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官方“作法”、凶宅直播,镇得住鬼神镇不住人
我以前在天涯社区上看过一篇原创小说,讲的是男主得到高人指点专门低价收购“凶宅”——把有人横死或其他原因被别人视为不祥的民宅买下“驱邪”,等房子“干净”以后再高价卖出去。因为是灵异小说,所以个中经历非常惊悚恐怖,但结果都是化险为夷,而最后男主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然,小说终归是小说。现实里我听说过有“凶宅”,但没听说过有哪位“高人”做法后能让凶宅不“凶”的。尽管因为国情原因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上不了台面,充其量就是给不入流的导演提供一些素材拍点烂片出来供人调侃,但实际上如果有谁真的倒霉碰上了“凶宅”,心情肯定不会愉快。
记得几年前某法制节目就报道过某地一位很倒霉的朋友,在中介未曾告知房源的具体情况下买了一套“凶宅”,后来从邻居那里得知真相后一怒之下把原房主和中介告上了法庭,最后法庭判决其胜诉,被告人不仅要退回相应购房款还要赔偿原告一定的精神损失费。
这件事还曾引起过争议,原因有二:
一、原告胜诉是否意味着“官方层面”上承认有“超自然现象”?
二、如果不承认,在公平买卖情况下为什么要判定原告胜诉?
其实在这中间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怪力怪神的事情,也牵涉到植根于国人心中千百年来的忌讳和传统:
我辛苦攒了大半辈子钱,买了一套死过人的房子,且不说有没有“阿飘”,就算没有,我哪里知道我现在躺的地方有没有遗落过“人家”曾经的青春?或是怅然过的怀念?
人家心里或多或少总是膈应的。
相对于都市传说里学校或军营总是建立在乱葬岗的勇武,民宅跟前两者还真不一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家待几年就走的地方,跟你一住几十年,如果建筑商有良心的话没准能住小一百年(目前看基本上不会)的地方毕竟不一样。
那怎么解决现实中的“凶宅”问题呢?
唯心主义者肯定会说:
咱们弄个水陆道场吧!
唯物主义者可能会想:
咱们弄个试睡直播吧!
1
试睡直播拍不得
我大概了解了一下直播过程,作为不太唯物主义的人,平生经历的邪门事也有几件。但凡跟鬼鬼神神扯上关系的我一般都敬而远之,但有时放松下来也比较喜欢看些“闯鬼屋终获宝藏”、“见鬼十法亲经历”之类的电影和短剧,不过我说过,国产片我不看。看那些“作品”是对我职业生涯的侮辱。因此我只看欧美日本和港台,还有东南亚之类的。对于“凶宅”题材我也颇有心得,所以当我知道法院搞“凶宅试睡直播”这种事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十分兴奋且愉悦的——
我是真没想到过有一天能看到“官方法事”,还弄得那么高科技,满屋子摄像头,一位男士用可能这辈子都再也挥发不出来的阳光形象在屋子里唱念座打。
但看完之后我还是觉得比较失望,也对“凶宅”流拍有了起码的心理准备——
这直播时的灯光太强了,别说没有“阿飘”,就算有也被满屋子的强光灯闪瞎鬼眼跑了。再说了,我看人家小说和电视上放的都是一开始搬进去没啥事,只有等到过几天之后才会出现比如桌子凭空挪了、衣橱无故动了、水龙头半天自己开了之类的小状态,然后“正主”才会出现。你这才住一天,还弄得跟新闻发布会一样,完全不按剧本来,生生给“阿飘”整不会了。然后过了24小时,人和鬼都没做好准备,你跑出来说:“老铁们,这房子行,能处。”
你不光是糊弄鬼,你还糊弄人。
所以这事如今就显得特别尴尬:
你说没事,万一人家“出差”了呢?你说那都是迷信,但老百姓心里总还是有忌讳的。但你又不能松一松价格,因为一旦房价便宜了,就等于间接承认“凶宅”原则上对房市有影响,那以后大家还能不能死屋里?这就陷入了一个逻辑“闭环”。
所以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要我用“互联网思维”来处理就很简单了:
整合“凶宅”的客户端需求、理清营销赛道、梳理行业新打法,即——
不是我胡说啊,如今国内一些楼盘,盖个高点的房子敢叫“城”、挖条沟敢叫“河”、种几朵花敢叫“新加坡”,多几个“阿飘”其实真不算什么。
国家机关毕竟还是正经人待的地方,只能说这次流拍只是“路走窄了,格局小了”。
2
凶宅凶宅奈若何
《聊斋志异》里对“凶宅”一直都挺友好的,落魄书生进了凶宅不仅没事,还能遇到野狐女鬼,相遇十分惊喜,后续十分刺激。不仅能跨物种交流,个别情况下还能有生个一男半女。所以蒲松龄老爷子在YY方面可以说是广大宅男的祖师爷,人家早就脱离了“闯关打怪”的低级趣味,早早地升华为“物理链接”,这种创作上的“差异化思维”不但完胜同时期的鬼怪小说,更羞臊了现在很多不长进的懒人编剧。
当故事与现实相互映证时,对于“凶宅”的清仓处理,不但要讲技巧,还要讲思维模式。
如今很多地方的房价都有些疲软,不知道后续还有没有政策会扶持一把开发商,这种环境下“文创”思维就一定要灵活。
我相信法院搞“凶宅试睡直播”肯定是无奈之举,这套房子价值不菲,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贱价”卖出去,先不说法院答不答应,银行和房产商肯定会心痛到滴血。
昨天是“双十一”,新闻报道说有人当天花了1.2亿在西湖边上买了套房,同样的,今年的“双十一”是近十年来各路电商罕见地没有晒数据的日子——不敢胡说如今是大灾大难,可起码疫情目前已经波及21个省市了。
转眼2021年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多数人怀里都捂着仅有的一点钱不敢乱花,反倒是有人一掷万金置办房产。但你仔细想一想,咱们国家历经千年,哪块地方没死过人呢?
你再想一想,西湖边上就“干净”吗?活人不学着跟死人“抢地方”又能如何呢?
世上总有人扭扭捏捏地怕这怕那,殊不知在寒冬时节,一面是坚不可摧的壁垒,一面是精打细算的无奈。但小老百姓总要过日子的,人生不在这一处落脚,就在那一处安生。
古道今路,不过是前人的魂后人的身,真计较“凶宅”反倒是件特别不洒脱的事情。
实在不如蒲松龄老先生那样灯火下谈狐说鬼,望寒月盼见青天。
可有一样:
“凶宅”定然是中国人传统里的禁忌,别说做24小时直播,就算多做2400小时的直播,倒不如略微照顾一下传统观念,把房价松一松口,可能不至于“流拍”。
就算世上真有魑魅魍魉,也该知道——
房子,是给人住的。
3
结语
不寒心不戏谑地说,有“凶宅”未必见得是坏事,除了前述的胡说八道,能让有需求者得些好处的话,“凶宅”未必就一定“凶”,甚至可以说是“吉宅”。
如果真的像蒲松龄笔下的主角一样,反正已经退无可退了,见鬼总比见账单强,那没准进了“凶宅”后真的能“喜结良缘”,既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也能在寒冬中稍微缓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