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4种的「大脸」,可以通过运动对肌肉、脂肪和水分代谢产生影响而改变,但骨骼发育定型后不容易改变,而且受基因和代谢能力差异的影响,随着体重下降,脸是先瘦后瘦还存在个体差异。
减重本质上是脂肪组织体积减小的过程,脂肪组织分布于颈、腰、臀、腹部等部位。对于正常成人来说,脸部脂肪的厚度相比于身体躯干部位的皮下脂肪层,是要薄得多的。
因此,减重的时候身体躯干部位的脂肪减小,要远远多于脸部脂肪,所以瘦脸效果并没有瘦身来得显著。
一天至少吃三顿,在可能的时候加餐或食用零食,例如午餐和晚餐之间,晚上睡前。
2.生活上
①负重训练。
提高力量将额外的卡路里变成肌肉而非脂肪,可以每周2~4次进行负重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负重。增重的阶段,最好暂缓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做太多会耗尽额外摄入的卡路里。
②保证高质量的睡眠,好的睡眠对肌肉生长极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面这些措施都不能缓解体重下降,或者体重下降加剧了,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侧重于评估非主动性体重减轻原因,包括精神疾病、甲亢、营养缺乏和慢性疾病等的症状:
2.诊断性检查
确证体重减轻≥5%,并且病史或体格检查有阳性发现时,进一步的检查,应侧重于证实受到怀疑的疾病。病史或体格检查提示吸收不良的患者应行相应评估。
病史和体格检查难以指导诊断时,大多数患者都可通过基础诊断性检测得到诊断。根据这些基础诊断性检测,再指导后续的检查。基础诊断性评估应包括:
4.内分泌疾病
5.感染性疾病
许多慢性感染都会导致非自愿性体重减轻。例如:
6.晚期慢性疾病
晚期慢性心脏病、肺病或肾病均可伴有体重减轻。
7.神经系统疾病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体重减轻,包括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体重减轻可能是由一种或多种障碍引起,如认知功能改变、运动功能障碍和吞咽困难。
8.药物使用
一些非处方药物、处方药物和违禁药物都可导致体重减轻。
已知几种常见处方药的良反应中都包括体重减轻,例如抗癫痫药、糖尿病药及甲状腺药物。减量或停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硫利达嗪、美索达嗪)可引起严重体重减轻。体重减轻的患者通常接受过多年的高剂量治疗。
9.其他物质滥用
10.风湿性疾病
风湿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全身性症状中通常包含体重减轻。
11.其他
一些疾病能引起病理性的体重下降,如果出现体重过轻或体重下降过快,特别是在没有刻意减重,却出现体重明显下降时,建议及时就诊,排除以上疾病。
身体存在一个体重调定点,当体重下降后,身体都会通过调节饥饿感和代谢率来抗拒改变,如减少能量消耗和调节激素变化,产生有利于体重增加的适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