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照片,编辑部的同志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照片上,小平同志靠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神情专注地阅读一张报纸。
这张报纸就是《经济参考报》。
80年代初,改革的东风让经济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新华社想办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李峰建议,报纸采用“经济参考”作为报名,第一可以有些“神秘”色彩,第二说话可以放开一些。新华社党组采纳了他的意见。
1981年3月14日,时任新华社社长曾涛,副社长穆青把新华社关于创办《经济参考报》的报告和试刊第一期呈送邓小平同志。3月21日,小平同志批回了遒劲的两个大字——“赞成”。
谁觉悟得早谁主动,谁留恋“大锅饭”谁被动
这是《经济参考报》的创刊号。在头版《要用管理集体企业的办法管理全民企业》一文中,时任天津市市长胡启立表示,“吃大锅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走进死胡同。如果用管理集体企业的办法来管理全民企业,浪费会大大减少,国家收入会大大增加,职工生活会大大改善,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谁觉悟得早谁主动;谁还在老框框里吃“大锅饭”,谁就被动。
彼时,社会主义企业能不能自负盈亏的讨论,还在继续。为改革开放振臂高呼,铺出一条舆论和思想的坦途是这份报纸基因自带的使命和职责。面世第一年,这份报纸就以活泼的文风,实用的信息,获得13万多份的发行量,报社同志奔走相告,“这下可以不赔本了”。
“我才下决心,当个个体户”
1982年,“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被写入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咸阳市秦都剧院采购员余林舟,放弃了“铁饭碗”,自动离职去卖烤羊肉串。
在《我为什么自动离职卖烤羊肉串?》一文中,余林舟说,卖烤羊肉串14个月的营业额超过12000元,获纯利6000多元。十二大报告说要发展个体经济,对它不准打击刁难,“我才下决心,当个个体户。”
有关部门要做改革促进派
1982年,农村“包干到户”由民间要求上升为党和政府的政策。“承包”也逐渐成了搞活国企的灵丹妙药。只是,真的是“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吗?
《饭店承包热气腾腾,职工为何人心惶惶?》指出,职工在按承包合同领取报酬时,遭到一些人的责难。有关部门要做改革促进派,“不要见人得利就‘眼红’,逼人重吃‘大锅饭’”。
引领“数字”“智能”思想浪潮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与扩散,都会引发整个经济社会结构的大变局。正是这样的技术革命唤醒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
《大趋势》、《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三本当时的海外畅销书给刚刚开放的中国带来了思想的“新风潮”。而《经济参考报》正是这阵新风潮的引领者。
引发一场“公厕革命”
80年代初,到中国旅游的外宾笑称,中国人的“入口”工作是世界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入口”是食物,“出口”则是厕所。
《经济参考报》1984年4月1日刊发的《访厕所》一文指出,在北京,干净明亮无臭的厕所虽然存在,但一些公共厕所“臭气强度”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冲洗次数太少。但与臭气相比,无处可寻才真正急煞人。
《访厕所》见报后,引发了一场与建设两个文明关系密切的“公厕革命”。这场“革命”,不仅让北京公厕大变样,也使公共厕所建设成为不少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是为建设社会主义
1984年,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的四个点,连成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一条线。
“水!水!水!”——呼唤资源保护的观念变革
80年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上,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过是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
“中国的‘水簿’,写满‘赤字’的‘水簿’。”在缺水的地域里,污染的加剧使可用的水愈加短缺。这篇报道喊出“水!水!水!”的先声,“节水型社会”从此深入人心。
“请首长不要再批条子了”
“条子”,是那个物资并不富裕的年代,特有的词汇。
1987年的上海经济区,涉外旅游饭店的建设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条子”却没有停下来的趋势。当地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负责人借助《经济参考报》发出强烈的呼声:“请首长不要再批条子了”。
浪潮初起的住宅商品化改革
1979年至1986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近8亿平方米,比前29年所建住宅面积的总和还多,但关于“房”的呼声,日益紧迫。
“历史欠账过多,人口增长太快,城市膨胀,婚龄高峰,家庭小型化……”《经济参考报》1987年刊发的《房,房,房!》一文,率先剖析“建房奇迹——严重房荒”强烈反差的成因。
少些父爱主义,多些市场磨难
农村改革,乡亲们命运的改变
离队多年的“熊头儿”,1988年回到四川省新都县竹友乡檀木村后发现,“早先稀毛癞的稻田,如今铺着密密匝匝的稻穗。茂密的竹丛中探出瓦屋、红楼,电线横跨在院落间。”
乡亲们在感慨,过去那么难办的事情,如今却这么顺手。
“熊头儿”体会到的是,这里虽然远不如别处富裕,但是许多乡亲们正在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观念……
国门开放引来“洋倒爷”
三年后的北京红桥市场,一个颇具有时代色彩的词——“倒爷”,有了一重新含义。《“洋倒爷”在红桥》,向世界各地倒卖着中国的瓷器、珍珠……发现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过去,领略充满勃勃生机的当下。
而这,也是国内媒体首次对红桥市场中的“洋倒爷”进行深入的描绘。
十一亿七千万人的意志
1993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进了宪法。
“2898名代表的表决,代表着11.7亿人的意志。”
“12个字,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到美国打“官司”
“物美价廉”是90年代“中国制造”的重要标签,但初出国门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不只来自产品和价格。
在跟踪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报道《到美国打“官司”》一文中,浙江萧山的杭州弹簧垫圈厂,其质优价廉的产品让美国11大紧固件进口商竞相进口,却遭到美国本土竞争对手的起诉,“惹上”了“反倾销”诉讼。直到1993年末,历经13个月,中国乡镇企业的第一桩涉外反倾销官司告一段落。
中国“复关”为何如此艰难
此时的中国,已经是贸易大国,1993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900亿美元,1994年上半年外贸增长达到25.4%,但“复关”却是命运多舛、步履维艰。
《中国“复关”为何如此艰难》一文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关于“复关”谈判,中国工作组已召开了17次工作组会议。“其实,事情很明白,不仅中国需要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也需要中国。”
中国名牌告急拉开民族品牌振兴大幕
开放的中国,对跨国公司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资金和技术的涌入,令本土企业倍感压力。
1996年,一位老教师发现,用了大半辈子的友谊牌“面友”从商店里消失,一同不见的,还有天府可乐、孔雀电视、香雪海电冰箱……这些消失的名牌,多是行业的“领头雁”。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发现,中国名牌告急,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洋”牌子淹了国产货,假“名牌”砸了真名牌。
名牌的消失,国人为之痛心、扼腕,但不可否认的是,名牌不是永恒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
“标王”陨落,市场呼唤良性竞争
112枚公章折射放管服改革痛点
青海省西宁市一位私营企业家申办一家批发市场,前后耗时一年半,盖了112枚公章才办齐各种手续,为一个公章跑十趟八趟是常有的事。2000年10月30日《经济参考报》刊登的《建个市场竟要盖112枚公章》一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批评。
如今,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办一个公司的流程和手续早已大大简化。
推进多层次住房制度体系改革
2003年,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炒房团所到之处掀起一片“涨声”。
两年后,经济适用房进入转型阶段。
从“小平小道”到改革开放大道
2008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参考报》刊发《从“小平小道”到改革开放大道》。当年,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同志被疏散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在这条原本不是路、工友们为了让他不绕远路而悄悄修整出来的田边小路上,邓小平徘徊了三年、思考了三年。当邓小平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的时候,他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改革开放大道。
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
2012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散去,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渐起。
三十年前,这张报纸率先对全球范围内的“第三次浪潮”进行了系列报道,成为新技术革命报道风暴的发起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三十年后,这张报纸又持续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系列特别报道,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特征、趋势、风险和机遇进行诠释。
掀开腐败窝案护航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新阶段。国企改革被列为核心目标之一,反腐重拳频出。
2013年7月5日刊登的《华润电力并购企业项目被指数十亿国资流失》一文,引起中纪委和国务院国资委等监管部门重视,掀开了华润集团腐败窝案!
2015年5月25日,《经济参考报》发表《福彩曝黑幕中彩在线高管涉数十亿利益输送》的报道,揭开了中国福彩黑幕,引发国家层面对福彩系统的整肃,规范了福彩的运营,挖出了民政部腐败窝案。
2017年到2018年间,民政部4名部级领导被查处,14名司处级官员被立案调查。
直击民生改革: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
2016年的公立医院,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张,但“挂号如春运、看病像打仗”的“胜景”,几乎每天都在北京的各大医院上演。
《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一文中,《经济参考报》记者经历7个多月蹲点调研发现,一“号”难求的患者和累得要命的医者,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本是解“痛”良方的分级诊疗在推广中遭遇诸多难点和痛点。
扶贫不“走过场”改革进“深水区”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级政府卯足了劲加油干,以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扶贫领域的一些做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半年评比5次交叉检查变“拆台”——内蒙古一旗县深陷扶贫检查“怪圈”》一文严肃批评了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扶贫办和中纪委纠风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效推动了全国扶贫工作。
让医保改革不留死角
《“赖床”不走小病大治住院不花钱反“赚钱”过度兜底一些贫困地区医保基金被花“秃噜”》一文在2018年6月刊发后,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医保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对大病兜底过度福利化这一苗头问题展开调研。
改革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刊37年,这张报纸也成为了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
几代人来不及驻足感叹流年似水,无论是谁,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何处,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都越来越深刻和强烈。
这份报纸当年提出的一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当年引发的一些讨论也已有了定论,但改革没有完成时,我们还有三大攻坚战要打,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时代在变,问题在变,改革开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变,站在40年新的起点上,这份报纸又将如何记录时代?每一个亲历者都将书写历史。
总策划:张超文陈宝玖
记者:王奇祁蓉于江
(李文茹、陆敏、金国中、徐培英、李佳鹏、张松、王文志对此文亦有贡献)
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日益增大,流转对象日趋多元,一些草牧场被转包出租后,承包或承租方进行掠夺性经营,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
近期,深圳天使母基金与8家子基金签约,显示出深圳天使母基金正在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