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古人的心头之爱

进入秋天,大自然中最活跃的当属鸣虫。鸣虫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联,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候都是根据鸣虫的表现来定义的。如立夏“蝼蝈鸣”,夏至“蜩始鸣”,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蝉鸣”,秋分“蛰虫坯户”,霜降“蛰虫咸俯”……那么,古人为什么对鸣虫情有独钟?为什么将鸣虫视为“灵虫”?蝈蝈、蟋蟀、油葫芦为什么被并称为“三大鸣虫”?促织、夜鸣虫、地喇叭等别名是怎么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用虫鸣治疗失眠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南宋宰相贾似道为何被称为“蟋蟀宰相”?

古人为什么视鸣虫为“灵虫”

《诗经·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古人为什么喜欢鸣虫?当然与其善鸣有关,也有《草虫》诗中那份缠绵和寄托,但更重要的是虫子身上惊人的繁衍能力带给古人的一种惊奇和想象。以螽斯(蝈蝈)为例,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灵虫,“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多子多福的古人自然对其十分迷信。《诗经》中的《螽斯》就特别强调了“宜尔子孙”一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蝈蝈张开翅膀,在低空群飞;子孙众多,预示家族兴旺。

古人因此认为“螽斯衍庆”。而繁殖能力超强,这是自然界中“虫家族”的共同特点,即便令人讨厌的蚊蝇都有这本事,所以古人专门用表示子嗣众多的“昆”字来定义“虫家族”,称为“昆虫”。

古人如何赏鸣虫

《开元天宝遗事》:“以小金笼捉蟋蟀”“夜听其声”

古人喜欢鸣虫,进而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虫趣”和丰富的“虫文化”。

自然界善鸣的虫子很多,古人最喜欢的主要有蝉、蟋蟀、蝈蝈、扎嘴、油葫芦、金铃子等,多属昆虫纲中的“直翅目”。

从史料记载来看,蓄养鸣虫最先似乎是在皇帝后宫流行的。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宫就流行赏鸣虫:“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王仁裕如上所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玩虫记载,有人因此推测中国人玩虫始自唐朝,也可能更早。

王仁裕所记是否可靠?应该不虚,后宫深似海,“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而唐玄宗的嫔妃尤苦。据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诗原注,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对其他嫔妃们来说,金笼里的虫鸣无疑是赖以打发孤寂无聊日子的一种方式。

民间认为虫鸣可治疗失眠症。传说,唐太宗有失眠苦恼,画家阎立本奏入眠秘方——夜听蛐蛐,果然见效,从此唐朝后宫蓄养蛐蛐成风。蛐蛐即蟋蟀,是古人蓄养的主要鸣虫之一,与蝈蝈、油葫芦并称为中国“三大鸣虫”,促织、夜鸣虫、地喇叭等别名皆因其鸣声而来。

蝉鸣也是古人喜欢听的一种叫声,唐诗中有大量的咏鸣蝉诗句,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写过一首著名的鸣蝉诗《赋得弱柳鸣秋蝉》:“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当年唐长安还出现了养鸣蝉“斗声”之风,以蝉的鸣声长短来赌输赢。

为了让鸣虫根据人的需要来鸣叫,古人发明了不少“诱叫”之术,利用鸣虫对异物、异体、声、温、光等敏感的现象,诱发虫鸣。如在雄虫中放进雌虫,为了表现,雄虫就会使劲地鸣叫。为了听到理想的虫鸣,有人还在鸣虫的翅膀上点药,鸣声就会改变,行话称作“药叫”,这在明清两朝的京城虫家中间很流行。

古人“斗虫”始于何时

《负喧杂录》:“斗蛰之戏,始于天宝间”。

除了欣赏美妙的虫鸣,古人的“虫趣”还有看虫形、观虫势。什么样的虫子最好,怎么看出是好虫?用现代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给虫子“约架”,古人叫作“斗虫”。

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载:“斗蛰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这里的“蛰”,就是蟋蟀。

斗蟋蟀往往从大暑节气玩起,一直玩到深秋。斗虫起初是图个好玩,后来渐渐变坏了——通过斗虫赌博。南宋姜夔咏蟋蟀词《齐天乐》前面的小序称:“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南宋时最会斗蟋蟀的高手当属官居宰相高位的贾似道,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就是他写的,贾似道因此有了“蟋蟀宰相”的外号,民间戏称他为“贾虫”。

到明清时,斗蟋蟀之风刮遍全国各地,尤以京城玩虫最负盛名。据明刘侗、于奕《帝京景物略》,秋七月京城有风俗:“是月始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焉。”斗虫被老北京视为“京秋雅戏”。宫里斗虫更是热闹,连不少太监都是斗虫高手。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是月(秋七月)也,吃鲥鱼为盛事。赏桂花,斗促织。善斗者,一枚可值十余两不等。各有名色,以赌博求胜也。”

到清朝时,斗虫甚至成了民间的一种谋生手段,俗称“露天职业”。斗虫队伍也扩大了,除了蟋蟀,蝈蝈、黄铃等也爬进了“斗场”。(李令飞)

THE END
1.古代爱情诗词有哪些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诗歌作文古代爱情诗词有哪些_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我思念她让自己变得很憔悴,衣带越来越松(形容越来越瘦)也始终不后悔。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https://www.027art.com/fanwen/sgzw/14542771.html
2.古人为什么重视读书写文章孟子读过《诗经》后,他写了篇读书笔记,认为理解《诗经》的话,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辞语,也不能拘泥于辞语而误解作者的原意。要以文章通篇意思,依据古今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不会曲解主题。 可见,不认真读书,不善长思考,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https://www.meipian.cn/dcn6xfe
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7篇(全文)《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13o3wzh.html
4.科学网—古人为什么把妓院老板娘称为“老鸨”?民间对大鸨的插诨打科,或可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远超《诗经·鸨羽》的创作年代。比如,以“鸨”为例。此字在创作之初,就与喜淫有联系。鸨字,左半边为“匕”加“十”,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大鸨体肥,不擅长飞翔,而且求偶行为古怪、非常拉风,古人看了肯定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1020057.html
5.兴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http://xs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715efa91e5ef41e19f7ea8e6416770ee&id=1614815854
6.骆玉明诗词课——诗经它是体现在这些经典之中的,而《诗经》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因为它是诗歌的形式,更多地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情感、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期望,包括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诗经》是一个很古老的东西,但也是一个很活泼的东西,具有生命力。古人把他的https://www.jianshu.com/p/06ce9c95d4be
7.丘成桐:读书移情,立志是一刹那间的事“若能回复古人境界,科学上创新当非难事……” 问:您用“求玄赏美”四个字来概括你的数学人生,为什么? 答:1973年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我对某个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问题发生兴趣,它跟几何曲率和广义相对论质量的基本观念有关,我锲而不舍地思考,终于在1978年和学生Schoen一同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也许这是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14/10517.htm
8.古人读《诗经》有何妙用?中国文化研究院古人读《诗经》有何妙用? 孔子重新编定《诗经》 《诗经》中大部分都是十分优美、文雅、艺术表现力很强的诗歌。如果学好这些诗篇,就能美化人的辞令、语言,这对于出仕做官,从事国与国的交往,也是必需的。因此孔子在论到学诗的功用时,曾有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学好《诗经》里的诗篇https://chiculture.org.hk/sc/china-five-thousand-years/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