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蔽膝是不是就是古代的遮羞布上古毛传周天子礼记·玉藻后汉书·舆服志

《诗经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邪幅指的是裹腿,一种绑在小腿上的布条或皮革,用以保护小腿或作为装饰

《诗经·大雅·斯干》:“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诗经·小雅·采芑》:“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诗经·小雅·车攻》:“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以上提到的“赤芾“就是指红色的蔽膝,芾又作巿、韨,巿的小篆写作

这是象形字,从字的形状看,像是蔽膝垂在前面的样子,《说文解字》说:"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

意思是远古时候,人们的衣服就是遮住前面而已,巿就是像那个样子!

《说文》又有:"韨,篆文巿。从韦,从发。"市是象形字,而韨是形声字,从韦,韦是鞣制过的皮革,说明蔽膝早期一般用韦,也就是熟皮制成。

两个字分别表明了蔽膝以前的形状、功能和材质,那就是用块皮遮住人下身的前面,遮羞布而已。

《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韎韐”是用茜草染成的黄赤色的皮革,用作蔽膝护膝,是天子有与军事有关的活动的时候所穿的服饰。“奭”是赤色貌,形容韎韐的颜色鲜红。

《说文解字》:"靺,茅蒐染韦也,一入曰靺",韦是皮革,染色后用来做蔽膝。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茹意,茅蒐,蓓草也,一名地血"。

明代毛晋的《陆疏广要》也说"可以染绛,《本草》:‘茜根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茅蒐,一名蓓。’''

这里说的是用一种叫茅蒐的植物染料,把皮革染成红色做蔽膝!

《国风·桧风·素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说文解字》:“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矦赤巿,大夫葱衡。从巾,象连带之形。”

芾又作韠,《曹风·侯人》毛传曰"芾,韠也。"韠音同于蔽,故郑玄说"韠"之言蔽也“

也就是说“素韠“是指素色的蔽膝!

朱和赤都是红色,但朱色的红更鲜艳,古代颜色用来区别身份,这里说周天子的蔽膝是艳红色,诸侯的蔽膝则是一般的红色。

二。蔽膝到底长什么样?

郑玄笺注《毛传》的时候说:“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以苇为之。其制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天子之芾色用纯朱;诸侯之芾色用黄朱;卿大夫之芾色用素(助君祭祀时可用赤色)。”

这段文字一方面说了蔽膝的形式和尺寸,一方面说明了不同身份和场合的人的蔽膝的不同颜色。

《礼记·玉藻》:"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礼记》这段同样也是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所穿蔽膝的颜色和形状。其中,“君朱”指的是国君的蔽膝是朱红色的;“大夫素”指的是大夫的蔽膝是素色的;“士爵韦”指的是士的蔽膝是用爵韦(一种皮革)制作的。接下来描述了蔽膝的形状,“圜杀直”指的是蔽膝的下端形状:天子的蔽膝下端是直的,公侯的蔽膝前后端是方的,大夫的蔽膝前端是方的而后端是挫角,士的蔽膝前后端都是直的。最后描述了蔽膝的尺寸,下端宽二尺,上端宽一尺,长三尺,颈宽五寸,肩革带宽二寸。

《汉书王莽传上》中有记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这里说明了女性也穿蔽膝!

北宋皇后祎衣的画像和南宋皇后的画像可以发现,宋代皇后都穿有蔽膝,而且蔽膝是深青色的颜色!

三。蔽膝怎么来的?

蔽膝最初可能是为了遮羞的,或许就是最早的服装:

《后汉书·舆服志》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班固曰:"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这种遮蔽人的下身前面的兽皮演化成了后代的蔽膝,因而可以我们说蔽膝是初创时期服装的残留。大概就是这样:

后逐渐发展为群众日常劳作可以盛物的日常服饰:

《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东晋文学家郭璞认为诗中的“襜”就是蔽膝。

在古代祭祀的礼服、官服上,将蔽膝用长带束于腰间,以便在跪拜时作为垫子。所以蔽膝又叫跪襜。

从遮羞物的遗制逐渐演变成华丽的服饰装饰,蔽膝见证了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

四。考古学发现的蔽膝

考古发现中,商周时代的玉人身上有穿着蔽膝,从中可以看出蔽膝的样式和形状:

1.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的商代玉人,有明确的蔽膝:

2.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跪人(编号371),穿有蔽膝。

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总结了商代玉人的衣冠服饰,大多腰悬斧形的“蔽膝”。

3.1959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西周墓,身着对襟上衣,中间系着一条蔽膝。

4.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出土了一些西周的玉人,其中8号墓中出土一个玉人,穿着箭镞形的蔽膝。

5.另外晋侯墓的63号墓出土的西周玉人,下身穿着箭头形的蔽膝:

THE END
1.临峰愚叟:《诗经·无衣》品读分享“同袍”“同泽”“同裳”表现秦人备战有素,军容整齐。秦国兵制,平民日常种牧,战时从军,军装、武器自备。“王于兴师”相互传问:“衣”准备好了吗?与你的战袍是同样的。 修整“戈矛”“矛戟”“甲兵”反映秦人齐心备战的情景。 “同仇”“偕作”“偕行”突出战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昂扬斗志,体现了秦人团结御http://www.wn169.cn/news/html/34657.html
2.乐府诗与张衡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明显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乐府诗曾盛极一时,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就是其中文人制作的代表作之一。而《孔雀东南飞》则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它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 https://www.jianshu.com/p/a8e984815a2d
3.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17.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的下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 A.借物起兴 B.情景交融 C.以情寓物 D.托古喻今 A B C D 18. 下列作家中.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是___ A.吴承恩 B.吴敬梓 C.曹雪芹 D.罗贯中 A B C D 19. 《炉中煤》每节诗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这种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10&ex_Id=17594
4.二十一诗词的表现手法——比兴一、什么是比兴? 关于这个问题, 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 传统表现手法, 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 意象选取、 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 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https://www.meipian.cn/3av1yofv
5.解题指导古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题型及150个常见典故(3)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4)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第一步:指明用了哪种抒情手法。(明观点) (2)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简明扼要地说明用了这种手法的效果。(析效果) (3)第三步: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析内涵)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929/08/64176506_997565501.shtml
6.散文诗两首教学案6篇(全文)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铺陈的手法。 2、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3、“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4lww3zd.html
7.2018天津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语文试题(1)17.在下列诗句中,使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的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8. “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此句话出自 A.《论语》 B.《论快乐》 C.《谈时间》 https://chengkao.eol.cn/a/2019102510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