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排队,等待体验超级冰滑梯(1月1日摄)。新华社发
??“南方小土豆”“三亚冬天败给哈尔滨”“小砂糖橘勇闯哈尔滨”……元旦假期以来,哈尔滨为迎接游客频频出招,连续多天独霸热搜榜。
??“热”的不只是流量,还体现在旅游数据中,元旦假期,哈尔滨3天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给全国文旅界都“上了一课”。
??事实上,这样的“泼天的富贵”,重庆遇到过。2019年国庆节,3859.61万人次游客拥进山城,超过重庆人口总和,“要看洪崖洞,给你‘封’一座桥”“怕火锅辣,给你微辣和鸳鸯锅”“过节,给你腾出一座城”……如此“花式宠粉”,让重庆成了最早的“最宠游客城市”。
??如今,贵州榕江的“村超”、山东淄博的烧烤、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哈尔滨的冰雪等,均玩起类似“套路”。如何持续经营好“流量”之下文旅产业发展?哈尔滨旅游爆火给重庆带来哪些启示?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作了调查。
??山水VS冰雪
??除了打卡拍照,如何提升游客消费
??要让旅游“火”起来,靠什么?
??这不仅是旅游史上的“终极一问”,也是近来全网讨论“泼天的富贵”为何轮到哈尔滨的延伸。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旅游的本身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能打动人?一定是幸福的、温暖的、高品质的。优秀的内容本身就是流量,就是渠道。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内在逻辑是,要为游客提供可触可感的项目。
??“本次哈尔滨火起来,正是这些具有独特性的可触可感的新玩法,在网上率先‘破圈’。”她说。
??不仅如此,从去年11月开始,黑龙江省就在全省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推出60条具体举措,致力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包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业态的冬季旅游产业体系;推出十大冰雪旗舰产品、十大冰雪精品线路、特色博物馆游主题线路等。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内容为王,是旅游业不变的真谛。”对此,率先在全国火爆起来的洪崖洞景区总经理张奇深有同感。他称,依托世界级的大山、大水、大城的独特性,洪崖洞以璀璨的灯饰火遍全网,2019年国庆节在限流的情况下接待了87.23万人次游客,全年游客接待量更是达到“恐怖”的1800多万人次。
??在他看来,从产品打造出发,哈尔滨带给重庆的启示是,两地均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重庆需进一步加强对可体验、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夜景是重庆一个世界级‘王炸’产品,除了打卡拍照,我们还能做什么?哈尔滨的经验是,推出配套的热气球、气垫船、滑雪场等产品,都是收费项目。而重庆夜景的配套产品,不只洪崖洞缺乏,解放碑跨年活动亦然,人很多,大家等几个小时,除听倒计时钟声,感受一下热闹氛围外,再无其他主题。不仅如此,在两江四岸的其他地方,能够‘出圈’的产品,也同样缺乏。”他说。
??传媒VS旅游
??“腾空一座城”,不如让人人都参与
??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属于眼球经济,需不断制造热点,又被称为“点子”产业、“创新”产业。
??尤其是在“旅游者定义旅游业,而不是旅游业定义旅游者”的当下,旅行经验丰富的游客对目的地选择已从“高大上”转为“小确幸”,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的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条视频都可能成为游客“说走就走”的理由。
??纵观贵州“村超”、淄博烧烤等案例,也可以“实锤”——现代传媒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构旅游业,且是自塑和他塑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轮哈尔滨的火爆,同样如此。“小土豆”南泥北运,“小土豆”被当小孩“踹下”大滑梯,东北虎变“舔虎”……一个接一个的“爆梗”,既展示了东北人幽默诙谐的“梗王”自信,又不断霸占了热搜榜,推动哈尔滨文旅“出圈”。
??“不得不佩服,哈尔滨人把‘传媒+旅游’玩出了新高度。”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称。
??相比之下,“封桥断流”“口吞轻轨”“鸳鸯火锅”……重庆人实力“宠粉”,在收获第一波流量后,后续创新制造“爆点”话题,持续锁定“流量”的表现,有些乏力。
??“尤其是‘腾空一座城’的话题,虽然展示了‘宠粉’心愿,减轻了景区景点的交通压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市民与游客隔离,让游客少了人文体验,让市民少了参与感。”罗兹柏说,最美的风景是人,最好的旅行是人与人的连接,为游客提供一个有品质、有温度、有善意的城市,才是游客所钟爱的旅游目的地。
??流量VS流量
??接下“泼天富贵”,莫忙着“割韭菜”
??“如果说,打造品牌产品、讲好生动故事,是哈尔滨大火的秘诀,拿出‘掏家底儿’的态度迎接游客则是其最有效的绝招。”罗兹柏说。
??在不少旅游界人士眼中,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来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是衡量指标,因此想方设法提高客流量,想方设法让游客多消费。
??本轮哈尔滨大火,似乎又给人们“上了一课”。溯及其走红过程,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最早“出圈”。
??景区迅速作出回应,发布公开信,并退票。其真诚的态度不仅没引起游客反感,反而成功收获一波流量,冲上热搜。
??“说心里话,站在景区角度,我们有流量‘恐惧症’,既怕少又怕多。”张奇表示,少了,景区没活力;多了,怕安全问题。
??事实上,这种心态不仅反映在景区经营者身上,也反映在部分城市管理者身上。随着大量游客涌入,交通、安全、住宿、餐饮等都会接受考验。
??“哈尔滨的实践再次证明,努力接下‘泼天的富贵’,正确看待‘流量变现’,莫急着‘割韭菜’,让更多的风景叠加场景、更多的场景融入风景,是旅游城市的发展之道。”罗兹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