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日三餐,这样吃饭的人免疫力都不会太好!今日头条

一日三餐,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同样是一日三餐,有的人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好的免疫力。

然而有些日常饮食习惯可能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免疫系统。同样一日三餐,这样吃饭的人免疫力都不会太好!

1.肉蛋奶吃得少的人

综合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评分两方面的数据,中国营养协会专家组列出了排在前十名的“优质蛋白质十佳食物”。

中国营养协会官网图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2023年在健康时报指出,蛋白质是免疫力的物质基础,是免疫进阶的关键一环,建议蛋白质均匀分布于三餐。比如早餐吃个鸡蛋,午餐吃点牛肉里脊,晚餐吃点大豆,都是含蛋白质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大家平时可以多选择。①

2.主食不吃或太少的人

建议成人每天应摄入谷类200克~300克(其中全谷物50克~150克),薯类50克~100克。可用山药、芋头、红薯等薯类代替部分主食,其富含具有免疫活性的黏蛋白,对提高免疫力有一定帮助。②

3.习惯了重口味的人

国际高级注册营养师王萍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高盐饮食的习惯不仅导致诸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还会伤害免疫系统,削弱抗菌反应。曾有研究显示,喂食高盐饮食的小鼠患有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另外,每天额外摄入6克盐的志愿者,也显示出明显的免疫缺陷。也就是说,过量摄入盐会显著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③

4.经常不吃早餐的人

2023年刊发在《免疫》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吃早餐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不利于抵抗感染。④

研究截图

健康的早餐食物种类主要包括4大类: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

其实4类食物搭配起来也没有你想得难。比如:

传统早餐:杂粮粥一碗,肉包一个,素包一个,豆浆一杯,香蕉一个。

现代早餐:牛奶一杯,面包四片,煎鸡蛋一个,火腿一片,生菜几片。

快捷早餐:牛奶+早餐谷物+香蕉+猕猴桃。

5.爱吃高糖食物的人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支杰华2023年7月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指出,过度的糖分摄入不仅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还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高糖分食物会升高血糖,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使人的免疫力降低。长期摄入高糖分食物也容易造成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⑤

6.经常暴饮暴食的人

支杰华医生表示,饮食过饱、暴饮暴食,均属于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免疫系统。⑤

7.蔬菜水果吃得少的人

支杰华医生介绍,香蕉、韭菜、玉米、红薯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对于维持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如果不吃水果、蔬菜等食物,可能会因为低纤维饮食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⑤

8.不口渴不喝水的人

本文综合自:

①2023-05-18健康时报《吃得营养才是免疫力的基础!这些“高营养素密度”食物推荐给你!》

②2023-10-30CCTV生活圈《这个坏习惯“吃掉”你的免疫力,提高免疫力记住这4组数字》

③2020-07-14健康时报《吃太咸免疫力差》

⑤2023-07-27人民日报健康号“消化内科支医生”《喜欢这样吃饭的人免疫力通常不太好,5种习惯得改》

⑥2023-05-20吃好每天三顿饭《这样吃饭的人,免疫力通常都不大好》

THE END
1.老人一日三餐食谱老人如何安排一日三餐老人一日三餐怎么吃才1、老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12种及以上的食物。平均分配到一日三餐可以是:早餐1-2种以上主食、鸡蛋、牛奶、蔬菜或水果。中餐和晚餐有1-2种以上主食,1-2个荤菜、1-2种蔬菜、1份豆制品。饭量小的人,注意餐前和进餐过程中少喝汤水,少吃汤泡饭。 2、咀嚼能力下降的老年人,食物宜细软。制备食物时切小剁碎,肉类可https://m.maigoo.com/goomai/203727.html
2.Low所谓入门级,实际上也是每个人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处于什么年龄层次都应该做到的——无论是还在学校念书的小朋友,还是已经步履蹒跚的老人。能做到这个级别的人,就可以进入一个比较健康的饮食状态(平时也注意膳食均衡的话)。 在入门级,喜欢吃米饭的人还是可以继续一日三餐吃米饭,喜欢吃花卷的人还是可以继续吃花卷。只是https://www.douban.com/note/708200750/
3.减肥每天少吃一两餐,不如三餐只吃七八分饱南方plus一日少吃一顿或两顿意味着其他顿吃饭时因为更大的饥饿感会让人吃更多的食物,从而摄入更多的能量。这种增加的大负荷能量也相应增加身体对葡萄糖代谢调节的负担,并导致代谢变得不正常甚至恶化,因此可以解释少吃一顿或两顿会与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但是,这也难以解释为何一日三餐正常但就餐间隔时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12/06/c714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