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突破历史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好成绩,在这背后,是多领域保障服务人员的默默奉献。柯贤勇是这样一位幕后功臣,作为国家队运动营养师团队的一员,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提升运动表现和运动成绩。近日,柯贤勇在接受大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饮食最重要是满足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比赛的营养需求和保持最佳身体机能状态,而自己最担心是食品安全问题,“兴奋剂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必须时刻警惕。”
柯贤勇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任职。他告诉记者,每支国家队均有不同岗位设置,工作人员和运动员比例甚至会达到2:1以上,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队医、体能教练、康复师、营养师等,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给运动员提供最好保障服务。其中,营养师岗位配备目前是一位营养师长期跟进一个比赛项目中所有运动员,且要驻守在培训基地配合开展营养服务。对重点运动员则有专门的营养师负责餐饮安排。
监测训练调配适合餐单
柯贤勇表示,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各个团队营养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保障运动员吃好、吃对、发挥饮食营养的力量,以加快恢复,减少疲劳,提高运动能力。
柯贤勇告诉记者,他曾先后服务过雪橇队、越野滑雪队、速度滑冰队等不同团队,这为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的营养保障工作打下了基础:“作为国际大型赛事,冬奥会对运动员餐饮营养要求非常高,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没有固定参考模板。”他续说,冬奥运动员的餐饮保障需要营养师及时了解运动员体能情况,进一步研判生理生化数据,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和修改营养计划。特别是冬奥运动员训练消耗极大,经常需要突破自我生理极限,这便要求及时对训练前、中、后的营养补充做好保障。比如如何补糖补液、如何抗氧化、如何延迟疲劳和促进恢复,都需要做好计划并不断优化。
督促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谈及做运动营养师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柯贤勇坦言,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运动员入口的食物,涉及到反兴奋剂、食品安全和营养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纪律性和战斗力,时刻警惕。”在他看来,饮食不当极易导致运动员触碰到兴奋剂,比如补铁,运动员不能随意食用动物内脏,另外包括莲子、莲子心、释迦果等含有甲乌药碱的食品也被明令禁止。“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督促运动员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柯贤勇说,比如运动员不吃早餐或不注意营养,那么会降低糖原储备,导致爆发力和耐力下降较快,严重影响上午训练状态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