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丨纪录片导演徐童人活一口气~南方人物周刊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作者:徐琳玲日期:2019-04-11

“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让一个人脱离他有限的、狭窄的生活轨道,去感知、理解甚至去活一次他人的人生”

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书店兼咖啡馆里,一场小范围的内部放映活动正在进行中。一楼早已满席,楼梯上、阁楼层,挤挤挨挨坐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影迷。

当天放映的,是纪录片导演徐童的两部新作——《赤脚医生》和《两把铁锹》。

片尾曲结束,徐童走上台前。他戴着一顶牛仔帽,看上去放松、健谈,讲起对摄影器材的摸索、拍摄技巧、剪辑手法、配乐心得滔滔不绝,恨不得一口气把毕生经验都倾囊而出。“想让年轻人们少走一些弯路。”他自个打趣说,“年纪大了,一开心就爱唠叨。”

十年里,这位60后导演把镜头对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游民”——按摩女、小偷、算命术士、流浪艺人、乞丐、孤独老人这些野草般的存在——也用浓墨呈现出一个鲜活、生猛的“底层江湖”。

十年的纪录片生涯,在这条北方糙汉身上留下了斑驳的风霜。如同《麦收》里耕耘的农夫,他如今也在等待麦子黄了的季节。

“赤脚医生菩萨心”

纪录片《赤脚医生》是徐童第一部镜头不对准底层游民的作品。

片中主角孙立哲曾是中国最有名的医生,“知青偶像”,在特殊的年代一度被推向暴风眼的中央。

1951生的孙立哲来自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1968年,17岁的孙立哲投身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大潮。

在延川县关家庄插队时,他吃惊于当地缺医少药的现状,于是跟好友史铁生学医,开始为老乡们行医看病。在土窑洞里,这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北京知青进行了三千台手术,奇迹般无一失手,成了当地百姓心目中的“活菩萨”。

他的事迹被层层上报,后和邢燕子等五人被定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典型,并成为当时“赤脚医生”路线所树立的一面旗帜,一时“红得发紫”。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孙立哲被审查,后又被平反、释放。不久,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辗转定居于美国。

纪录片一开头,就是孙立哲回国、回陕北“探亲”的场景。听闻他回来的消息,延川县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接这位三十年前的“救命大恩人”,隆重得如同庆祝当地庙会。他们扭起了大秧歌,敲起腰鼓,吹着唢呐,用陕北的信天游颂扬这位“菩萨医生”当年治病救人的事迹。

镜头跟随着孙立哲坐火车、回乡、走访故人的脚步,采访了他青少年时的同学、朋友,一同在陕北插队的知青伙伴,被他从“生死线”上抢救过来的延川老乡们,短暂交往又一同被审查的昔日女友,以及当年响应国家政策、带头做结扎手术的村干部。

在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华丽的音乐动效中,《赤脚医生》呈现出一幅历史的复杂面相,充满着各种吊诡、巧合、反转,以及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故事:

人道主义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里的“错位”;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如何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对“赤脚医生”制度的反思、对“一刀切”式政策执行的批判……

相比过往的“游民”小叙事,徐童承认《赤脚医生》是他一个更有企图心的作品。他有一种特别的迫切感——要用纪录片把这段历史记录、保存下来。

“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回关家庄探亲时,孙立哲无论走到哪里,都被老乡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除了叙旧,有许多人是来找这位当年闻名乡里的“菩萨医生”看病的。镜头里,一位老妇抱着生病的小孙儿在人群中挤了一整天,怎么都凑不到孙立哲面前。

徐童一直都很认同欧洲资深电影人、曾执掌柏林电影节主席之职长达18年的科斯利克(DieterKosslick)推崇的一句话:“个人的,即政治的。”这也贯穿了他拍纪录片的始终。

“我相信记录下的个体经验,是对社会最有力的检验,它彰显了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尊重的程度。而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遭遇可能被忽视,可能被遗忘,甚至有可能被篡改,但一旦被记录下来,那是不可磨灭的。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没有乐趣,人就不活了么?你这话,太无情”

徐童出身于北京一个导演家庭。

他的父亲徐真,是新中国第一代科教片编剧、导演中的佼佼者,专长于动物题材的纪录片,曾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节重要奖项,代表作《灰喜鹊》《鸽》。在徐童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常年扑在秦岭山区、原始森林里拍片,一走就是一两年。“每次走前人干干净净的,等回来时就是胡子拉碴的,活像个野人。”

年幼的徐童和父亲徐真

小男孩都崇拜父亲,徐童从小就模仿着父亲的一举一动,摸过他从电影厂带回来的各种镜头、胶片、摄影器材。那时,他拿着父亲的海鸥相机学拍照,跟着学洗胶卷、放印照片,是学校里有名的摄影小记者。因着家庭熏陶,1983年,徐童考进了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广院”)电视系新闻摄影专业。

1980年代,国门刚刚打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各种人文主义思想一股脑儿地涌入,青年人中兴起一波跟着一波的“读书热”、“思想热”。

“那时候,我们都流行读大部头的经典,读尼采、福柯、萨特的哲学,小说就是读《百年孤独》这些来自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一直到卡夫卡,从古典主义到现代派这150年左右的文学经典。”

他对世界、对周遭人事秉持的态度和价值,也在那个时代定下了基调——“就是那些最硬核的东西,关于人道主义,社会公正,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法治这些关键词,深入骨髓。”

1985年,在广院读书期间的徐童

在崇尚文学、艺术的年代,这个年轻人对未来有一个清晰又模糊的志向——“一定要做一个艺术家。”

当时,他是系里的高材生,专业课拔尖,常跑在外头拍片子。临近毕业分配,北京电视台到广院招人,挑中了三个,他是其中之一。

毕业前夕,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教导处,揭发了几年前的一桩代考事件。徐童和同专业的一位师弟双双受处分,代价是不予毕业。

对一个刚刚20岁出头、未经历世事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亚于一场“灭顶之灾”。像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翅膀,这桩小事一步接着一步地改变了徐童的人生轨迹。他默然接受了惩罚,并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即使看上去很单纯的同学,人心有时也是不可测的。”

“情义,情种,情怀”是徐童对这位师弟的评价。这三个词,也是他自己的写照,贯穿了他处世、为人和做艺术的道路。

为了省钱,徐童一直租住在北京东郊的城乡结合地带,邻居、街坊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乞丐、小偷、妓女、流氓。他结识了许多人,和一些人成了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也听了很多故事。那段忙于生计的日子,他保持着做笔记的习惯,“因为怕自己把这些故事淡忘了。”

2007年左右,刚迈入40岁的徐童正处于人生的一段低谷。忽然间,那个一直被按捺着的理想越来越强烈地涌动着。

“为什么一定要做艺术家呢?因为80年代种下的那种见地太强烈、太深入骨髓了。你除了要表达自己之外,还有一种焦虑,包括所有历史上留下的作品都给出一个这样的激励——人要不枉活此生,你要把来过一遭的痕迹留下,也就是你应当把对社会周遭、对人的这种所谓的感悟、感觉诉说出来。”

他几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珍宝岛》。这是一部非虚构基础上的虚构作品,以一名警察为主角,“张冠李戴”地串联他在近二十年里见过的、听说过的许多人和故事。

小说和文字,远远承载不了迫切需要找到出口的表达欲。他干起了“老本行”,用一台家用级小摄像机开始拍纪录片。这是他当时唯一能摸得着的机子,“当时想着赶紧拍,上战场就顾不上挑拣枪了。”

那时,徐童住在北京东郊的高西店,每次外出或去农贸市场都要经过一条街,街上开着几家洗头按摩小店。来来回回走得多了,他和按摩店小妹们混了个脸熟,其中一个叫苗苗,20岁。“第一眼看到苗苗,就觉得她很特别,爽朗、天真,完全不像做这一行的。”

在和苗苗的攀谈中,徐童得知她的老家在河北农村,一个有着大片大片麦田的农业区。这个意象吸引了对乡土有浪漫情结的徐童。6月麦子黄了,他跟着苗苗回了老家,见到了她的家人:患重病的父亲趴在炕上输液,母亲出门赶集,弟弟年幼,已出嫁的姐姐也自顾不暇。在外打拼的苗苗,是这个家庭唯一的“顶梁柱”。

“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女孩,为了养活一家人一直在奔波,这种奔波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代价的。”徐童回忆说,“我那时就想一定要把苗苗的故事拍出来。”

连着几个月,他每天都在苗苗所在的按摩房里“蹲点”,只要不影响她的工作,就在一旁候着。他拍下了苗苗和小姐妹们的闲聊:骂老板贪财无情,数落讨厌的客人……他跟着她们去KTV唱歌、找乐子,谈恋爱。

和《珍宝岛》一样,《麦收》的拍摄和后期完成得非常顺利。2009年,徐童又认识了在燕郊算命的厉百程。厉百程双腿残疾,幼年父母双亡,被兄长虐待,很早就离家流浪。每天摆完摊后,他回到破败的出租屋,照料着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石珍珠,这是他的智障媳妇。两个孤苦伶仃的人相依为命。寒冬来临,他带着石珍珠从燕郊回到老家,也等待来年的机会。

《算命》采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叙事结构,镜头跟着历百程从燕郊到老家清龙县,再到石珍珠老家,记录下小人物在不同时空里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残酷又温情。”——一位影迷如此形容徐童的作品。

观看徐童的作品,让人一边为这些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感到难受、悲伤,一边又感慨于生命的生猛与顽强。当你刚刚被片中流露出来的片刻温情感动着,措不及防中,又目瞪口呆于导演猛地撕开他们的另一面——那些不那么光彩、甚至有点不堪、却压抑不住的灰暗和人性欲望。

这些镜头记录下的真实,会让在顺境中长大、习惯了主流社会教养的年轻人们感到眩晕和失语。

《赤脚医生》放映中,有几分钟,好多女观众低下头或别过头去,也包括我。四五年前第一次看“游民三部曲”时,我和朋友中途几次低下头,同时又为自己感到羞愧——觉得这种躲避,是对那些镜头里的人物的一种不尊重。

在现场,一家书店的老板有点激动地谈起自己的感受。“我们可能要比他们幸运一些,没有生活在他们那种处境下,但是那种情感、感受,在某一瞬间都很相似。”

3月底的上海,我和徐童、唐小雁一同行走在老法租界的法国梧桐下。路上,我提到每次看到他的片子,都有“一种世界观被摇晃”的失重感,需要花上大半天才能平复被搅动的心绪。

这让徐童听了很高兴,“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让一个人脱离他有限的、狭窄的生活轨道,去感知、理解甚至去活一次他人的人生。”

十年跟拍底层游民,也逼着徐童反思自己生命中的“轻”与“重”,思考“活着”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拍《算命》时,他看到大冬天夜宿街头的乞丐,问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气十足的问题:活得这么辛苦、这么没有乐趣,干嘛还活着呢?

“没乐趣就不活了么。你这话,太无情!”厉百程第一次朝徐童发了一通脾气。

“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不光是爱情这些东西赋予的。”经历了前半生的起起伏伏,徐童曾说是苗苗、厉百程这些人救了他,把他从灰暗和恐惧中拉了出来。

这些年,他甚至有了一点点“自虐”倾向——特别愿意去体会人在困境和逆境里的那种分量感,“因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和命运抗争的那一口气。”

“零”和距离

看过徐童作品的人,都会惊诧于他和被拍摄对象之间近乎为零的距离。

《算命》中,摄影机的镜头从上到下俯拍,几乎贴着唐小雁的头,近距离地拍下她用针穿红绳扎肚皮、以求来年转运的举动,看得人肉痛起来;《老唐头》里,家庭成员们正为家事吵得不可开交,忽然大姐扭过头来,“徐童,你来给我们评评理”,仿佛镜头完全不存在。

徐童说自己很认同北京电影学院的老教授、有“中国纪录片之父”之称的司徒兆敦说的一句话,“所谓纪录片,就是陪一个人过一段日子。”

拍《算命》时,徐童认识了常来找厉百程算感情运的按摩店老板娘唐小雁。这是个16岁就离开家乡出来闯荡的东北女子,经历坎坷,性格凌厉泼辣。她找厉百程讨教破解“孤单命”的办法,一转身又以过来人姿态告诫手下的小妹——“男人是什么东西呀?”

从拘留所出来后,唐小雁对他一字一句说:“徐童,你让我干任何事都行,就是要我的命,我都能给你。”

2009年,徐童到黑龙江探望关了店、回到老家的小雁,见到了她的父亲唐希信,一个年过八十依然生猛、鲜活到“疯魔”的孤独老人,他和儿女们相处得磕磕碰碰,对过往拧巴又矛盾。唐希信成为徐童下一部纪录片《老唐头》的主角,接着是唐小雁的四表哥(《四哥》)。在《老唐头》中出场过的唐家老三,一个沉迷于诗歌小说、蹉跎大半生的文学爱好者,又成为《两把铁锹》的主角。

2011年,徐童在拍摄《老唐头》

看着很粗犷的徐童说自己是一个“怪人”。和他接触过的人,会觉得他温和内敛,知识分子和文人气很重。但实则“内心很狂野,有江湖气”。“所以我和小雁他们很合得来,打起交道来毫无障碍。”

我们聊起著名纪录片导演周浩的作品《龙哥》,以及一个纪录片导演究竟该和被拍摄人物如何相处的话题。徐童由衷地欣赏周浩那种冷静的思辨力,称他为“解剖大师”,“像一把手术刀,以及和人物始终保持那种审视、静观的距离感,镜头处理拿捏得特别准。”

相比周浩,他说自己似乎无法保持这种冷的距离感,“好像拍什么,就掉进什么里了”,自然地和对方捆绑在了一起。“这容易带入作者的一些情绪,失去了距离感,会产生某种失真感。”

“但是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我跟人物完全站在一条战线上,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所以,人物对镜头的信任感是特别强烈的,会把他不曾说过的话,在别人那里不曾表露的东西,在你的镜头前面表露出来。因为(你)是他同伙,他没有顾忌,也更加敞开。这样,镜头可以拍到人物很真实的东西。”

原罪:“被表达”和“被看见”

“纪录片是有原罪的。”纪录片导演、金马奖得主周浩曾坦陈:“做这个职业,就要去承受它的原罪。”

伦理问题,也是徐童被质疑得最多的——为什么要把这些小人物不够体面的、灰暗的部分记录下来?为什么这么残忍,去撕掉他们最后一丝尊严?以及把这些故事拍出来,这算是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么?

非议的口水多了,有时也让徐童很生气——“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愿意向我敞开自己,让我记录下来。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障碍。”他也碰到过麻烦,是在某个片里出场的一个次要人物,这成了他不愿意提及的一块“心病”。

《老唐头》完成后,徐童曾用电脑把片子放给唐希信看。老头儿看完后,还对他有了一点不满——明明片名叫《老唐头》,他才是主角,凭啥要把这么多镜头分给其他人?

让他真正感到陷入道德和法律困境的,是2013年拍摄完成的《四哥》。四哥是唐小雁的表哥,是一个职业小偷,曾多次入狱,同时也非常具有江湖中人的“魅力”。徐童用黑白影像记录下四哥的“日常江湖”和他回忆的狱中岁月。

《四哥》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做了一次首映后,就再也没有放过。徐童决定今后再也不碰这一类的禁忌题材,“太难,太纠结了。”

相比四哥、苗苗、厉百程、老唐头,唐小雁是徐童的“游民”系列里最为特别的存在——“相比他们,她更有个人的自觉,有主动性。”

“因为她的阅历、她十多年曲曲折折的人生经历——从老家出来当服务员,到过珠海,后来又到北京,做过夜总会的伴舞小姐、被性侵过,自己又开过按摩店、当过黑煤窑老板,经历过很多很多,她有倾诉的欲望,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样本从人群中抽出来,让大家看到。这是我觉得她最不一样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她已经成为她那个群体的一个代言。”

“如果我不去讲我的这些遭遇,不去拍我家的这些故事的话,那我们这样的人的生活可能就永远不会被人知道。”在一次和观众的交流中,唐小雁吐露自己的心声。碰到放映有关自己和家人的片子,她常常躲开,“因为一看就会哭会流泪。”

上海当天的放映现场,当身着驼色大衣、戴着眼镜、扎着发带的唐小雁现身时,人群中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竟然有机会看到小雁姐真人,比看到女明星还激动。”一位影迷说。

十年间,徐童和他的纪录片也改变了唐小雁的人生轨迹。自《老唐头》起,她参与的程度越来越深,已成为徐童的重要合作伙伴。最近四部片都由她担当制片。在《赤脚医生》的片尾,打出了一行字幕——“摄像唐小雁”。

徐童用“聪明”来评价这位搭档。每次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影展和重要的放映活动,他都会带上她。2013年,两人一道做客窦文涛在凤凰卫视主持的“锵锵三人行”。

徐童一直留意观察着小雁身上微妙的“变”与“不变”。他早有计划完成一部以唐小雁为主角的纪录片,片名叫《小凤》——那是唐小雁在老家的小名。

“但我老觉得还没拍完,因为后面路还长着,她还在走着呢。可能等年纪再大一些,再有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跨度,到时把它们剪辑在一起就成了。会是一个超长的纪录片!”

THE END
1.唐晓燕Jasmine的微博富豪榜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c +关注 唐晓燕Jasmine 11月1日 23:59 来自iPhone客户端 分享图片 长图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c +关注 唐晓燕Jasmine 10月29日 19:17 来自iPhone客户端 分享图片 ?收藏 转发 评论https://weibo.com/u/7203709073
2.我校学子首次在工业软件应用技术大赛中获一等奖本网讯(记者 吴国增)第一届工业软件应用技术大赛决赛于11月24日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团队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第一届工业软件应用技术大赛情况(赖敏玲 提供) 此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我校共派出了四支队伍8名学生参加比赛。其中,我校2022级电子信https://www.gcu.edu.cn/2024/1125/c183a180276/page.htm
3.唐小雁简介:唐小雁成立于2016-09-27,法定代表人为唐小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2511703MA63MRKK58,当前处于注销状态。企业注册地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所属行业为五金零售,经营范围包括:零售:五金展开 财产线索 线索数量0 股东信息:- 持股比例-关联企业- 股权穿透图 https://www.qixin.com/company/b1420e8c-0669-4cbc-b6e3-c1b4a6511ca6
4.唐小雁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唐小雁》剧情简介 南宫云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能告诉他的他都说了不该说的他也稍稍透露了一些寒月头点得跟鸡啄米似的苏瑾似乎是刚刚清醒过来正端着药碗空气中仿佛飘着一丝淡淡的血腥味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沉重的石头忽然压住他的心脏让他怎样都觉得难受 http://www.17doubao.com/tv/20241021/oRssAvz4ufO/bh12q.html
5.走进唐小雁她叫唐小雁。 他呢? 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书香门第,名校毕业、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拍摄作品拿奖拿到手软,名利双收。 他叫徐童。 一个风尘女子,一个成功人士,怎么看这都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就是这样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在命运的安排下相遇了。 今年1月2日,两人官宣结婚。 http://www.xinsou.cc/g/article-427-1.html
6.唐小雁的江湖文化频道在镜头前,她不吝把自己难看的真实“喊”给别人听。唐小雁的贡献在于,她做好了一个“代言人”的角色,说出一个阶层的不幸与苦难 唐小雁是纪录片导演徐童的两部作品中的一个“配角”:一个二十多岁就离家到北京求生的东北女人,做过性工作者。她在影像中,几乎盖过了所有的主角。因为她最不吝把自己难看、淋漓的真实https://culture.caixin.com/2015-09-29/100859551.html
7.算命唐小雁视频在线观看搜索“ 算命唐小雁 ” ,共找到约9727个视频07:01 生活给了一手烂牌,他们却在夹缝中仰望天空,揭露最底层人物的辛酸 #纪录片 #唐小雁 #历百程 #算命 #唐彩凤 发布时间: 2024-06-18 上传者: 超爱师紫文 简介: 生活给了一手烂牌,他们却在夹缝中仰望天空,揭露最底层人物的辛酸 #纪录片 # 08:26 http://client.so.pps.tv/so/q_%E7%AE%97%E5%91%BD%E5%94%90%E5%B0%8F%E9%9B%81_ctg_%E6%95%99%E8%82%B2_t_0_page_1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
8.如果云知道唐小雁高音质在线试听如果云知道歌词歌曲下载专辑:云 歌手:唐小雁 心渐渐封锁留恋背影伸手又无措 留我岁月蹉跎一人悔过 回忆在无人角落悄然生起触碰我生活 看万家灯火没你也没我 如果云知道记忆在燃烧 影子像尖刀插进心里就好 如果云知道想念的解药 时间再回倒停在离开前一秒 回忆在无人角落悄然生起触碰我生活 https://www.kugou.com/mixsong/73rn52db.html
9.唐小雁XiaoyanTang(豆瓣)唐小雁是徐童导演多部纪录片中的女主角,现担任制片人。 图片· ···(全部 14 张·上传照片) 最近的5部作品 ··· 收藏人数最多的5部作品 ··· 合作过的人物 ···(全部 4) 徐童合作作品 (7) 徐康硕合作作品 (4) 吴佩霏合作作品 (2) 庄志https://www.douban.com/personage/30135918/
10.算命唐小雁在线观看人那么复杂,而我们都是善恶共同体,回归生命最初,我们来自这种希望的善,也曾沉溺于欲望的恶。厉百程把备受嫌弃石珍珠带回家照顾,不是善,后来有了则茄蚂妻子还去嫖娼,也并非恶,是人性。唐小雁当老鸨,却一身正气,坚强而倔强地活着,这也是人性。 导演介绍: https://www.16757.com/ysh/suanming/2817.html
11.混江湖,开歌厅,从按摩房老板,到获奖无数的制片人寻找·唐小雁从老鸨到制片人,唐小雁如何逆天改命?她的人生比电都精彩 青年导演、摄像误入歧途拍小“黄片”,还曾经拍过热门仙侠剧 《麦收2》是徐童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08年在北京独立电影论坛上映,该片记录了一位农村女孩在麦收前后,辗转于北京与乡下的两种生存状态 https://xbeibeix.com/video/BV1ZG4y1U7hU
12.唐小雁与徐童的“俗世”全宇宙南方+春风吹到北京城,又刮来了潮白河东的河北燕郊。自打年初公布与导演徐童的婚讯之后,唐小雁就源源不断收到祝福——带着几分“传奇”,以及如今世上难得的情义,这对江湖儿女的故事在网上传出数个版本。唐小雁觉得这样清一色的祝福实属罕见,也感动于“感觉好多人比我自己还激动”。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4/22/c7597295.html
13.徐童纪录片《算命》中唐小雁成制片人制作《老唐头》唐小雁在家里排行最小,又淘气,并不怎么受待见,她出生时父母都已中年了。懂事以后,她与父母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经常受到暴打。东北老家也没有读书的氛围,她从小就和同龄人当小混混。青春期的她觉得父母“都到更年期了”,忍受不了于是离家出走。在外混日子常常要寄人篱下,看人脸色。很多同行的小伙伴受不了,老老实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1_17_389776_3.shtml
14.莫忘世上苦人多唐小雁算命偶然刷到的视频标题是《算命-唐小雁》,封面上的女人上了些年岁。我又向来迷信,觉着讲述的应是某位神婆的传奇一生,于是点下播放迫切而期待。 女人生动起来,脸蛋仍算得上标致、鼻梁俏挺、嗓音微微干哑,侧对镜头,斜睨着远方,满眼故事。 镜头里灯光不算明亮、仰拍视角、房间生活化且略显简陋、电流声刺啦啦响。这样https://www.jianshu.com/p/40b76e4da9cd
15.看到大象放映室聊唐小雁顺便看了看锵锵三人行步行街主干道链接。10:15秒,13:50秒,这尺度…【唐小雁从特殊行业转型电影制片 | 锵锵三人行 | 徐童 2013-哔哩https://bbs.hupu.com/5864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