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档案是学校诞生、成长、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成中医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也是各项工作的查考依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成中医记忆》将讲述一段档案里的故事,与您重温成中医历史,共建成中医精神家园。
(档案资料:成都中医学院院刊)
十月下旬,我院收到卫生部中医局负责同志批转的一封人民来信。信中说,绵竹县汉旺公社有位一百多岁的民间医生罗明山,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总结、整理这位老中医的丰富经验,以利于中医事业。根据卫生部中医局负责同志的指示和省卫生局的委托,我院先后指派有关人员,于成都、广汉、绵竹等地,对有关罗老医生的情况进行初步访查。记者带着喜疑的心情和众多问题,参加了部分访查工作…
一、果然健康
出发前,尽管记者在成都已经见到应邀见面的罗明山的两个学生(罗培铣和蒋正明),并从他们那里要到了罗明山的照片,但对他的健康情况仍然置疑。一月二日,当记者随同访问人员按约来到广汉罗培铣家中,果真见到一位鬓须银白、神态轩然的老人时,不禁愕然了:这难道就是一百多岁的老中医罗明山吗!观其面,精神饱满,气色尚佳,不过八十来岁光景。听其言,语音清楚,伦次分明,不使人有“老昏”、“颠董”之感。同老人叙谈时,记者发现他记忆很好,谈及幼年、青年的事情以及人名、地名、年号等,清楚无误。同老人共餐,方知他食欲不错,一顿可吃三两米饭,可嚼食炒花生米和凉拌菜等,还可喝一两白酒,酒后仍言辞无误。老人进出房间,步履稳健,上街坐茶馆,也不要人搀扶。唯视力模糊不清。后来才知道,老人近两年身体差多了,要是前几年,每天还可以走几十里路呢。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九七四年夏天,老人和他的学生饶成君从成都乘火车去德阳,因在车上打盹乘过了站,便从黄许镇下车,顺铁路摸黑走二、三十里回德阳,当时,老人已一百零七岁高龄!
二、年龄考证
老人强健的身体,却又使记者产生一个新的疑问:罗老医生果真有一百多岁吗因此不得不“考证”一番。记者随同走访了绵竹县当地的一些老人。一提起罗明山,老人们就说:“多年的罗老道了!”一些六十多岁的老人说;“我们还是娃儿家时,罗老师就和现在样子差不多了”。绵竹县城关医院八十岁老中医王元勋(下图)说:“我是庚子年生的,我和罗老要好,听他说庚子年已是青壮年了”。汉旺公社六十多岁的房婆婆说:“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我家离罗爷爷很近,我找他看过病,我那时还很年轻,罗爷爷已是老年人了。”天池公社医院付院长刘维炳说:“罗老道以前和我家同住一个院子,他的事我父亲(快七十岁了)都不多清楚,要我公公(早已去世)才清楚”。绵竹县卫生局干部王襄(六十二岁,解放初期是县卫协负责人)说:“我在罗老道当地工作过九年,最近又问过公社管户口的同志,他的年龄,一般说法是一百一十五岁”。记者在不同场合问及罗明山本人,皆谈生于清朝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又从老人所谈同治、光绪史事(如“光绪登基”等)和他的小儿子年龄(现年七十一岁)核证,老人所云出生年份可信。这位高龄老中医已一百一十一岁了。
三、老人简历
罗明山在解放前多年深居山中,孤守破庙,因曾依从李老道生活与习医,所以人称“罗老道”。又因他治病多有效验,所以又称“罗神仙”他治病施药,不分贵贱,往往有贫苦病者在他住处治病,不但分文不取,还送药管饭,资以路费,故群众又呼为“罗善人”。
四、确有专长
如记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想知道罗老中医医术何,有无专长。
记者同其它走访的同志亲自观察罗老医生诊二十多人,得知老人在精力较好的情况下,“凭脉断证”,与病情基本相符。如十一月八日,绵阳地区商业局干部马某患“肝硬化”脾大6cm,由我院一同志介绍请罗老医生诊治,罗老医生没有询问病情,诊脉后即断言“腹中有包块”。十一月十七日,科分院十岁小病人罗超患病,罗老医生切脉后问道:你摔过跤子来的”(右图)小病人答:“没有。”罗老医生说:“你哄不倒我,四、五天前摔过跤的,是不是”小病人想起来了,答道:“是”。记者在一旁问道:“是打皮球在球场上跌倒的吗”小病人回答说:“不是,是下楼梯时,同学把我挤跌倒的”。罗老医生如此“神算”,并非算命先生那一套瞎扯,而是有他丰富和独特的诊脉经验。记者欲知此中奥妙,罗老医生举例说:“三起三伏,必有包肉”。背此脉诀容易,具体诊断却是要经过长期实践的体验才能分辨得出。
五、最后一个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百岁中医,为什么现在才发现呢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记者认为,原因很多,归结一条:就是刘少奇特别是林彪、“四人帮”对党的中医政策的干扰、破坏及其流毒影响。解放前不说,那时老人还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解放以来,中医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歧视中医的情况仍然存在。而像罗明山这样的民间中医,往往更受歧视、排斥甚至迫害了。谁能想象,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中医,文化大革命时还被横加罪名,挨过批斗呢!所以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华主席,没有邓副主席,我今天也不会出来,也不愿出来。”党中央近关于中医的文件抚慰了这位百岁老人伤碎的心。他表示要把宝贵经验传授出来,贡献给人民。老人应邀到我院后,还带病诊治病人。这位工作不倦的百岁老人,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