经》真诚地颂美了周民族齐心协力共建家国的历史壮举。《诗经》《生民》《绵》等诗记录和描述了周民族的发祥、发展史。这些“史诗”前已赘述。这里只举一例,就是周民族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的过程实际是周民族劈荆斩刺开疆辟土建设家国的过程。正是这种瓜瓞绵绵、生生不息而又团结一致、和衷共济的精神使得周民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取得了天下。
《诗经》触及了周王朝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的思想。亦圣亦王的周文王是这个思想的集中体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大雅》《灵台》)——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几天功夫筑起来。王说开始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文王来到鹿苑中,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亮,白鸟羽翼真洁净。文王来到大池沼,满池鱼儿欢快跳。孟子说这是“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渔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孟子》《孟子见梁惠王》)以孟子的解释为凭据,《灵台》自有了与民同乐、以人为本的思想。西周王朝是想努力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的:“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小雅》《天保》)——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您的人民多纯朴,饮食满足就算行。黎民百官心一致,普遍感激您恩情。
《诗经》热烈地歌颂了商周王朝的王天下、大一统。殷商是“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商颂》《玄鸟》)——当时天帝命武汤,征伐天下守四方。昭告部落各首领,殷商占有九州邦。疆域千里地宽广,都是百姓之居处。开拓疆域达四海,四夷小朝商王,车水马龙人熙攘。周王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普天之下之领土,没有不是周王土。天地四海之人民,没有不是天子仆!
正因为中华民族从商周起就树立了“王天下、大一统”的家国天下意识,中华民族才能瓜瓞绵绵绵延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衰而复昌,才能更进一步从“大一统”跨进“大统一”并总体上保持国家的“大统一”——即使是国家分裂的时候,分裂的国家不是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国家,被分裂的“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母国”和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总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实现国家的统一。正因为从《诗经》(还有《尚书》)始就树立起了“王天下、大一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使得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地镌刻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灵魂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社会主流意识!
《诗经》炽热地颂美了秦人的刚毅品质、尚武精神和爱国热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谁说没有衣服穿?战袍你我共穿上。如若君王要出兵,修整戈矛上战场,共同对敌一齐上。谁说没有衣服穿?内衣你我共穿上。如若君王要出兵,修整矛戟上战场,共同杀敌一齐上。谁说没有衣服穿?战裙你我共穿上。如若君王要出兵,修好甲胄与兵器,与你一同赴战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