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瘾屈原:我是如何站上端午节C位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7日电题:屈原:我是如何站上端午节C位的?

作者任思雨

6月7日,是端午节,也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在大家开始享受的时候,总是会开玩笑说,真要感谢屈原给我们三天假期。

而2019年的端午节,刚好赶上了高考第一天,所以除了一年一度的作文素材,还有学生早就偷偷背起了《离骚》:在这样的日子,屈原的默写必须得安排上吧!

那么,作为端午节和高考的“C位人物”,关于屈原的这几个知识点,你都知道吗?

Q1:我叫屈原,但我姓什么?

“屈原,不是就应该姓屈吗?我们从小到大都这么叫啊!”

不,正确的答案是“芈”(音mǐ)。

屈原出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跟楚王是一个姓——芈。楚武王封公子瑕于屈,因而子孙遂以屈为氏,也就是说,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在古代,姓是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还是应该叫屈原,而不能叫做芈原。

屈原的前半生,正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年代。他出身贵族,又有一身才华,因而年纪轻轻就受到楚怀王的宠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那时的屈原可谓意气风发。

Q2:我为何会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受楚怀王器重时,主张举贤任能,联齐抗秦。然而,他的才能遭到怀王稚子子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为怀王起草的政令还没定稿,上官大夫想夺取遭到拒绝,他就诋毁屈原,说他每写一道就向外人炫耀:除了我没人能写。楚王听了很生气,“怒而疏屈平”。

正道直行、忠而被谤,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到被疏远,屈原内心的哀楚可想而知。

他不愿意更改自己的志向,于是怀着忧郁悲愤的心情,写下《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那些后世传诵的金句,都来自于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后来,秦国在与楚国的大战中接连胜利,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前去议和。屈原觉得这背后一定有阴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但楚怀王不听,还是坚持要去。最后果如屈原所料,他一到就被囚禁了起来,从此忧郁成疾,客死秦国。

等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却再次被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他披头散发独自徘徊在江边,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渔夫路过问他:你为什么如此失意落魄?他叹气道:

“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以见放。”

壮年被放逐,屈原在外多年不能回到都城,只能悲叹“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他伤心欲绝,抱石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

后来,有一个叫司马迁的青年路过,为屈原写下很长的撰述: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Q3:我与端午之间,是什么关系?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如此悲剧,每逢端午节,大家先想到的就是纪念屈原。可你知道吗?其实一开始,端午和屈原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有许多说法,一说是端午与时令节气有关。《太平御览》引晋人《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黏米,以枣栗灰汁煮令熟,节日啖。”

那时,仲夏五月又被称为“恶月”,人们把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恐物不茂的凶日,所以要在这一天举行一些祈福消灾的活动。

《后汉书·礼仪志》有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

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端午开始有了“纪念故人”的文化内涵。比如越国故地的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越王勾践,吴国故地的人则纪念伍子胥、曹娥,在其他地区还有纪念介子推、陈临等说法。

但后来,身在楚地的屈原渐渐盖过了以上的人物成为主流。

屈原一生忠君忧国,追求完美的君子人格,偏遇佞臣诽谤、屡遭放逐,最后投水而死的悲剧尤其令人扼腕。

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影响深远,《诗经》与《楚辞》并称先秦文学的“双璧”,它们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但《诗经》是集体性的创作,可以说在屈原之前,几乎没有哪位诗人以个人的名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屈原的创作,凝结着他的理想与痛苦,他的文学和他的人生,二者相互映照,因而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在汉代开始,就出现了屈原与端午节有关的说法,到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屈原的精神气节为士人所尊重,他与端午习俗的传说也开始不断丰富起来。

比如,《世说新语·任诞》:“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隋唐时期,端午纪念屈原已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赛龙舟是由官府主持的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看这曲《满江红·端阳前作》上阙,能不能感受到当时过节的热闹?

闻一多先生曾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自己乘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

在他看来,古老的端午祈福习俗,是先民在艰难求生的条件下形成的,当生存不再是问题,它若继续传承下去,必须要有新的时代意义。

而屈原形象的注入,无疑赋予了这个节日深刻的精神内涵,也让端午节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闻一多最后写道,“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屈原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的一生,他推崇的高尚德行是历代文人的标杆;他留下的楚辞,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

如今,中国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端午节吃起粽子、赛起龙舟,我们总会想起那个满腔热情、写下千古名篇的屈原,他的精神,也在这样的纪念下绵延至今。(完)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金开诚:《<离骚>创作年代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周建忠:《屈原世系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月;

4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5都春屏:《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

6谭绍兵,《端午节由来考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7月

7王青,《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学刊》2010年3月

THE END
1.古代爱情诗词有哪些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诗歌作文古代爱情诗词有哪些_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我思念她让自己变得很憔悴,衣带越来越松(形容越来越瘦)也始终不后悔。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https://www.027art.com/fanwen/sgzw/14542771.html
2.古人为什么重视读书写文章孟子读过《诗经》后,他写了篇读书笔记,认为理解《诗经》的话,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辞语,也不能拘泥于辞语而误解作者的原意。要以文章通篇意思,依据古今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不会曲解主题。 可见,不认真读书,不善长思考,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https://www.meipian.cn/dcn6xfe
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7篇(全文)《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13o3wzh.html
4.科学网—古人为什么把妓院老板娘称为“老鸨”?民间对大鸨的插诨打科,或可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远超《诗经·鸨羽》的创作年代。比如,以“鸨”为例。此字在创作之初,就与喜淫有联系。鸨字,左半边为“匕”加“十”,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大鸨体肥,不擅长飞翔,而且求偶行为古怪、非常拉风,古人看了肯定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1020057.html
5.兴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http://xs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715efa91e5ef41e19f7ea8e6416770ee&id=1614815854
6.骆玉明诗词课——诗经它是体现在这些经典之中的,而《诗经》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因为它是诗歌的形式,更多地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情感、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期望,包括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诗经》是一个很古老的东西,但也是一个很活泼的东西,具有生命力。古人把他的https://www.jianshu.com/p/06ce9c95d4be
7.丘成桐:读书移情,立志是一刹那间的事“若能回复古人境界,科学上创新当非难事……” 问:您用“求玄赏美”四个字来概括你的数学人生,为什么? 答:1973年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我对某个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问题发生兴趣,它跟几何曲率和广义相对论质量的基本观念有关,我锲而不舍地思考,终于在1978年和学生Schoen一同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也许这是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14/10517.htm
8.古人读《诗经》有何妙用?中国文化研究院古人读《诗经》有何妙用? 孔子重新编定《诗经》 《诗经》中大部分都是十分优美、文雅、艺术表现力很强的诗歌。如果学好这些诗篇,就能美化人的辞令、语言,这对于出仕做官,从事国与国的交往,也是必需的。因此孔子在论到学诗的功用时,曾有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学好《诗经》里的诗篇https://chiculture.org.hk/sc/china-five-thousand-years/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