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实

2019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又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重要平台和引擎;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国内曾有“十大商帮”之谓,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商业经济版图中脱颖而出,聚集于上海这个全国经济大平台各展身手,形成了彼时长三角的“宁波帮”、“湖州帮”、“洞庭帮”、“徽州帮”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商帮团体。“宁波帮”以强大的营商能力和经济实力位居翘楚。

中国民族产业的发端和兴起,就是一部商帮发展史。长三角经济早就被历史赋予了重任,也紧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共同构成长三角故事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本文写“湖州帮”。

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穿越中亚和西亚腹地,像珍稀植物一样出现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欧洲人依稀知道,在距离他们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度叫做“赛里斯”(Seres),这个表示“丝”的拉丁文字与汉字的“丝”完全同义,也有人认为“赛里斯”就源出于“丝”。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直接以“丝国”来命名这个他们尚未搞明白的国度。公元一世纪初,东西方相互有了稀疏的信息来往,“赛里斯”再度成为古罗马人的搜索热词。他们推测,出产“赛里斯”的那个地方的人身材高大,红头发蓝眼睛,嗓门大,寿命长……有点像眼下地球人对外星人的揣测吧。“丝”从此被赋予最中国的经典基因,也丝丝缕缕地牵起了东西方世界。

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丝绸之路,随后迅速风靡世界。丝绸之路的传播,成就了“湖丝衣天下”的美名。那时全世界对中国丝绸的追捧程度,远远超过今天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中国丝的来路在哪里?湖州人说,当然在湖州。湖州山水清远,自古便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湖丝合郡俱有,而独盛于归安(湖州古称),湖丝遍天下。”湖州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年历史。栽桑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业。春秋吴越争霸,战败的越国实施“示民以耕桑”国策,然后开展丝绸外交,为自己修葺一条生路。三国时,东吴孙权严令各级官员不得在农桑繁忙时“役事扰民”,以确保湖丝产量。南北朝时,湖州桑农已掌握了种蚕专业技术,湖丝渐渐名满天下。唐朝开始通过海、陆两路热销日本、中亚、欧洲。

辑里湖丝发源地

刘镛:从小铜匠到富可敌国

“四象”之首刘镛

说到刘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里那位由李保田饰演的男主角,不过此人是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至于刘镛,除了南浔本地,就知之甚少了。两者读音一致,一个偏旁为“金”,(“镛”:古乐器之大钟),一个为“土”(“墉”为城墙)。“宰相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官宦世家,父亲刘统勋是乾隆初年名震一时的军机大臣,刘墉是正牌官二代。浙江湖州人刘镛则是出身贫苦的农民,靠自己的打拼成为“南浔首富”。需要说明的是,那时南浔首富相当于全国首富。出生天地之别,人生殊途同归。

15岁之前,刘镛走街串巷,靠着祖上在南浔的一家不起眼的铜匠铺传袭的修补铜勺铜锅小手艺维持生计。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身材矮小的刘家老三日后竟能富可敌国。这似乎是巨富成长的必经之路,贫困就像一个孵化器,给他们一个发愤的机会。

江南之地多数富豪的发迹还有一条可寻的源途,那就是“英雄出少年”。

有人说刘镛心机重,整天盘算着如何发家,不如说他每天都感到危机的逼近。那就要想办法,不能坐等赔本。其实危机对谁都一样,应对不同,便有不同的结果。眼下,欧洲各国青睐湖丝,外商购买力超大,一年出口八、九万包,做丝的生意让他们发了大财。质优貌美的湖丝毫无疑问是紧俏品。再说,南浔辑里丝天下闻名,为什么不直接把湖丝卖到上海去呢。刘镛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大胆,也是摆脱广东大丝庄控制的捷径。

这个想法刚出现,又被他否定了。启动资金呢,运输船只呢,真是太敢想。他忍不住把想法告诉老婆沈氏,可沈氏出言就让刘镛自愧不如:没本钱不要紧,丝就是本钱,没船我们就去租,就是摇着橹摇到上海,也得试试。刘镛一拍脑袋,对呀,我就是闯也要闯一次。因此,敢开脑洞很重要,心里总要有个愿望,万一实现了呢?

小庙存不下大神,拥有远大志向的人总要寻找新的方向。

这一年的日子里,刘镛就长租着船往返于湖州和上海之间,开了湖丝直销上海的先河。“刘恒顺”大火,众人都来打探。刘镛一点都不“独”,很大度地将自己的“辑里丝直销攻略”一一口授同行。从此,辑里丝走出南浔,直奔上海,变成了源源不断的银子返回南浔。这个循环,使南浔迅速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富商集散地。名闻中国的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狗”,领衔者就是“四象”之首、江南首富刘镛。以刘镛为首的近代湖州商帮的重新崛起使它的地域特性更为彰显,也从此名震江湖。

“湖商”源流可追溯到宋代。田、蚕并举的地域经济特点使湖州的蚕桑生产在宋代已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前行。从南浔出发的辑里丝,经上海到达欧洲、美洲,到达世界,出口激增,在欧美市场独领风骚。1846年,上海生丝出口15192包,比同期广州生丝出口近五倍之多。同时取代茶叶,成为中国最大宗出口商品。1851年,辑里丝摘获首届伦敦世博会中国展品金牌大奖。当年刘镛从南浔出发的第一把船橹,成为镌刻在湖州商帮史迹中的精神图腾。

1851年伦敦世博会辑里湖丝获奖证书

刘镛的成功证明,心有多大,就能走得多远。

当然,这个心大,并非妄想,更不是狂妄,其实不如说付出多大。

这个故事与叶澄衷在十六铺码头与洋行经理的巧遇如出一辙。还是那句话,无需追究故事的真实性,有一条确信无疑,对做大做强的成功商人而言,诚实不欺是他们的秉性使然。唯此,才有他们未来的坦途。

从20岁合伙到独立经商16年,刘镛36岁,从区区二百银元的首期资本翻番,上升到数十万。又从丝业扩展到盐业、典当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利润究竟翻了多少倍,恐怕谁都说不清楚。有人估算,刘镛的家产,在19世纪90年代就达到了二千万两白银(有研究认为相当于现在的六十亿),而当时清政府的国库收入是七千万两白银。刘家资产庞大,在“四象”中便以“刘家的银子”著称,又与他身后的“象、牛、狗”们拉开巨大的级差,一骑绝尘。张謇曾说:清咸同(咸丰、同治)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胡光墉(胡雪岩)、宁波叶澄衷和南浔刘镛。

刘镛的巨富使湖州商帮强力崛起。

从此开始,湖州商帮也在上海确立了“丝坛霸主”的江湖地位。

虽然富可敌国,但刘镛的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又为富极仁。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该花钱的时候真舍得花。他多次向朝廷慷慨捐资、捐赠财物换取功名,获得四品候补员外郎的虚职官衔,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刘镛捐的这个“官家”确有抬高身价、弘扬门楣的因素,而他的行善积德、赈灾救困、资助公益事业,都是实打实的“硬核”付出。南浔的孤儿院、老人院、救助穷人的平粜会及爱米会等慈善事业,都是刘镛带头捐巨资,号召富绅同乡创办。不仅惠及乡里,刘镛每到一地经商,只要遇到灾荒,必出手相助。1873年,直隶(今河北省)遭遇雪灾,刘镛为灾民购置大量棉衣,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授予刘镛“义推任恤”的匾额。随后的河南、江西洪灾、江苏、浙江水灾,都有刘镛捐巨资赈济、奔波于救灾现场的身影。难得的是,刘镛做慈善从没有居高临下的“恩赐”心态,却视为一种“解脱”。他认为,财富过多容易奴役人的性情,反受其害。所以他将赈灾义举比喻是为自己治病。(“吾岁散数千金以予人,非求福也,盖以疗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极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惩。夫肤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药之也”)这等胸襟确非常人所有。

1893年,光绪皇帝特别钦赐“乐善好施”匾,表彰刘镛的慈善行为。这块匾挂在南浔小莲庄(刘镛的家庙兼花园)一道10米高的牌坊上。

黄佐卿:全华班“公和永缫丝”开先河

“湖丝”是湖州商帮的核心,也是绝对无二的支柱产业。经过刘镛筚路蓝缕的开创,湖丝从出口贸易走到了它的第二步——缫丝,加工成品丝。

1882年,上海老垃圾桥苏州河北岸出现了一家公和永缫丝厂,这是上海第一家华商投资的机器缫丝厂,开了缫丝民族产业之先河。此前二十年(1862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拥有百部丝车的外资机械缫丝厂,这是中国新式缫制生丝的肇始,成品质量优于欧洲原产。所以投资十万银两的全华资“公和缫丝”,一登台就面临外国先进技术的高压,不可能一片坦途。这位甘冒风险的老板叫黄佐卿,时年已43岁,似已过了风华正茂的年纪,但放在时代浪潮下,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公和永机械缫丝厂

黄佐卿出生于湖州菱湖镇。

菱湖以菱而名,以丝而丰,以渔而盛。先说丝。4700多年前,菱湖先民就能用丝织出丝带和绸绢织物了。1879年全国湖丝产量达到198.2517万公斤,菱湖以54.5067公斤高居榜首。再说渔,更是声名显赫。菱湖是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粮食及农业组织组织等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桑基鱼塘的发源地,集聚着“丝绸之府”和“鱼米之乡”这两个最典型的江南元素。生于斯长于斯的黄佐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可谓耳濡目染。黄佐卿从小就是读书种子,完成私塾教育后,进入丝行。这是当地年轻人的必修课。所以湖丝与湖州人的人生像丝一样牵扯着。不久,天资聪颖的黄佐卿遭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长途迁徙。太平军进军浙江,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水路通达的湖州成为太平军与清政府刀兵相见的主战场,饱受战乱之苦。黄佐卿一家随着当地富绅一起移居上海。移居上海的黄佐卿还是做他熟门熟路的丝行,此时的丝行正是上海的朝阳产业。

技术是生产力增长的关键,技术革新更是产品质量进步的发动机。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全球性技术革新波及到生丝行业,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生丝行业。

当时中国丝绸的地位相当于时下国际大牌奢侈品,尤其是西方高端人士的宠儿,不过他们对质量也非常挑剔。随着机器产丝的标准化和精细化,东方丝国老大地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1870年代初,法国里昂丝商协会致函上海商会,表示华丝在同一包装内品质不一,不匀不洁。美国丝商协会将中国生丝掺杂的情况报告给政府,对复摇丝的品质杂、损耗大颇有意见。并警告说:“如果这样下去,丝价将再度下降,并将失去市场上的地位。”面对国际上对华丝品质下降的指责,上海商会没有遮遮掩掩,而是直言不讳:“中国生丝的缺点是缫制粗糙,包装混杂,复摇丝和沾丝中用糖油等杂物增加重量……”因为粗细不均、胶质坚硬、断头过多,曾经风光一时的湖州缉里丝变得灰头土脸,远销欧美后需要再缫才能用于机器织绸业。面对自产生丝的技术窘境,黄佐卿意识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等待湖丝的不仅是衰弱,中国名牌丝将失去信誉,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终究会落到外国人手里。

正在中国蚕丝业生产徘徊不前,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的时候,国际上一些丝业并不发达的国家却迈出了改良的步伐。1828年,法国发明共橪制丝器械,里昂丝织业得以繁荣;1840年代,美国丝商曾把美国缫丝机介绍到上海,但遭冷遇,只能把上海生丝送到广东再缫;意大利发明了“拈丝”工序,即把丝拈成股增加力度,经得住纺机的拉力,18世纪初,该技术传到英国后广泛使用;19世纪中叶,意大利和法国开始对蚕丝业进行较为系统的改良。1861年,英国在华最大生丝出口商怡和洋行在上海苏州路(今南苏州路)创办纺织局,用100台意大利缫丝机缫丝。这是中国第一家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缫丝厂。该厂出产的机制丝运往海外销售后,售价在英国高于欧洲产品。1878年,美国在上海的生丝出口商旗昌洋行开办了旗昌丝厂。

这一切,黄佐卿心知肚明。他是洋行买办,与外商久打交道,了解国外机器缫丝行情,对手工缫丝的弊端早有察觉。机器缫丝必然使湖丝出口受到挤压。这就是所谓的倒逼。与瓷器、茶叶并称中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蚕丝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逼到了风口浪尖上。形势逼人,更等不得人。

黄佐卿招工300人,聘请意大利工程师麦登指导厂务。开始时丝厂所招女工都没有经过训练,边学边干,缫丝的质量可想而知。在国际市场还没有打开销路的情况下,必须运往国外向绸厂兜售,还未必马上就能脱手,因此资金周转极为缓慢。再者面临怡和纺丝局的强大竞争,“公和永缫丝”开头的五六年间,黄佐卿的资本只见耗不见涨,营业额迟迟提不上来,眼看就要耗尽。这时同业公会和同乡的作用出现了。1887年,在湖商为主体的上海丝业公所的支持下,黄佐卿多方改进,又使用上海永昌机器厂仿意大利式国产缫丝车,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水准获得了提高,逐渐扭亏为盈。

机器改进的同时,“公和永缫丝”在法国市场也打开了销路。1892年,黄佐卿“新旧更替”两手抓。汇拢旧厂资金扩充建立新厂,丝车增至400余部,工人900人;又在杨树浦增设延昌缫丝厂,丝车和工人规模再次扩大。1896年,黄佐卿再开办祥记号丝厂。三厂联合起来有千余部丝车,拥有资本40万两纹银、职工数千人,相当于一个缫丝工业集团。

奋力打拼之下,中国机器缫丝在色泽与洁净度等方面已经能与欧美品牌等量齐观,在国际市场上重拾信誉。虽然上海机器缫丝与法国里昂同价,却常常是这边货物未出,那边钱款已先打过来,欧洲货商甚至派专员驻在上海等货。中国丝绸在国际上又迎来一个高潮。黄佐卿的机器缫丝产业也达到了一个鼎盛期。

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缫丝局,官资有限,拟招商股,委托江苏巡抚赵舒翘邀请黄佐卿加盟。黄佐卿推荐三子黄晋荃出任经理,并投入股银2万两。黄佐卿因此深得朝廷赏识,获得二品顶戴。这等于给主要控股方戴上了一顶朝廷官员的帽子。

令人唏嘘的是,这种“官民合资”模式多受官方牵制,谁是主导之争,导致经营理念上的龃龉,使许多合办章程条款未能商妥。权衡之下,黄氏父子决定不玩了,回到上海。

1895年,黄佐卿再次创办裕晋纱厂,但税捐较重,每出一包纱,须向政府纳银一两。黄佐卿又率先与英商和俄商合资,改名协隆纱厂。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日俄矛盾加剧,俄商因受日本排挤,把矛盾转嫁于华商。黄佐卿成为牺牲品。加上他在上海的丝厂和纱厂受到李鸿章、盛宣怀的官僚资本挤压,陷入困境。1901年,他无力偿还向华俄道胜银行透支的38万两白银,被迫拍卖协隆纱厂和延昌丝厂,损失惨重。就连“公和永”都岌岌可危。1902年,心力交瘁的黄佐卿在赴苏州处理业务时染上霍乱,回到上海不治身亡。

黄佐卿对上海缫丝工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机器缫丝很快成为江浙商人的投资热点。叶澄衷在闸北开办纶华丝厂,黄佐卿的同乡、南浔人顾敬斋盘进了法商乾康丝厂,无锡人祝大椿开办永泰丝厂。杨信之、沈联芳等湖商更是看好源自家乡的传统产业,先后举资开办丝厂。1910年,上海23家丝厂中,外籍丝厂仅为3家。到1930年,上海已有107家华资丝厂(丝车总量二万六千余部),外籍厂还是个位数。除了英商怡和丝厂,其余均为华商资本,丝厂经理全是中国人。中国民营丝厂在上海近代缫丝工业中已拥有绝对优势。虽然上海缫丝企业的出现比广东迟了一步,数量上也落后于广东,然而上海丝厂的起点高,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机器设备都源自外商丝厂,或者仿造进口机器和技术,因此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远高于广东,逐渐取代了广东机器缫丝出口的老大地位,成为全国机织丝最大的出口集散地,生丝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量的60%。

莫觞清、蔡声白:翁婿联手立下民族丝绸织造工业不凡之功

刘镛开启了湖丝走向中国最大口岸、走出国门的起点,黄佐卿开创了中国机器缫丝的先河,后来被誉为“丝业大王”的莫觞清则是湖州商帮中经营丝厂最成功的代表。

有人认为茅盾先生的《子夜》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原型便是莫觞清。茅盾后来在《子夜》创作谈时也坦陈自己对丝厂情形比较熟悉。但与吴荪甫破产崩溃的结局截然不同,莫觞清经营丝厂有方,虽历经起落,却一直保持着业界领先的势头。

莫觞清好学,经营着土丝行的父亲发现他与别的丝行子弟不同,小小年纪对外语兴趣盎然(与黄佐卿相仿),就专为他聘请了英语教师。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极具前瞻性。莫觞清利用丝行帮工之暇,手不释卷。学工学业两不误。成年后,莫觞清进入同乡杨信之创办的苏州延昌永丝厂,开始就干技术活,抽检成品丝,检查条纹的均匀度、断头或糙块等,游刃有余。该厂聘有意大利监工特乃搿,莫觞清凭借熟练的英语兼任翻译。自从意大利产出质量上乘的加捻丝线,立即成为引领欧洲丝织品的奢华时尚。后来莫觞清被上海勤昌丝厂聘为总管车。但以他的才识,总想着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

莫觞清有了上海“丝业大王”的名号,这个名号不是哪一级行业协会授予,而是业内的公认,含金量很高。

缫丝国际市场跌宕起伏。为了化解生丝销售风险,莫觞清与美商乐兰碧合资在华德路(今长阳路)开设了美亚绸厂。但因人员不和,技术不过关,不到三年即告歇业。这是莫觞清出道以来首尝败绩。但他不是输不起的人,蛰伏三年,他再次重建绸厂,“美亚”之名得以沿用。

这时,年轻的“海归”蔡声白雄心勃勃地按下了“实业救国”的启动键。

蔡声白出身湖州双林名门,父亲蔡松是光绪年间举人,与蔡元培同科,任萧山县教谕(相当于教委主任)。蔡声白以清华幼年生身份赴美留学,专攻矿冶工程,学成归国壮志凌云,即刻启程去山东探矿。他还打算与人合作联合开矿,但事不遂愿,只能在江西一家矿业公司担任工程师。莫觞清一直仰慕蔡松,在上海发达后,请人说合与蔡家联姻,双方同意。蔡声白对莫觞清女儿、也是为数不多的南社女社员莫怀珠十分满意。成婚后,蔡声白辞去矿职。但此时产业兴旺的莫觞清并不出手相助,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位“海归”女婿究竟有多少能耐。

莫觞清久经商场,把女婿的举动看在眼里,暗自考量他的为人处事和工作能力,结论是孺子可托也。莫觞清手中有大量丝业,10家丝厂之外,还有洋行等业务,常常无法两头分身兼顾。自己年事已高,如果这位留洋女婿能为自己分担一些,也是一件幸事。莫觞清认为时机已到,正式宣布蔡声白出任美亚织绸厂经理。

即便是翁婿,又同出自双林老家,但严酷的商场上还得讲规矩,没有能力,亲情也是白搭。否则砸的就是自己的牌子。

蔡声白“出山”了。作为岳父的后继者,他非但没有“大树庇荫”的感觉,反而深感担起“美亚”的牌子,压力陡增。岳父性格坚毅,从不退缩。他也很兴奋,岳丈的发令枪响了,要他担当一份事业,回到自小耳濡目染的湖丝,回到家乡祖传。虽说与他所学无关,但他的留美经历,可以帮助他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他自信,半路出家不要紧,要紧的是把岳父手里的丝绸产业发扬光大。蔡声白意气风发,走马上任,迈出了他人生巅峰的第一步。双林绫绢早已闻名中外,如今丝业翁婿联手,为中国丝绸织造工业演绎了一出可圈可点的活剧。

蔡声白走马上任后发现,美亚丝织厂(原“久成一厂”)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明显不足。

当年下半年,蔡声白凭借他对美国工业技术的了解,率先引进最先进的美国制造全铁电力丝织机及络丝、并丝、捻丝等新型丝织机械。独一无二的硬件设施使他的企业具备了无可替代的技术领先优势,先后研制出“美亚葛”“文华葛”“爱华葛”“华绒葛”等新型花色品种。直至20世纪70年代仍然风行的“印度绸”“乔其纱”“派立司”其实都是那时风靡一时的美亚新品。“美亚”成为上海时尚的标签。这个开场白,蔡声白一气呵成,一鸣惊人。上海滩又一个丝绸大亨即将崛起。

1926年,进入人生巅峰期的莫觞清买下武康路2号(1981年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所在地),这里成了莫氏产业的大本营。蔡声白夫妇也居住于此。美亚的规划和中国丝织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大计,都源自这对志同道合的翁婿在这幢花园洋房里日日夜夜的谋划。

蔡声白不是“唯机器论”者,硬件要硬,软件也要硬。他在美国所学再一次为他助力。蔡声白留学的美国理海大学正是闻名世界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实验基地。蔡声白引入“科学管理”体系执掌美亚,运用定额工作原理,为工人制定“合理工作量”,选拔“第一流工人”担当重要岗位,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计件超产奖励工资等等,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加强工人对工厂的集体认同感,蔡声白又率先在业内废除了“工头制”,创建了直线结构的“工务处”负责生产管理。此外,他还设立了事务处、工账部、雇用部、检查部、惠工处等职能部门,形成了一整套符合现代工业规模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这种新举措在上世纪20年代可谓独树一帜。面对“美亚”的傲人业绩,丝业同行竞相效仿,同时也对其他行业产生了示范效应。

莫觞清非常庆幸自己的选择,“乘龙快婿”的成色超过了自己的期许。他决定继续增添设备,扩大投资规模。到1923年底,美亚的丝织机已增至116台,独占上海织绸业鳌头。随后蔡声白参股,美亚改由莫觞清与蔡声白翁婿合作经营。蔡声白以与他人合资、盘入他厂、自购进口机器、建立现代化厂房等方式大规模扩张,复制着岳父当年的成功路径。

蔡声白的雄心是“做大做强”。在胶州路购地建成美孚绸厂,设机100余台,该厂后来成为美亚企业中效益最好的佼佼者。而后蔡声白与职工合资组建美成丝织股份有限公司。1927年,美亚企业巳拥有5家织绸分厂、400多台丝织机,生产规模与产品质量比翼齐飞,堪称一流。30年代初,蔡声白主持的美亚集团已拥有10个厂家,工人2000余名,丝织机859台、络丝机5400绽、并丝机3100绽、拈丝机1100绽,与莫觞清麾下的缫丝企业并驾齐驱,真正成为规模最大,同行望尘莫及的丝绸织造业大亨。因业务激增,1924年到1931年7年间,美亚共开设十家分厂,连总厂形成了十一个工厂同时开机生产的盛况。1935年开始,美亚在苏州、杭州、香港、广州、汉口、重庆等地设厂,并设华东、华中、华西、华南、华北5个管理区,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办事处,上海为总管处。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蔡声白于1929年建成的久纶织物股份有限公司(美亚十厂)在1936年被国民政府批准为关栈厂,允许进口人造丝免税进厂加工成绸匹后直接出口,成为中国第一家保税工厂。

“八一三”爆发,美亚损失惨重。但是永不服输的莫觞清、蔡声白翁婿历经曲折,1942年再次翻身,美亚股票上市。“美亚”不仅在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现代丝绸企业集团,并在美国、南美设立海外分公司,由香港的总管理处外国分处负责管理、生产销售丝织品,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集团。“美亚”成为源自中国、享誉海外的国际大品牌。

莫觞清已近花甲,雄心不减当年,他在报上发表《中国丝业托拉斯计划》,阐述自己对中国民族丝业的理想和展望。然而壮志未酬,62岁的莫觞清突然中风去世。

莫觞清不仅是蔡声白的岳父,还是他的引路人和栽培者,亲情加恩情,莫觞清的去世给蔡声白带来沉痛打击。日本侵华后,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肩挑的蔡声白苦苦支撑,美亚仍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直至迎来解放。岳父艰难开创,女婿承前启后,这对翁婿为中国民族丝绸织造工业立下了不凡之功。

在中国国货运动史上,蔡声白和“美亚”有着耀眼的辉煌。1921年起,美亚织绸现身所有重要的国货展览会。1928年,美亚出口的各色绸缎摘得一等奖。1929年的上海五国货团体春季国货展上,美亚织绸厂获工商部奖励。同年,美亚产品在西湖博览会摘得金奖。

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至今仍在不断唤醒人们的国货意识。2021年3月,在令国人义愤的“新疆棉”事件中,全球最大的棉纺织服装制造及出口商之一的溢达集团昭告世界:从过去、现在,直至将来,我们都将始终坚持使用优质新疆长绒棉作为原料,我们守护新疆长绒棉的决心不会更改。溢达集团的掌门人杨敏德,正是蔡声白的外孙女、香港商界公认的“棉花公主”。

成败皆丝:可歌可泣领时代之风

湖州商帮的传承史也是丝业贸易在上海的发展轨迹。

刘镛由湖州贩丝上海成功后,在上海开设了刘贯经记丝栈。接着,湖商陈竹坪开设与昌栈、顾福昌则有寿泰栈、杨信之的泰康栈等。他们和洋商做生意,实际上是生丝外销的主导者,成为洋行都离不了的丝通事(翻译)和丝买办。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乡,一个客居异地却又是业务主打区域的利益共同体,必定会产生一个行业社团。1860年,刘镛、陈竹坪、顾福昌等通过湖州同乡、浙江丝捐沪局总办赵秉麟,以“联同业之情,而敦异乡之好”为宗旨,发起成立上海丝业会馆。丝业会馆不仅是上海湖商敬祀蚕神、武帝等行业神祇的精神寄托之地,还具备了兴办慈善、建立同乡养病房及殡舍、划定丝市统一收购价、调解同业及本地丝商与洋商的纠纷等功能。1872年,王一亭、黄佐卿、杨信之等在上海创设同乡公产圣寿庵。旅沪湖商以此作为祭拜和维系亲情、密切社交、互通信息、讨论商业事务的所在地。蚕茧的丝丝缕缕将乡谊编织得更加紧密。这是以地缘和业缘为依托的上海湖州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旺盛的生丝外销引发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民族资本创办丝厂的投资热潮。

任职闸北市政厅长期间,为抵制帝国主义越界筑路扩充租界,沈联芳发起修筑恒丰路和恒丰路桥。这也是恒丰路和恒丰路桥的来历。

从19世纪下叶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湖州商帮从形成、发展,达到鼎盛。由湖丝开始,逐渐向棉纺、造纸等传统工业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渗透,湖州旅沪同乡行业组织逐渐完善。

20世纪初,日本缫丝工业强力崛起。1909年,日本生丝出口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丝出口国。30年代初,日本生丝产量占全球80%,是中国的5-6倍。而同期江浙皖三省的生丝出口量锐减到一万担。这种急剧下滑的态势给行业大佬带来如临深渊般的忧虑。南浔“四象”之一的庞云鏳次子、实业家庞元济想起父亲临终前“丝业反复无常,白丝犹如虎”的告诫正在成为现实,所以把资产和精力全部移注于收藏,后来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莫觞清、蔡声白翁婿也主动调整旗下丝业集团生产方针,大幅缩减缫丝产量。

人造丝的发明创新大大改观了丝的颜值,还提高了丝的功能,耐穿美观,价格便宜,对传统生丝却是置于死地的打击。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加上日本缫丝工业和人造丝走私的双重挤压,中国国内外丝织品原料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生丝竞争力大降。到1932年,南浔镇上丝行几乎全军覆没。以湖丝为代表的中国丝业遭遇重创,上海湖州商帮从此一蹶不振。

THE END
1.2021香港十大富豪排行榜十大香港首富排名香港最有钱的人是谁→香港富豪排行榜,上榜的富豪有李嘉诚,王卫,李兆基,郑家纯,李蔡美灵,吴光正,许荣茂,龚虹嘉、陈春梅……其中,李嘉诚,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以2150亿元人民币财富成为香港首富。本文就来盘点香港最有钱人,看看香港十大富豪排行榜都有https://www.maigoo.com/top/405337.html
2.文学巨匠76(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895—1976)1932年 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 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 1972年 《当代汉英辞典》 1936年 评论集 书名 出版年份 出版社 《新的文评》 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 1941年 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 1966年 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 2005年 香港道声出版社 传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15/16/12722862_1111152131.shtml
3.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是谁?()值班室接到脱轨器上轨到位提示后,值班室通过脱轨器视频监控设备确认脱轨器状态符合( )要求后,由值班室在操作台上将该股道两头互控开关拨到“关”的位置,并回复现场检车员:“X道两端X时X分上脱到位,开始作业”。https://www.shuashuati.com/ti/d4eae81930a44ecdbacaffaa01ed2f3e.html
4.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得分攻略例一: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 http://www.dongyongedu.cn/n161229.htm
5.真实的巴菲特:不是“股神”然而你真的了解巴菲特吗?巴菲特可以复制吗?做股票投资真的可能成为世界首富吗? 巴菲特的早年生涯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中部密苏里河西岸的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镇,当时正值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确实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可他有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和一位了不起的母亲。https://blog.mimvp.com/article/12514.html
6.历史上海房价为何会这么贵我们可以从1843年聊起果不其然,中法战争以清政府妥协签约结束,大批洋人又回到了上海,上海滩也恢复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哈同名下南京东路一带的房产持续上涨,十几年后上涨数百倍,哈同也一跃成为上海首富,今南京西路上海展览馆前身即为哈同花园,乃哈同1901年修建,是其住所之一。https://www.yicai.com/news/4755319.html
7.150分钟,重回1930年代的上海ArtDeco原标题:150分钟,重回1930年代的上海Art Deco 初春暖阳下,上海85后女孩俞一君又一次来到南京西路国际饭店门口,看着外墙被绿幕围起,她好奇地和工作人员聊起来,“这些花岗石贴面又到了保养打蜡的时候啦!你今天只能带着你的伙伴在马路对面看外墙了”。对上海的艺术符号之一——Art Deco痴迷的俞一君已经是这里的“常客”https://news.sina.com.cn/o/2019-03-27/doc-ihtxyzsm0831915.shtml
8.上海国资国有股东要真正注重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访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培健陈怡璇; <正>国有股东应该从管企业向管股权转变,管好公司战略、管住产权代表、管理国有股权、管活股票市值继2013年12月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公布之后,2014年7月7日上海市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http://gzsh.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4&st=08
9.射阳新闻网周扶九(1834—1921),名鹍,字扶九,江西吉安人。张謇与周扶九情同手足, 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在商业上的合作。由于他是上海首富,他头上的光环和巨大的经济实力正是张謇所需要的。 1916年,张氏兄弟提议在射阳境内创办大纲盐垦公司时,当张謇带着《海滨荒田图》,来到上海周家游说时,周扶九当场表示入股。相关资料显示,张謇http://www.sheyangnews.com/article/articlecontent/64d6e9db815ca1cbf28b456c/6459a7d0fbf345f6398b4569/0.html
10.2.章太炎与上海*马叙伦在他回忆録中也曾说;“太炎由日本回到上海,……都住在爱俪园——哈同花园”②,这回忆是不错的。因为哈同花园的大管家乌目山僧(即黄宗仰上人)是太炎旧识,早在“苏报案”时即稔熟,而且在佛学上颇多共识。后黄宗仰也加入过革命党,而犹太富豪哈同,从不名一文而发迹成为上海首富,尽管毁誉不一,但上海光复之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59427&secid=59433
11.上海到北京最快的高铁是哪一班车友交流此外,BMW iX5氢燃料电池车也将在本次车展上首次亮相,展示了宝马在氢动力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这款车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首次发布,标志着宝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随着北京车展开幕将近,或许会有更多品牌发出预告爆料,让我们继续保持关注吧~ #大家车新闻# #大家车新车快报# 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5281275
12.上海人上海人是指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长久居住地在上海范围内的人,上海人一定拥有上海户籍,而拥有上海户籍的却不一定都是上海人。其主要分为原住民(祖籍上海)、老移民(1949前移民的,主要由江浙两省的人构成)、郊区人(非市区的上海人)和新移民(改革开放后移民至上海https://baike.sogou.com/v7608.htm
13.市值破万亿美元马斯克成全球首富专家:特斯拉还需更加敬畏中国市场从产能方面来说,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能从15万辆到30万辆再到45万辆,这也成为了特斯拉的绝对助力。特斯拉中国方面向记者表示:“整个第三季度,中国一直都是我们的主要出口中心。我们在中国的产能已大幅提高,目前正着手优化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第三季度,Model3和ModelY的季度产量首次超过弗里蒙特工厂。仅9月份,上海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1027215725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