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即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保养身体,调节情志,最终达到祛病而延长生命之目的。冬天悄然来临,随着气温骤然下降,此时也进入敛阳、补阳的好时节,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补肾防寒护阳气。冬季究竟该怎么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四季之中,冬季是藏的季节;五脏之中肾是主藏的脏腑。所以冬季是养肾的季节,冬季养肾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无扰乎阳”。
冬三月阳气闭藏的目的是为了使阳气得到蓄积补充,即蓄养阳气,到春季有充足阳气供给生命的生发,所以不能打扰、干扰阳气闭藏。在一天的小周期中,夜晚就是阳气闭藏的时段,人体的阳气要通过睡眠蓄积补充。
如果在深夜熟睡的时候老有人打扰你,你将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会觉得特别难受,而且第二天会无精打采,这就是阳气不能闭藏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垮掉。如果将树根刨起来暴露在地面上阳气就散失,生命就会消亡,到来年的春天这棵树就不能发芽生长。这就是“无扰乎阳”的原因。
《内经》中还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说如果冬天没有保护好阳气,被寒邪所伤,到了来年的春天就容易得温病。冬三月主要是养藏,养藏就是养肾。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将自己的心事,情志藏匿隐伏起来,不要暴露,不要被外人看出来;就像有什么私心似的,就像已经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似的,暗暗高兴,不要再到外面去寻觅了,冬三月就是要“玩深沉”。
“去寒就温”
冬三月养藏之道的目的是使阳气得到蓄积补充,使阳气闭藏得越严密越好。房屋要关严实,睡觉要多盖被子,出门要多穿衣服,甚至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这样做就可以去寒就温,避免阳气受损,就可以达到藏的目的。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无泄皮肤就是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因为出汗可使阳气外泄,阳气就不能藏了。所以,冬三月尽量少剧烈运动,不要出汗。生病治疗也要尽量少用发汗的药,少用汗法。
虽然现在有人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但是不同季节运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按照《内经》的要求,冬二月要以静为主,以藏为丰。以上措施的目的就是要从形体,到动作,到心灵都处闭藏的状态,顺应冬三月养藏之道。
在冬天要特别藏好“精”
对此,《黄帝内经》中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肾可以说是储存人体基奉生命物质的仓库,这个仓库建得越大、功能越完备,储存的能力就越强,在人体需要时可以提供的物质就越多,人体自然就越有保障。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摄生》中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可见,房劳过度,精气外泄,易耗伤身体;节制房事,保养精气,抗衰延年。
科学饮食,多吃黑色食物
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根源在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所以此时要重视养肾、温肾,宜多食温热补肾的食物,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
肾阴虚者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精神状态差等症状,需滋阴补肾,可食枸杞子、银耳等食物。肾阳虚者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宜补阳益肾,食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滋补品。
中医有“五色食疗”的论说,即食物的颜色与五脏可以相互对应。肾色是黑色,所以黑色食物如黑芝麻、桑葚、黑豆、何首乌、黑木耳、黑米便可用来养肾抗衰老。
专家介绍
钟华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肾病风湿科主任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佛山市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首届名医之一,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致力于内科肾病、风湿病、血液净化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痛风性关节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等疑难危急肾病。对于诊治内科杂病,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较好的临床疗效。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