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基祖啟华安居堆上洞后,子孙后代演武习文,而尤喜武。老古班“三打”即打渔、打猎、狮子打。自清至民国,其时,罗家“三打”名声在外,闻名遐迩。潭水河贯穿堆上洞而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堆上洞的先民繁衍于此,或沿潭水河至宜水、入湘江打渔为生,或靠山峰翻越岭以打猎为生。
清朝民国时期之“三打”
“三打”之打猎:因族人甚众,鼎盛时期猎枪达三四十条,再加围观追赶猎物等人,打猎队伍甚众,遇山翻山,逢岭越岭,气势甚盛。
“三打”之打渔:因罗家湾临潭水而建,族人傍水而居,世代与潭水为邻,潭水成了堆上洞与外界的交流通道。沿水打渔者、放排者、行货船者有之。其中打渔者甚多,顺潭水、宜水直达松柏湘江。据老者讲述松柏罗家渡码头以前曾为罗家人在湘江打渔立的码头。
“三打”之狮子打:
民间逢喜庆节日都爱舞龙耍狮,罗氏家族耍龙灯自古有之,黄龙长十五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耍练各种兵具器械:如大刀、虎叉、档耙、棍棒、连枷、长枪等。一则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二则习武成风亦可强身健体。至民国年间已经累经数代,男子喜武习武成风,常年练习演武。
解放前,罗桥民间春节节日气氛非常浓厚,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节,罗家湾舞耍三条龙灯。初一晚上舞耍黄龙,中华儿女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古即黄龙为大。黄龙制作:使用干稻草手工编织而成,长十五节,粗如碗口。晚上黄龙背插点燃的香火舞耍。初七、八日舞耍日龙。十五元宵节耍狮子打,表演近代十八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挝、镋、棍、槊、棒、拐、流星锤】中部分兵器、及表演拳术套路、飞八仙桌【场地中央摆一张或两张八仙桌,人从八仙桌上一跃而过】,人在桌上飘过也俗称飘桌子。
宗彦简介
永通公:啟华公十二世孙。珠系六十九世孙。排行三十二爷,善耍虎叉,清嘉庆时人。手法轻巧,功夫娴熟。
昌义公:啟华公十四世孙。珠系七十一世孙。清末民初人,自幼习武。单掌可断石。功夫上乘。昌义公常年在外教拳,某年在天塘教拳,天塘地广人众,话说已过数载。昌义公因感年事已高,亦向主家乡亲请辞返乡。众弟子习武多年,或感师父有所保留,亦想寻根问底,众弟子于是商定试探究竟。
当日,昌义公打好包袱启程返乡,众弟子一路依依不舍,不愿离去,护送一程又一程,竟无分别之意。远远地只见青石板官路前方,有一歇凉亭。此亭周边树高林深,凉风习习,众人于是进亭休憩。片刻后,众徒弟们中其中一个开口道:“恕弟子们无礼,弟子虽从师父习拳多年,亦努力习练,仍感功夫平平,总觉师父传授有隐瞒,或有独门绝技没有传授弟子,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还望师父今日成全弟子,让弟子一睹为快。请恕弟子失礼。”说完后,顿时亭内气氛凝重,众弟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昌义公见事已至此,说:“我年事已高,所学所习都已教给你等。我实无独门绝技。乃一老朽,今日众弟子既然如此有心,老夫今日便破例试他一试。”说完昌义公用手轻指歇凉亭外不远处一块长条花岗岩石说:“把它抬过来。”两弟子赶紧把岩石抬到跟前,只见昌义公手起掌落,岩石立刻裂开断成二截。此时,众弟子面面相觑。昌义公也不再多言。众弟子一路护送昌义公,沿途鸣鞭放炮、锣鼓喧天、敲锣打鼓一直护送到罗家湾。此事当时一度被传为佳话。
昌言公(一九一四至一九七九年),啟华公十四世孙。珠系七十一世孙。字辈排行五十爷。公多才艺,善吹喇叭、拉二胡、尤善拉二胡。扮演地方大戏生旦净丑,演艺栩栩如生,表演可圈可点。一生为人忠厚善良。秉持“仁义以修身,勤俭以持家”。尤善耍连枷,年轻力盛时,连枷飞转后,用盆泼水而身不沾水、衣不湿。功夫娴熟纯厚可见一斑。【注】连枷:又名二节棍,采用二截长约一尺六的楸木,用三铁环相连。楸树又名金丝楸,成材期在六十年至八十年,质地坚韧致密,自古素有“木王”之美称。
昌维公,啟华公十四世孙。珠系七十一世孙。善耍虎叉。平日勤学苦练,一日练习时虎叉扎穿脚背,鲜血涌流不止。当时立即扯一块布缠住伤口继续练习不停。一年春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罗家按传统习俗演耍狮子打,时昌维公表演虎叉,虎叉甩出高空数丈外,落下时偏离方向数米开外,径直向人群密集处落下。说时来那时快,昌为公双手拔开人群,就在那一刹那间,虎叉径直落向昌为公头顶。只见昌为公身往向一仰,虎叉不偏不倚正好插入系在肚前的牛皮虎叉肚兜。观众乡邻无不拍手喝彩叫好。
贤义公:啟华公十五世孙。珠系七十二世孙。民国期间人,善耍档耙。摆动档耙时呼呼生风,功夫醇厚熟练。
贤誉公:啟华公十五世孙。珠系七十二世孙。(一九二九至一九五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民国一十八年出生。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赴朝作战,一九五一年牺牲,政府颁发烈士证。
罗小中:(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九八年),啟华公十七世孙。一九七一年九月生,一九八九年三月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八〇六部队副政治指导员,一九九二年三月入党,不幸于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在部队因公牺牲,时年二十七岁。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我族自基祖啟华公于堆上洞开基至今,已繁衍十五至二十世。几百年贤良俊彦数不胜数,他们为维护和弘扬忠孝传统罗氏古家声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我本后生,先贤事迹因家谱遗失而未可知,仅靠老者口述历史而略知一二。在此,我谨对几百年为继承弘扬罗氏忠孝好家声、光大罗氏门楣的先贤们致敬。对未能录入读本的先贤们深表遗憾并致歉。我自知天资愚钝才疏学浅,然常怀赤诚之心,毅然执笔抛砖引玉。
五谷庙
罗桥五谷庙原位于友谊桥桥头老工商所位置附近,后搬来罗桥林业站后园内。庙内供奉五谷圣帝、土地神位等。文革期间,庙内神像、牌位等全部毁坏。五谷圣帝,为炎帝神农氏的民俗形象,享供于宫庙之上。道教称扬神明的“宝诰”,借宝诰以窥“神农”之于道教。
【神农宝诰-志心皈命礼:掌政九农,业开百谷。力扶根本,职守田畴。承平水土,勤力佐天。司执稼苗,功参元造。恩全民命,德赞天灵。农主垂恩,救济万民。世资根本,旺灵田畴。仰望苗谷而清秀稼穑希谋好结成,总赖田功施惠泽全干大造攀丰盈。得农饱乐无饥苦,田禾大熟救苍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百谷祖主,神农大帝,开崡演奥天尊。】
关公庙
罗桥古关公庙位于现铁木社的位置。庙内曾供奉关公大帝神位。关公庙又称武庙、老爷庙、关帝庙。关羽居中,正襟危坐,周仓和关平分列左右。是百姓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关公庙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气魄宏大的关公庙宇,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国有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孔子以其言论传世,关公以其行为立身。关公忠义精神光照华夏。关公辞世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以忠义精神为核心的关公文化精神,历经风雨,跨越千年,久传不衰。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莫过于文武双圣了。
在古老华夏的文明史上,不论是官家和百姓,不论是富豪和贫民,也不论是敌人和朋友,都拥戴崇拜关公。关公麦城遇难辞世不久,农家百姓便把关公神像挂在自家中堂(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直至今日,在民间,民家、商家都把关公神像当作财神、保佑神供奉在中堂。民间如此,皇家亦如此。据统计,历朝有十六位皇帝二十三次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
豫章堂对联
远祖颛顼,始祖祝融,鼻祖珠公,近祖周文,宋儒仲素,基祖啟华,祖德流芳,承先辈大业,绘宏伟蓝图。
中原繁衍,长沙郡望,豫章名扬,仕徙福建,传道闽南,开基潭水,
宗功默佑,继祖宗宏愿,建富强家国。
潭水衍流去,学识渊源熏陶,子孙良材出悉,本宗归一派;
东山紫气来,经纶峻峙濡染,英雄大器成远,追祖德双峰。
踮足回眸罗氏家族邃古壮阔源头史,昂首展望华夏神州太平盛世锦绣图。
(清山绿水)清山钟灵毓秀二龙峰紫气东来;
(清山绿水)潭水莺歌燕语堆上洞人杰地灵。
(洞天福地)清山钟灵毓秀二龙峰鸾凤和鸣福地呈祥;
(洞天福地)潭水莺歌燕舞堆上洞藏龙卧虎洞天兆瑞。
(鸾凤和鸣)清山鸾翔凤集二龙峰钟灵毓秀福地呈祥;
(鸾凤和鸣)潭水莺歌燕舞堆上洞人杰地灵洞天兆瑞。
罗氏予德训为昭穆豫章家风,祝融以火施化播衍天下文明。
贻厥孙谋光世泽(燕冀贻谋光世泽),克绳祖武绍箕裘。
历汉晋唐宋明二千余年为忠臣为孝子为大儒名将
继继承承祖德递延今世泽
遍闽广吴楚蜀一十数省或仕宦或隐逸或士农商贾
振振蛰蛰孙支毋忝古家声
祖有德宗有功渊源一派
修其庙陈其器俎豆千秋
围炉夜话之嘉言善语
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眼花耳背,双手还时常发抖,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新田的故事
从前,有一大户富裕人家,家中田地数十亩,家产丰厚、家境殷实,儿孙满堂。岁月不饶人,老爷也过了古稀之年,于是请了一名风水师替其寻找百年之吉地。
一天,风水师急匆匆地跑过来,说:“老爷,今日寻得一地,甚好。”老爷问:“对他人有妨碍否?”风水师想了想,说:“是”。老爷马上应答道:“不取。再找。”每次风水师回来禀告找到好地时,老爷依然如是。
点铁成金
八仙之中,传说最多,名气最大,应该首推吕洞宾。历史上是有吕洞宾其人,他姓吕,字伯玉,又名绍先;出家后改名为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他是晚唐关西河中府承乐县(今山西永乐县)人,有关他的故事,多半出自传说。传说他自幼聪明过人,但仕途上并不顺。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后。他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浪迹江湖,汉钟离十试吕洞宾后才正式收吕洞宾为徒。后传授于丹诀,点度他成仙。钟离想把点铁成金的法术传给吕洞宾,用来救济世上的穷人。
吕洞宾问钟离说:“铁变成了金,会不会再变回铁呢?”钟离回答说:“五百年以后,金仍旧要变回原来的铁。”吕洞宾又说:“像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情。”钟离对他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一句话,就知道了你的善心,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经做圆满了。”钟离教吕洞宾点铁成金,不过是试试他的心而已。现在知道吕洞宾心存善良。【吕洞宾的善良不仅仅想到了当下的人,而是跨越五百年,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够去爱护,代表他的心非常仁善。】
宰相与医生
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丧父。他刻苦读书,古书载“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二十六岁时中进士。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使。他不仅留下了“范公堤”等恩泽后世的水利工程,他挥毫写下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不知曾激励过多少代人。直到今天,范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成为历史上的奇迹。
话说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到算命先生那里去抽签占卜,问自己将来能否当宰相,结果抽出的签是“不能”。于是范仲淹再一次抽签,并祈祷说:“如果当不了宰相,那就当一个好医生。”结果抽出的签依旧是“不能”。范仲淹黯然神伤叹息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却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算命先生奇怪这位后生为何两个志向相差如此悬殊,就问:“刚才你还想要当宰相,怎么一下子就到了要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匡世济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生在世,唯有宰相和医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当不了宰相,那么身在民间而能造福苍生的最好选择,就是当一名好医生。”算命先生感叹道:“你有这份心,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宰相!”
祖孙买驴
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就指责爷爷,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说,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爷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两个人不小心把驴掉在溪沟里摔死了。
【“祖孙买驴”的故事哲理提示我们,凡事自己要有主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窗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提醒自我
从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它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然后大摇大摆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但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
各安其宝
春秋时期,有位贤人,名曰子罕。他官至辅政却异常清廉。国中有人得了一块硕大而明亮的美玉,献玉者为了向子罕先生表示送的礼品不假,还专门请雕琢玉的工匠鉴定。遂献玉于他,子罕却拒而不收。献玉者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的人看,雕琢玉的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才敢献给您。此玉乃珍品,价值连城!”子罕回答道:“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们还是各安其宝,否则我们两人的宝都会失去!”
献玉者跪拜后行礼说:“小人怀带着这块玉璧,不敢走出乡里,我交出这块玉来请免于死。”子罕把这块宝玉放在乡里,让雕琢玉的人为他精心雕琢成玉器,使这个人富裕后就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
——口述贤良俊彦无名氏整理罗石恒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总顾问:罗河胜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邮编: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