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生(化名)去年底因右上腹胀痛、食欲下降去当地医院做检查,查出肝右叶巨大肝癌伴肝内多发病灶,一发现已到晚期,还有得治吗?他找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汪国营教授,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沉默器官”起病隐匿
为什么黄先生的肝癌病灶会拖到这么严重才发现?
“这与肝脏的代偿性很强,起病又比较隐匿有关。”汪国营教授介绍说,一般1/4的健康肝脏就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所以早期病变的肝脏“带病”也不影响“工作”,等到察觉出异常,往往已是中晚期,这时候的肝脏“忍无可忍”发出强烈“抗议”,于是食欲不振、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肝区疼痛等症状就陆续出现了。
除了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汪国营指出,公众对其认知不足、早筛率不高,所以不少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定期超声+甲胎蛋白早筛早防
“肝癌能防能治。”汪国营指出,大部分肝癌是在乙肝基础上发生的,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常见的发病模式。他提醒,有乙肝/丙肝等肝脏感染史,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者,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病毒性肝病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都是高危人群,要早筛早防。
“甲胎蛋白是肝癌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但约有30%~4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并不高,所以应联合肝脏超声检测,这是早筛的有效方法。”汪国营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检查,查一查甲胎蛋白+肝脏超声,一旦发现肝脏异常,应及早干预。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更应多加重视。
三大根治手段各有侧重
二三十年前,原发性肝癌高居恶性肿瘤致死率前列,治疗手段有限。
汪国营教授团队手术中。
据汪国营介绍,现在综合治疗理念不断进步,治疗手段不断增多,目前根治性的治疗手段有如下三种:
消融治疗:适用于病灶小于3厘米且位置较深、与肝内血管关系不密切的肝癌,创伤小、恢复快。
肝切除术:一般优先考虑腹腔镜下微创术式,创口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有些病灶位置刁钻,对手术团队的“功力”要求高。
肝脏移植:技术日趋成熟,但非所有患者都适用,较适用于肝硬化程度严重的肝癌患者,尤其是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患者,单发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或是多发肿瘤数目小于3个、最大直径小于3厘米的原发肝癌且尚未出现肝外转移,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患者比较适宜接受肝移植术。
此外,还可考虑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有些中晚期的肝癌患者一开始无法手术,可尝试先通过介入和靶向药物等多种手段治疗,通过转化治疗有可能重获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若转化不成功、肿瘤无法切除又未发生转移的,还可考虑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