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共情,感受经典的永恒魅力

“2023共读南京”品读祁智新作《弦歌》——

与古人共情,感受经典的永恒魅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断竹,就是把竹子砍断;续竹,就是把竹子做成一个工具;飞土就是把土块砖土射出去、打出去……”日前,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祁智携新近出版的私人阅读笔记《弦歌》,走进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的“2023共读南京”1月全媒体品读会,通过对多个经典古诗、古词、古文的讲解,带领大家认识经典之美、之雅、之趣。

经典之美“骊驹”“骊歌”频繁入诗

无论是在品读会现场还是在《弦歌》书中,祁智都选择先从《诗经》讲起。他说,之所以常读《诗经》,不是为了研究,纯粹是因为喜欢。这种喜欢本身就是一幅正缓缓打开的美丽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对祁智而言,读《诗经》时的心是平静的。这种平静,不是将心固于一隅、陷于一井那样的沉寂,而是置于浩瀚苍穹、辽阔大地那样的安宁。坐于堂前,倚于树下,卧于床榻,即使只读几个字,神思也会飞跃,穿透时空,落于几千年之外的水边、岸上、田间、雨中。

据祁智介绍,他第一次偶然读到《诗经》中的《蒹葭》,并不知道“蒹葭”怎么读,当然也不会写,只觉得字“好看”;翻着字典,踉踉跄跄读到底,只觉得音“好听”。“好看”与“好听”,成为他至今对《诗经》不变的评价。“字的好看与音的好听,让我固执地以为,就是‘伊人’的形象和声音。”

经典之美往往是在对一件事物的反复吟唱中成就的。如果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最能触发生命情感的动作,该会是什么呢?在祁智看来,这个动作就是“别”,包括告别和送别,其主体分别是客人和主人。由于“别”的不同,“歌”也不同,自然是告别的歌先唱,送别的歌后唱。

“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这首《骊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告别诗,这是何等温暖的画面:黑色的马啊,已经站在门口。车夫已经准备好了。我就要走了。黑色的马啊,已经站在路边。车夫已经挥动鞭子。我就要走了。

继经历了“别”的岁月和生命之后,先民们逐渐萌发“别”的意识和“别”的仪式。在此基础之上,有关“别”的诗文,便层出不穷。比如“骊驹”或“骊歌”频繁入诗:“何用识夫婿,广路从骊驹。”“洛城虽半掩,爱客待骊歌。”“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在此演绎之下,更多荡气回肠、摄人心魄的作品得以出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经典之雅采诗官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职业

闻弦歌而知雅意,在《弦歌》这本私人阅读笔记里,祁智追随遥远先民的想象与智慧,在古圣先贤的文明之光里,感慨文人墨客的人生际遇与风骨。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祁智介绍,这首《蜡辞》是历史上最早的祝词,传说是神农氏在年底带着居民到郊外祭祀祈祷。短短四句,看上去很简单,却描绘出了那个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劳动状态。“土,就从房屋周围的一块土地开垦出来;水,要流到河道里面去,不要泛滥成灾;虫灾,你不要暴发;杂草,你不要到处生长,到沼泽地里面去吧!”

“京城大门打开,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他背着特制的竹简,摇着木铎,朝着既定的方向,开始长途跋涉……”在《弦歌》中,祁智用瑰丽的想象勾勒了远古时代一位采诗官形象。其时,散落在山野之间,散发着泥土和禾稼气息的歌谣,如同盛开的花,等待像蜜蜂一样寻觅的采诗官。

在祁智的想象中,每年早春,采诗官都会从京城出发,足迹遍布汉水、长江中游、黄河中下游。山水迢迢,经年累月,他们只为一件事而去,即采集民间歌谣。采诗官走在狭窄的官道上。蒹葭返青,荇菜参差,杨柳轻飘,黍苗拔节,油菜花黄,野蜂飞舞,喜鹊叽喳。他不禁唱起他和同事采集到的歌谣:“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伴随着歌唱,木铎发出悦耳的清响。沿途的乡亲听到木铎声,就会把采诗官接到家里,并奉为上宾。

经典之趣《关雎》为何会放在《诗经》最前面

在祁智看来,地名的确立,主要用于识别和区别。不过,如果居住地相对狭小、封闭,人员几乎不流动,朝夕相处、面面相觑,识别与区别,都失去了意义。比如约2500年前广袤的黄河流域,地广人稀。整天只面对一条河、一个土丘,或者至多只走去半里地,地名甚至不如植物重要,因为足不出户。而田野之上、河流之中,荇菜、莼菜、蒌蒿、飞蓬、白茅、黍等却在蓬勃生长。《诗经》之后的文学作品里,地名迅速多了起来,包括距离《诗经》很近的楚辞、汉乐府,地名不仅繁多,而且越来越细化;到了唐诗宋词,几乎无地名而不成诗。

对于大家喜闻乐见的《关雎》,祁智是这么解读的:“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民风淳朴。在远古时候,人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让部落壮大起来,那就需要增加人口,而最好的方式、唯一的方式就是男欢女爱。所以,孔子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最前面?一定也有这个原因。”

“梅花有树干,所以是一棵。蜡梅花是灌木,所以是一丛。”在书中,祁智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了蜡梅花与梅花并不是一回事。他进而指出,作为我国特有的树种,梅在先秦之前并没有用来观赏,而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1975年,考古人员在距今3200多年的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找到了梅核。种植、培育观赏梅,是从汉代开始,有了观赏梅,写梅,成了文人必修的功课,直至宋代诗人范成大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范村梅谱》。

THE END
1.古代爱情诗词有哪些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诗歌作文古代爱情诗词有哪些_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我思念她让自己变得很憔悴,衣带越来越松(形容越来越瘦)也始终不后悔。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https://www.027art.com/fanwen/sgzw/14542771.html
2.古人为什么重视读书写文章孟子读过《诗经》后,他写了篇读书笔记,认为理解《诗经》的话,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辞语,也不能拘泥于辞语而误解作者的原意。要以文章通篇意思,依据古今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不会曲解主题。 可见,不认真读书,不善长思考,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https://www.meipian.cn/dcn6xfe
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7篇(全文)《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13o3wzh.html
4.科学网—古人为什么把妓院老板娘称为“老鸨”?民间对大鸨的插诨打科,或可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远超《诗经·鸨羽》的创作年代。比如,以“鸨”为例。此字在创作之初,就与喜淫有联系。鸨字,左半边为“匕”加“十”,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大鸨体肥,不擅长飞翔,而且求偶行为古怪、非常拉风,古人看了肯定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1020057.html
5.兴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http://xs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715efa91e5ef41e19f7ea8e6416770ee&id=1614815854
6.骆玉明诗词课——诗经它是体现在这些经典之中的,而《诗经》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因为它是诗歌的形式,更多地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情感、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期望,包括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诗经》是一个很古老的东西,但也是一个很活泼的东西,具有生命力。古人把他的https://www.jianshu.com/p/06ce9c95d4be
7.丘成桐:读书移情,立志是一刹那间的事“若能回复古人境界,科学上创新当非难事……” 问:您用“求玄赏美”四个字来概括你的数学人生,为什么? 答:1973年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我对某个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问题发生兴趣,它跟几何曲率和广义相对论质量的基本观念有关,我锲而不舍地思考,终于在1978年和学生Schoen一同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也许这是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14/10517.htm
8.古人读《诗经》有何妙用?中国文化研究院古人读《诗经》有何妙用? 孔子重新编定《诗经》 《诗经》中大部分都是十分优美、文雅、艺术表现力很强的诗歌。如果学好这些诗篇,就能美化人的辞令、语言,这对于出仕做官,从事国与国的交往,也是必需的。因此孔子在论到学诗的功用时,曾有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学好《诗经》里的诗篇https://chiculture.org.hk/sc/china-five-thousand-years/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