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旅游推广这行,平台下沉了,营销魔性了。
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10年前的旅游业争夺战还显得理性高端。现在回想起来,2020年的疫情是改变文旅世界的元年。
回顾文旅局长的出圈史,最早可追溯到2020年,时任新疆伊犁哈萨克州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一袭红衣、策马雪原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为当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当时除了贺娇龙,还有多名县长也以公职人员身份开通了短视频平台账号,如“向县长说古丈”“唐县长爱太湖”“李县长说蒙阴”等。
北方的文旅发展并非一直滞后于南方,只不过你又不得不感慨风水轮流转的历史演变规则。从斗鱼、虎扑崛起的年代,全国人民都在吐槽,东北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拍视频。然后,在意想不到的某一天,以拍视频为产业的东北轻工业城市群变成全国人民心中美好生活与神奇体验的“白月光”。
2024年开年,哈尔滨的火爆,只是多个厚积薄发后的表现形式。如果追溯起来,应该从短视频元年开始的草根直播算起,在网红们进一步带动下,让各地文旅局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由此开始,各地文旅“卷疯了”。
从一开始废话文学、土味喊麦到各地文旅找顶流明星宣传,混战的最近形式进化为,各地文旅直接把主意打到了网红和俊男美女的身上,同样自带流量,还能和游客来个接地气的互动,费用更低,效果更显著。
互联网流量难寻,搭上网红快车无可厚非,从4年前的丁真到现在的白冰,将网红、短视频和文旅结合俨然成了文旅行业趋势,从一个个网红城市的“流量——变现”过程中,旅业大佬们似乎忽略了一点:承接客流量比如何获得流量更重要。
最新一轮旅业内卷,从美女计变成了美男计,典型如河南,主打美男色诱全国。
河南在火车站和景区安排了高挑古装帅哥迎接女游客,女性们的情绪价值直接拉满。为了招揽游客,河南文旅三天发了近百条视频,甚至凌晨两点多还在发视频,还偷偷的把哈尔滨跟动物沟通的那一套学到了手。安排老虎擦玻璃,排练大熊猫蹦迪,甚至河南人听说外地人想看牡丹花,就在一月份把牡丹花连夜吹开了。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此消彼长的旅业争夺战中,再好的风景也会有乏味的一天,推陈出新的思维又会带动起新一轮的热潮。都是经历过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的子孙,没必要玩起聊斋那一套。
做好服务,让游客带着体验感满载而归,旅游嘛,讲究的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来自异乡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持续的电影、电视文化输出,建立起公众的认知与向往。缺少文化表达的引客人次考核导向,必然会继续催生出文旅局长们前赴后继的“以身试险”般的出圈表演,留给时代的则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