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国特产大摸底”所涉及的特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特产,而是各地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从外地引进并发展起来的“新土特产”。
独在家乡为异客,家乡特产特地瞒着我产?“外人”竟是我自己?
近日,一场由黑龙江蔓越莓和广西砂糖橘引发的“南北回礼”活动,掀起了一股全国特产大摸底的热潮。各地纷纷拿出自己的“隐藏特产”,让网友大开眼界,也让本地人惊呼“我家还产这个?”
东北人的“亲生”蔓越莓
目前,黑龙江的蔓越莓已经运到了广西,广西“老表”第一次吃到新鲜蔓越莓的反应也不断上热搜。
但善良的广西“老表”们,愣是没一个人说新鲜蔓越莓不好吃的。
网友调侃广西朋友:一点都不酸,要是酸的话,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
在这次“南北回礼”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就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这里的蔓越莓是2014年从北美地区引入的,经过多年的适应和培育,已经形成了4200亩的种植面积,年产量达到3000吨左右,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被誉为“红色的黄金”。
黑龙江省还有着“世界小浆果种植带”的美誉,拥有蓝靛果、黑穗醋栗、野生蓝莓、树莓、沙棘等多种浆果资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是我国小浆果的主要产区之一。
然而,这些“亲生”的特产却让不少东北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东北人。
安徽的法式鹅肝和贵州的抹茶
除了蔓越莓,安徽的鹅肝和贵州的抹茶也让当地网友直呼陌生。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是全国最大的朗德鹅鹅肝生产基地,每年产量达到3800吨,占全国鹅肥肝产量的三成以上。朗德鹅是一种原产于法国的鹅肝专用品种,六安的水土和气候很适合它的生长,这里的鹅肝质地细腻,口感醇厚,是世界三大珍馐之一。
而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这里是“中国抹茶之都”,每天可生产抹茶10吨,年产量超过4000吨,产品远销国内外。抹茶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种植、加工,才能保持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贵州的高海拔、低温、多雾、少光等条件,恰好符合抹茶的生长需求,这里的抹茶是茶叶中的“翡翠”。
甘肃的南美对虾和新疆的罗氏沼虾
更让人震惊的是,在内陆的甘肃和新疆,也能吃到新鲜的“海鲜”。
甘肃省白银市和张掖市,通过建设“海鲜陆养”模式的工厂化养殖场,实现了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高效生产,每年可产6茬,每茬产量可达2万斤,填补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循环水养虾市场的空白。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通过引进澳洲淡水龙虾、罗氏沼虾、三文鱼、大螃蟹等品种,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打造了一片“水产养殖基地”,每年可产量达到数千吨。
除了以上提到的,网友们总结出来的不为人知的土特产还包括四川雅安的鱼子酱、山西运城的大闸蟹、上海崇明的藏红花、河南柘城的大钻石等等。
据了解,这次“全国特产大摸底”所涉及的特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特产,而是各地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从外地引进并发展起来的“新土特产”。这些特产的生产条件和地域,突破了人们固有的认知,也展现了各地农业的创新和多样性。
而这次“全国特产大摸底”的活动,不仅让网友们大开眼界,也让本地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许多网友表示,虽然嘴上说着“我怎么不知道”,但内心却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他们纷纷在购物平台上搜索和购买自己家乡的特产,支持本地的农业发展。
读特快评
不“土”还挺“潮”“新土特产”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一场由黑龙江蔓越莓回礼引发的“南北回礼”活动,让全国各地的特产成为了网友们的热议话题。从四川鱼子酱、安徽鹅肝,到山西大闸蟹、上海藏红花,再到新疆罗氏沼虾、甘肃南美对虾、贵州抹茶,这些看似与当地风土人情不相符的特产,让不少本地人感到惊讶,也让外地人眼前一亮。这些特产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各地农业生产的创新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特产的新认识和新需求。
这些“出圈”的特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特产,而是各地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从外地引进并发展起来的“新土特产”。这些特产的生产,突破了人们对于特产的固有认知,也体现了各地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等资源丰富且各异,为各地发展新土特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加之近年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这也帮助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的过度依赖,变相拓宽了农业生产的空间。订单生产等模式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平台对农产品交易和销售的加速赋能,也拨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时钟。
这些特产的火爆,不仅源于人们的好奇心,也源于人们对于特产的新需求。这些特产有的是高端的“奢侈品”,如鱼子酱、鹅肝等,有的是健康的养生品,如蔓越莓、抹茶等,有的是美味的佳肴,如大闸蟹、南美对虾等。这些特产的受欢迎,也打破了人们对于特产“土味”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看到了特产的“新”与“潮”。
目前,不少“新土特产”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反而占据了国外的餐桌。这既是遗憾,也是机会。如何能抓住流量,拿下这波”泼天富贵“?笔者认为,各地有关部门应该抓住这次“南北回礼”活动的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种类,并走进大众视野,强化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和品牌建设,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信誉,让消费者放心和满意。
总之,家乡特产的“新”与“土”,不仅要有惊喜,还要有亮相的舞台。让我们期待,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土特产”能为新年带来更多新意。
编辑黄小菊审读张蕾二审郑蔚珩三审江晓蚕
我对你一片真心,你还我两包纸巾“互换特产”走红社交网络,但背后隐患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