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治未病23‖体检篇:全国爱肝日为肝减负,50个名额,这项肝癌检查免费做!文化基地河北省中医院

常言道:“百病先治肝”。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它犹如一个人体化工厂,掌管着人体内大部分的新陈代谢、物质转化等。

肝一旦代谢不正常,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心、肺、脾、肾等器官。

别以为肝没日没夜地工作,看似很强大,其实它也有脆弱的一面。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熬夜、喝酒让现代人是越来越“肝不动”了,等到发展成肝癌却为时已晚。

据最新文献显示,中国肝癌5年以上生存期仅有12.1%。2020全球肿瘤报告也显示,中国肝癌的发病人数为中国所有肿瘤第五位,但是死亡人数排名第二。

造成这一高死亡率的原因,正是因为肝癌的隐秘性及代偿性。早期肝癌并不会有明显症状,晚期肝癌发现后已经没有特别好的处理办法。

肝癌的“背后元凶”

为什么发现就是晚期

肝癌的致命性,还在于其隐秘性。肝脏无痛感神经,一般很难在其癌变早期发现,一发现往往是中晚期。

科学体检,早期发现

总而言之,肝癌在众多癌症中是很沉默的,但也不少毫无征兆,很多肝癌不痛不痒,发现就是晚期,跟没有重视早期信号有关,同时也和有肝癌风险的人群没有进行定期筛查有关。医生再次提醒,若存在以上肝癌风险因素,别忽视,早点查下肝。

肝癌高危人群,如病毒性肝炎携带者、脂肪肝炎症、肝癌高发地区的居民、长期酗酒者,特别是年龄在大于40岁的男性,大于50岁的女性,最好肝脏每年做一次全面的检查。

1、肝功能反应肝细胞损伤的情况

肝功能检测是最基本的一项检测,可以反映肝脏功能的基本情况。

肝功能检测的主要项目是丙氨酸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血清胆红素,升高提示有胆汁淤积。

2、乙肝感染人群,“乙肝两对半”+乙肝DNA检测,有助于诊断乙肝病情、判断疗效

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特异性化验检查,检测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并区分感染的具体情况。

HBVDNA除了判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外,HBVDNA定量检测有助于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监测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有助于早期筛查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提倡,将肝癌的筛查与监测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计划,并推荐血清AFP联合AFP-L3%、DCP检测以提高早期肝癌检出率,推荐高危人群每6个月、极高危人群每3个月进行一次筛查。

4、B超通常用作慢性肝病的筛查

B超检查能够帮助乙型肝炎患者监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病变情况。

不过,B超通常用作慢性肝病的筛检方法,检查结果只是“提示”,重要发现还需要进一步行CT或磁共振等检查确定。

河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部介绍

慢性病干预优势项目:

中医药在防控慢性病方面具体天然优势,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药综合疗法进行针对性干预,如脏腑推拿降血糖、热砭石腿疗刮痧降压、揉腹调理脾胃、提升抵抗力灸疗、针灸头疗治疗失眠、全身经络疏通、颈腰椎脊柱调理、五行能量罐祛寒、药浴等60余项中医特色疗法。

膳食营养干预:

主要适宜人群:肥胖、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综合征、脂肪肝、慢性胃肠疾病等几十种慢病人群。

医院的养生膏方门诊专门设立在治未病中心:

女士类美肤养颜膏、补气养血膏方等

男士类:温阳膏、醒酒膏、仙灵补肾膏等

孕产妇类:助孕膏、产后身痛膏、产后复原膏等

老年类:琼玉膏、强筋健骨高、更年膏等

儿童类:川贝百合膏、健脾消食膏、助学膏等

运动干预:

被省体育局列为首家体医融合医疗级试点,拥有一整套运动评估筛查设备,通过中医药特色疗法、运动指导方案对慢性病等实施综合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收效。

地址:河北省中医院院内东楼体检中心大楼

服务热线:体检69095618、理疗69095231营养69095230质控热线:69095040、17732305370、15373029587

THE END
1.这种癌症隐蔽性极强,一旦发现就是晚期?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这种癌症隐蔽性极强,一旦发现就是晚期?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有一种癌症,隐蔽性强、发病率较高、生存率较低。在中国,80%的患者发现时已到中晚期。它就是肝癌。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肝癌发病率排名第四,死亡率排名第二。俗话说“胃是喇叭,肝是哑巴”。肝癌不易发现http://www.hedong.gov.cn/info/9218/156872.htm
2.胃癌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千万别忘了做这几项化验胃癌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千万别忘了做这几项化验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据2015年统计,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在第2位,仅次于肺癌。而在欧美国家,胃癌的发病率相对来讲要低很多。其根本原因是饮食方式的差异,西方一般是分餐,而中国大部分是围餐,围餐造成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染。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70%左右,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dd97216542ee
3.肝癌一旦发现就是晚期?这7个“迹象”要重视!万怡医学肝脏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排毒器官,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今肝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当确诊时便已经是晚期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什么肝癌这么难以被人们发现?要知道,肝癌在早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在就诊时如果查出肝癌,通常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http://www.healife.com/journalism/shownews.php?id=1392
4.警惕!这些癌症发现就是中晚期!不少人都“闻癌色变”,更可怕的是肝癌、肺癌、胰腺癌,因为这些癌症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哪些人群是这3大癌症的高危人群?应该做哪些筛查? 为何肝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1. 肝癌为何难以诊断? 在中国,肝癌是导致全民死亡的第二大癌症。肝脏又是一个比较“沉默”的器官,当它发生了一些病变的时候可能无声无https://m.gmw.cn/2023-04/11/content_1303338603.htm
5.肝癌发现就是晚期吗张青医生的语音科普不一定。肝癌起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体征大多数已属于中晚期,但也有部分患者在体检或普查中发现早期肝癌。有研究显示,中晚期肝癌与患者没有接受肝癌筛查和监测,未接受肝癌危险因素的干预,未识别潜在的肝硬化因素等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肝癌的风险人群,定期监测检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包括肿瘤标志物,如血https://www.miaoshou.net/voice/BlJr7LR09XEeGpXz.html
6.每日热点0419肝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很难自行发现,约80%的中国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12%。“治疗肝癌的关键,就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孙利红指出,筛查是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建议肝癌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成年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最高,应缩短检查间隔。 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3409
7.壹生资讯医生支招:早发现,早治疗! 近年来,肝癌由过去的“不治之症”转变为“部分可治”,5年生存率也由2.6%提高到20.6%。但由于临床所见的肝癌患者多已进入中晚期,因此医疗机构也在努力提高生存率。以健康检查为主的早期诊断的普及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将肝脏健康重视起来,固定一段时间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做到肝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0ed03e58-eef2-4876-b6bf-fe845574fbdd
8.为什么很多肝癌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导语:本视频简单介绍了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的原因。肝癌早中期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临床表现,所以很难发现,只是有时候在常规体检中偶尔发现;一旦出现很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肝癌已经到了晚期了。 点击喇叭图标可取消静音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https://www.shkp.org.cn/articles/2023/11/if305213.html
9.肝癌发现就是晚期:医生警告发现”二黑三臭”,及时就医但是,肝脏没有痛感的神经,肝脏疾病通常不会直接反应的发生,因此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出时处于中晚期。 但应注意的是,肝脏疾病并非完全无法识别。 肝癌发现既是晚期?医生提醒:一旦身体有“2黑3臭”,及时就医 1)黑皮肤 当不暴露在阳光下时,皮肤会突然变黑,要当心。 https://www.meipian.cn/3408t2ri
10.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6期中疾控提示个人和家庭,预防诺如病毒感染,要保持手卫生;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另外,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加强厨工、保育员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做好环境清洁消毒;科学规范处理呕吐物等。 https://www.pzhcdc.com/Article/View?id=7173
11.冷建军:警惕肝癌找上门专家解读“沉默的杀手”“发现就是中晚期”——这是肝癌治疗的一个尴尬现实。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肝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死亡中占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不少患者罹患肝癌不幸去世的消息。那么,肝癌究竟有多可怕?目前的诊疗效果到底如何?如何做到及早发现和治疗呢? https://bynews.bjmu.edu.cn/mtby1/200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