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科研绩效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新形势下,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独特的经济运行情况,在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前提下,设计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引导科研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提升科研事业单位整体创新能力显现得日益重要。
一、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即一方面选择体现集团化战略、经营方针的基本指标,以明确导向;另一方面加大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短板”指标的权重,以明确管控重点。二是可比性原则。统一测算,统一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各科研事业单位战略地位、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三是互补性原则。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的设置体现互补性,对个别指标缺陷的弥补体现互补性。四是个性化原则。针对科研事业单位设定特性指标进行考评。
二、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目标
以EVA、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为主线,以财务决算为基础,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目标,引导科研事业单位支撑兵器工业集团战略,为科研事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科研事业单位三年财务决算数据、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科技领军人才统计数据、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等信息。
四、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适用对象
本体系适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科研事业单位。
五、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设定内容
本体系按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状况、战略关联度三个维度对各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和评判。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状况板块主要功能是从科研事业单位自身角度,侧重于横向比较,显示科研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和管理短板;战略关联度板块主要功能是从集团公司角度,体现各科研事业单位在集团战略实施中的地位。
1.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主要以EVA、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主线,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等。其中: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状况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投入产出水平及盈利质量状况;资产运营效率分析与评价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流动资产运行状态和效率,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
2.风险控制状况方面。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对外投资情况、现金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财务风险。
3.战略关联度方面。主要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形成科技成果为依据,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以科研收入占集团公司总体比重为主要体现,综合反映科研事业单位对集团公司总体战略的支撑程度。
六、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选用指标
本体系共选用了18项指标,其中基本指标8项,修正指标10项。在18项指标中:11项指标与工业企业评价体系通用,7项指标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特点设置。
七、基本指标设定思路及考核点
2.增加值占平均总资产比重。从新增价值角度精准反映了科研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的运营质量、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较通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用增加值替代营业收入净额。主要考虑:对单位而言,资产利用效率更能体现所投入资源对新增价值的贡献,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规模。
3.全员劳动生产率。从集团战略角度讲,单纯使用EVA指标,易产生少计人工成本、少提折旧、不注重核心竞争力投资与培养等短期行为,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可帮助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指标间的互补体现对EVA缺陷的修正。
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揭示结构风险,是评价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整体情况较好,但考虑到整体指标体系设计和边界控制因素,我们仍然将其纳入进来。
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科研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提示现金断流风险。
八、个性指标设定思路及考核点
1.长期股权投资占净资产比率。选取该指标主要揭示科研事业单位投资风险。从科研事业单位整体情况分析,投资业务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短板”;考虑到由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科研事业单位支持财务公司等内部金融机构资金集中运作,所以增加投资收益率指标加以修正,体现科研事业单位支持集团化运作资金的效果。
3.“科带”以上人数占集团公司“科带”以上人数比重。人才资源是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第一资源,投资人才最有效益、最有持续回报。引入本指标揭示科研事业单位科技领军人才拥有的数量在集团公司所处的位置,体现该单位在集团公司人才战略中的地位。
5.人均科研收入。人均科研收入是科研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指标,表明科研事业单位人均占有的科研投入资源,更注重从效率方面反映科研单位创新能力。
6.当年基本建设资金占集团公司基本建设资金比重。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有助于科研事业单位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取代、改造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是科研事业单位保证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单位科技支撑的必要手段。本指标能够体现本单位为保障持续研发能力争取的硬件环境支撑。
九、标准值选取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标准值划档的确定,参照各项指标的实际分布情况,划档比例确定为优秀10%、良好15%、平均50%、较低15%、较差10%,每档标准值按照上述比例分布测算确定。
十、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计分模型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修正指标的计分是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分别计算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状况、战略关联度三大板的综合修正系数,再据此计算出修正后的分数。
参考文献: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渠道和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高校可申请的科技经费渠道和数量也越来越多。科研经费的增长,使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有了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并使得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由国家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方面军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而对于高校而言,一个科学、系统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对于学校经济的良好运行和高校教育、科研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各个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测评指标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科研经费收支情况的分析,掌握科研项目支出比例;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有利于科学决策,统筹调度,合理运用资金;通过科研经费效益比较分析,科学评价科研经费产出效益(成果应用率、成本效益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新增销售收入、利润、上交税金等指标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国家对科研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信息不对称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重核算而轻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对科研计划实行课题负责制管理,即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管理、结题、科技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然而由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对专业性较强的财务预算意识和认识不足,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完全随意进行经费预测划分,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并且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其他费用,科研项目承担者也没有将这部分经费预算到科研经费之中,且有的项目承担者在实施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时,有的将教学经费混作研究经费,有的不同科研项目资金交叉使用,致使科研收入与支出无法匹配,给成本核算带来困难。这样就会使得科研课题成本,无法得到真实反映,进而导致预算失真,给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监督带来困难。
(三)科研活动自身特点造成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复杂性
科研活动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使科研部门或财务部门对其制定准确的经费绩效评价体系难度较大。一方面,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环境将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只有具有法律、科技、财政、管理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人员才可能对科学研究的特征、内容、项目有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恰当地对科学研究究竟应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应在什么范围内支出、如何规范各科目的比例等做出评价。然而目前科研管理队伍中缺乏这样的人才。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第一,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各项指标的设计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能基本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从政策导向的意义上抓住评价的中心,保证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系统性。系统性原则要求将每个科研项目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科研经费的预算、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经费的财务分析等一系列全过程来分析科研经费的绩效,并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作为考核评价科研经费绩效的基本方法。在设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经济指标,也要重视科技含量指标,既要考虑绝对指标,也要考虑相对指标,既要采用定量指标,也要采用定性指标。
第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具备可比性和适用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对高校经费管理的绩效进行核算和评估,而这种评估只有通过高校之间类似科研项目的比较、科研项目预算与决算指标之间相互比较,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第四,实用性。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包括以下含义:要考虑评价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有关数据易于获得,以便为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创造条件;应给定性指标制定评分细则,使专家易于理解、判断和打分;考评指标应具有中长期的适用性,利于在同一指标体系下不断总结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法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是指在分析工作中用来测算数据、权衡效益、揭示差异、查明原因和明确责任的具体方法。
第一,比较法,又称对比分析法,它是将有关可比的数据进行对比,测算出相互间的差异,并找出原因的一种方法。是财务分析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第二,图解法,能直观地反映现象发展趋势及规律。
第三,比率分析法,它是将可比的项目加以对比,求出比率,进行分析,借以说明项目与项目之间关系的方法。
四、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科研经费进行评价应该考虑到科研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设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
(一)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
设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定性指标,要根据承担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领域和理论、应用、推广等不同的类别,设置相应的指标。一般来讲,在评估时很难用数字来计算和表达的指标应当设置为定性分析指标。定性指标设计情况如下:
科研项目意义: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影响大小;总体影响: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在国际和国内所达到的水平高低程度;创新性: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本学科或学科某一领域的创新突破程度;复杂性与难度:表示科研项目研究本身的难易程度;对学科贡献: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本学科的未来贡献;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表示科研项目成果推广的广度和深度及应用前景;社会效益:表示成果应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程度。
对定性指标的评估,要考虑科研项目成果是否被采纳应用。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类别作为权数,确定适应的评分办法,尽量使定性指标定量化。
(二)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
某科研经费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的定量指标可设置如下:
1、科研项目完成率:主要反映高校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完成率高说明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反之则低。
计算公式:科研项目完成率=按期科研项目完成数/到期应完成科研项目总数×100%
2、有效资金率:反映科研单位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耗费与成果积累的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和科研项目的按期完成情况及成功率。
计算公式:有效资金率=成果累计总费用/科研经费支出数×100%
3、经费支出结构占比率:反映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情况的指标。通过对构成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各科目占总支出的比重分析,反映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根据分析结果,把握科研经费运用的动向。
计算公式:经费支出结构占比率=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各科目/科研经费支出数×100%
4、科研经费结余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科研经费使用的节约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科研经费结余率=(1-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科研经费总投入)×100%
科研经费总投入是指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它是反映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筹集投入的规模。
5、成果应用率:反映高校在特定时期内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程度的比率,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比率。
计算公式: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
6、人均效益:反映科研单位一定时期人均的效益水平。
计算公式:人均效益=成果总效益/科研单位总人数×100%
7、科研效益:它是成果总效益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之差,反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得的纯效益。
计算公式:科研效益=成果总效益-成果总成本
成果总效益是指科研单位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推广应用、咨询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科研效益也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节约数。其中科研经费资金节约数=上年科研经费结余+本年科研经费收入-本年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的其他应收款余额。
8、科研成果得奖率:反映科研成果得奖的比率。
计算公式:科研成果得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
此外,科研仪器设备购置数和利用率、科研活动所消耗学校公用的水、电、气、网络资源等间接成本的比例分摊等问题需要在评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评估指标,进行考核分析。
1、张艳,崔贞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守夜人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汤贺凤.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J].教育财会研究,2010(1).
关键词: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农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科学研究对于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农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农业科研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环境,促进“三农”的顺利发展,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就需要规范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流程,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绩效管理越来越重视,但毕竟绩效评价在科研事业单位中起步尚晚,特别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受管理能力限制以及农业科研项目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绩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绩效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绩效评价的目标值不好确定
(三)没有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
农业科研项目与土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农作物的培育和生长离不开土地,因此土地环境对农业科研项目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在农业项目的科研工作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则可能对实施农业科研项目的土地造成负面影响,使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必须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才能维持农业科研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评价指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
二、做好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强化绩效评价意识,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而在制定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常规的评价指标,又需要融入新的评价指标,并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坚持以研究成果为评价的导向。而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要考]将一些定性指标纳入其中。如科技惠农项目涉及到农业政策的宣讲,如对“农业补贴政策”、“惠农政策”的解读宣传的范围人次等,也应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普及应用情况也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将研究成果的普及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就会出现研究成果不具有适应性的现象。
(三)在开展绩效评价时考虑环境影响因素
土壤和水是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土地中的土质、含水量、微量元素、酸碱度等都会影响评价结果。而在实施农业科研项目过程中,则可能会改变这些因素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需要将这些环境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在某个农作物大田种植的研究中,由于过分追逐产量而大量施肥等,会造成土壤板结严重,造成周边水域硝化物含量增加,也就是说,改变了土壤性质,污染了环境。如果在评价时不考虑这一点,就会造成盲目追逐产量的短期效益而忽视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正确性,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建立评价指标的内在联系
三、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的应用
(一)应用实例分析
以我国某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为例,评价对象为该院作物研究所三年内通过验收结题的农业科研项目。在评价体系中,总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以10分制进行打分,其评价结果如下:二级指标中得6-6.9分的有3项,主要包括科技人员相对数、论文和报告引用、粮食安全程度;得7-7.9分的有3项,即科技奖励、农户技术、人均收入增长率;得8-8.9分的有5项,分别为品种审定、技术评价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9-10分的有3项,包括论文和专著、成果推广应用以及单位面积产值。4个一级指标中7-7.9分的有3个,即土地复种指数、能量产投率、生态效益,8分的有1个,即农村自然环境。最后,通过计算,该所近3年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8.23分,其结果被评定为良好。
(二)评价结果的作用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所的项目管理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已经发展得比较好,而得分较低的项目则应该作为管理中的重点,加以改善。比如,科技人员相对数就较少,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时,应适当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在其指导下进行农业研究,才能提高其研究结果的质量。上述评价结果显示,4个一级指标中,只有农村自然环境达到了8分,其他指标都低于8分。因此,在实施农业科研项目时,应加大对土地的资金分配,从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其土地复种率,增加投入产出比例,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由此可见,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能够清晰的展示出项目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针对缺点进行调整,以便从整体上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并且,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还能让社会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并保证其正确的投向,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尽可能的减少资金、资源以及能源浪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促进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其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才能提升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提高“三农”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并在各评价指标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加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和力度,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在保障农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Keywords】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Performanceevaluation;Factoranalysis
1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基地建设和网络资源利用等,成果表现形式又是多样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目标一致性、完备性、独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所设指标值可以通过权威统计数据或网站上直接获得。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指标体系构建时,指标1:“参加科研人员折合数”是由各高校参加科研人员的高级、中级、初级数分别乘以1.75、1、0.6系数折合而成。
2因子分析法的科研绩效评价
2.1评价对象的选取
根据规模、学科和任务相近的原则,本文选取江苏省8所高校,即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常州大学作为被评对象,研究基础数据选取2011年8所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投入产出数。为行文方便,上述8所高校分别用Ci(i=1,2,…,8)来表示。
2.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2.3因子分析法的步骤
第一步:将基础数据(见表2)进行标准化处理。
第三步:选用方差最大化方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第四步:计算因子得分Fi(i=1,2,3)见表5,并利用因子得分对被评对象的因子进行评价分析。
第五步:计算因子综合得分见表5,即各被评对象的因子综合评价得分
并利用因子综合得分对被评对象进行总体排序和比较分析。
2.4结论分析与讨论
由表4不难看出,因子1在变量1、2、5、7、8、11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大部分科研投入与产出情况,可命名为科研水平因子;因子2在变量3、4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8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可命名为科研经费投支因子;因子3在变量9、10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各高校研究报告提交数与采纳数,可命名为应用研究因子。
从因子综合得分来看,C2、C1分别排第一、二名,C5、C8分别排第七、八名。C1的因子综合得分落后于C2,其主要原因是C1的因子2、因子3得分排名都次于C2,表明C1在2011年科研经费投入和研究报告提交与采纳数不如C2;C5和C8排名在最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人文社科不是这两所高校的优势学科,人力资源相对薄弱,基地建设、研究成果数和获奖数相对较少,这一点由表1可以看出。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评价指标
10052909(2013)04013403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对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和完成后,在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给出项目产出情况总体结果的行为。所谓绩效也就是包含着“成绩”和“效益”两个方面[1]。“成绩”主要是在成果方面,如研究报告、著作、高水平的论文等;而“效益”主要是指成果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效益等。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作为科技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确保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有效执行,也有利于为项目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高校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3-4]。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更是各类科技项目执行的主力战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衡量科研项目的产出,恰当地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以及研究绩效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定性评估系统
主要有理论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和成果完成法。比如有些学校对校内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其后续是否获得更高级别的项目,以及完成的论文数量和论文级别等。
2.定量评估体系
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多指标综合评议法。这种评估体系用得比较多,常常采用先由项目负责人自评,再由主管部门评议,最后根据比例综合评议的方式进行。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体系
这个方法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仅用定性的方法或者仅用定量的方法都有失偏颇。这种评估体系一般是先进行定量评估,计算分值,再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评议[5]。
(二)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
科技项目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人文社科类等,三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研究一般是对基础性、自然性的物质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著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各类奖项等;应用研究类主要是针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科技支持进行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以及各种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人文社科类主要研究各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产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指导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精神产品,成果一般表现为学术报告、论文以及可以送交有关部门采用的政策性导向的成果。由此看来,不同类型的项目其研究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成果形式都相差甚远,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项目,研究的领域和阶段都不同,往往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也造成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困难。
2.评估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缺点
现在高校职能部门繁多,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估都有自己的系统,比如人事部门提出根据人才选拔的需要建立体系,针对项目组成员获得的人才项目或者人才奖励对科技项目进行评价;设备部门则要求项目经费在用于购买试验和科研设备方面的成本和比例较高,该设备在国内的地位如何,能够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怎样的效益等方面;财务部门根据经费使用情况也建立评估体系,考查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各类使用方式有无违规现象等;而科技管理部门则综合考查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情况、经济效益情况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项目负责人则疲于应付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而怨声载道。这种绩效评估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不能达到绩效评估的目的,而且打击了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6]。
3.投入和产出的边际效益难以界定
一般科研项目在申请之前必定已先做了一部分的研究,有了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项目的申报立项。而前期包括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作为当期费用已列支,项目经费到账后,这部分费用按照要求是不能再列入这个项目的经费使用的。这一要求显然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因为这部分的投入和项目的产出是分不开的。因此对这个项目真正投入多少也很难界定。
4.评价未体现项目产出的“滞后性”
科技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创新性研究的过程。项目的结果有些能够马上从论文、实验数据结果中体现,有些却不能完全体现,或者说要等到转化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的项目成果效益。如果局限于在项目结束时或者还没有结束时就开始绩效评价,必定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或有偏差。
5.评价中的指标数量和权重难以确定
中国国内针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少,指标数量从五个到二三十个不等,其权重也各有不同,这样必然导致指标体系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缺乏标准指标库的借鉴,因此使得绩效评价中很多指标设计较为随意,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同时,还存在很多指标获取难度大、设立不切实际等问题,致使评价结果失真和缺乏可信度。
二、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客观、公正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不断完善和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绩效评级体系,才能对科研项目做出正确的绩效评估。针对以上所列问题,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以目标为导向,使绩效评价落到实处
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其目的就是给项目以确定的目标,使项目负责人能够有的放矢,管理部门也可以有据可依,使最初的目标设置落到实处,绩效考核不落虚名,同时也保证绩效评价的系统连贯性。
(二)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使绩效评价集共性和个性于一体
高校中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各种类别的项目其成果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性质,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类项目的共性,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基本涵盖项目评价的各个方面,保证不是一类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标准体系上的部分细化,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
(三)以科研考核为主线,兼顾其他管理目标
目前高校都存在着科研项目评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情况,往往一个项目要面对好几个职能部门的审核检查,绩效评估,令人不胜其烦。高校科研项目首要责任应该是完成科研任务,其次才能兼顾其他目标任务。因此,高校应该破除这种局面,立足于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以科研考核为主线,涵盖人才培养、成果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做到有层次、有定位、有目标地进行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
(四)以定量方法为主导,辅之以定性方法
量化考核在绩效考核中应用较多,既能直观表现,又能够客观说明问题。但是科研项目的成果有其特殊性、滞后性和无法预测性,针对目标进行的科学研究往往得出其他不同的却有创新性的结果,或者有些成果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马上体现,这时仅看定量考核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说明项目的绩效,因此必须引入定性分析考核,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够客观、公正地做好绩效评价。
(五)建立通用指标库,规范权重设计
解决目前各类指标繁多、权重不一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研究建立科研项目通用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库,设立一定的指标设定原则,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框架,规范通用指标的权重和细化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评价体系走上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评价科技的投入产出效果,而且更为高校科技项目发展指引了方向。目前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存在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立足于学校战略发展,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建立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综合性、多层次、操作性强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李新荣.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产出与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30-233.
[2]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9-92.
[3]戴国庆,李丽亚.国外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研究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5(5):45-48.
[4]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114-118.
[5]严会超,邵玉昆,欧阳俊.绩效评价在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4):119-121
[6]姬郁林,彭晓菊,潘燕玲,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分析[J].重型机械科技,2002(2):49-51.
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studyonperformanceevaluation
ofhighschoolresearchproject
YILili1,LIKe1,LIUJinying1,ZENGJinping2
(1.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rchitecture,Hangzhou310018,P.R.China;
2.JiangxiDonghuaInstituteofMetrologyandTesting,Nanchang330000,P.R.China)
Abstract: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绩效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14
ResearchonthePerformanceEvaluationMethodofUniversityLibrary
SubjectServiceTeamBasedon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GuoShunliZhangXiangxianLiKun
(SchoolofManagement,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
〔Keywords〕universitylibrary;subjectserviceteam;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performanceappraisal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在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服务模式和平台构建[3-6]、应用实践[7-10]、对策和建议[11-12]、中外学科服务对比[13]、学科馆员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学科服务团队是当前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热点和趋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学科服务团队的组织建设和模型构建研究[14-17]。闫小芬[18]提出了学科服务大团队概念,并根据我国学科馆员服务现状,参照国外W科服务的经验进行了学科服务大团队模型构建。她认为学科服务大团队由学科服务团队和学科服务支持梯队两部分组成,由指导组统一协调管理,人员涉及学科服务的方方面面。李冬梅等[19]借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成功案例,基于所在校部分科研团队开展学科服务的有益尝试,对细化学科服务目标与内容、搭建学科服务团队、优化团队对接方式、构筑网络动态评估体系等实际操作环节进行探讨。
3)学科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研究[25-26]。王静等人应用混沌理论探索当前Web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管理的特点,建立了Web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行为模型和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动态管理模型[27]。闫现洋等[28]将DEA方法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引入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中,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构建起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的DEA模型。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研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建设、服务模式、组织管理以及应用实践经验方面的理论研究。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虽然存在少量关于学科馆员绩效评价的文献,但是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够全面。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要考虑到团队总体的成果和效率,单个馆员的绩效评价方法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学科服务团队绩效的评价。现实中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方式多采用自评和领导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个人情感因素掺杂较多,一般流于形式,缺乏定量考核标准和方法,绩效评价的方法不够合理和全面,容易打击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鉴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特点,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后以吉林省某大学工学馆的工科学科服务团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本研究提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2.1指标设计原则
2.1.1系统与全面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砌,应该是由各个指标所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在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系统性的原则。既要反映最终的效益成果,也要考虑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层面的效率,需要将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者结合起来。另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不仅仅要考虑当前取得的成果,还要考虑团队和个体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这就要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性指标,力求评价体系能够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2.1.2科学与合理性原则
2.1.3客观与实用性原则
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不能带有主观性色彩。选取指标的定义和量化标准统一,不同的指标间可以进行比较,使得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学科服务团队。遵循科学的设计方法,不随意的篡改和修正指标,不将个人的主观意见加入。在选取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选取的指标主要以能够统计指标为基础,在指标的设计上尽量简单,能够顺利便捷地进行指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做到少而精,保证每个指标都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能够突出重点,使得设计的指标体系具备良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2.1.4动态性与模糊性原则
管理学上的权变管理理论指出在管理实践中需要根据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进行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也应该遵循动态性的原则,指标也要随之调整。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对象、所有时刻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在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根据组织内外部状态,进行适时调整,坚守动态性原则。另外,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有些指标是可以精确度量的,有些指标只能根据经验进行评判,这就不得不选取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指标,模糊性指标的能够使得绩效评价更为准确和全面,可以采用分等量化等模糊评判的方法进行处理。
2.2指标选取和说明
2.2.1指标初步选取
本研究首先应用质性访谈方法,选取13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成员,8位学科服务团队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就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的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形成21份访谈记录,对获取的21份非结构化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1~21)。然后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整理,本研究采用较常用的以两人为单位的编码小组,由甲、乙两名图书情报专业博士进行开放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别对21份访谈内容进行阅读和独立分析。研究者将每份访谈记录中他认为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内容进行抽取解码,用最简短的词语表示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的属性。由于采用开放性编码的方法,两位编码者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原子因素对同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描述,经过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进行合并相同的编码要素,依据Winter的编码手册[29]中的公式验证两位编码者的编码信度,选取编码一致性系数大于0.8的评价指标,共计25个,得到了如下的评价指标及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
2.2.2指标说明
1)学科服务团队层面
2)高校图书馆层面
高校图书馆层面的绩效是指学科服务团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效益和回报。高校图书馆层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①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团队的投入成本降低程度,指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团队投入的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成本的减少程度。②高校图书馆取得荣誉和影响,是指学科服务团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荣誉,以及综合影响力的提升程度。③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学科服务团队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
3)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层面
团队绩效不仅仅包括团队整体层面的绩效,还包括团队个体的绩效,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取得的成果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绩效的一部分。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①成员对学科服务过程及结果的满意程度。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服务过程中对于自身服务和服务过程的流畅程度的满意程度,以及参与服务工作的愉悦程度。②成员学科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指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科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③成员信息素养提升。学科服务团队成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查找利用、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④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指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主动性程度。⑤成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即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程度。⑥成员的自我实现程度,即学科服务团队成员通过提供学科服务,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在价值,维护自己在学科服务团队中的地位和权力,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程度;⑦成员关系融洽程度提高,即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相互之间交流沟通,相互之间合作的关系融洽的提高程度。
4)用户层面
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不仅体现在团队组织内部的成本降低、取得的团队成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内部绩效,还应该考虑给用户带来的绩效。学科服务团队用户层面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用户满意度,用户对于学科服务团队提供的学科服务的满意程度。②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升程度,通过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和培训指导,用户自身查找文献、信息处理等能力的提升程度。③用户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程度,通过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用户在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程度。④用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指学科服务团队服务完成后,用户再次请求服务的积极和主动程度,如果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效果好,用户会再次积极的向学科服务团队寻求帮助。
5)学科服务过程层面
学科服务团队绩效包括服务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部分,过程绩效应该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的顺利进行对用户的科研、教学、学习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创新能力都有重要影。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①学科服务过程的流畅性,即学科服务团队对学科用户服务过程的流畅程度,比如:是否遇到困难,沟通是否流畅等。②学科服务团队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即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中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种类较多。③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的成本降低程度,是指学科服务团队在提供学科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降低的情况。
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最早是由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系统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和决策方法。它适用于处理那些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大系统问题和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来分析和决策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复杂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3.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层次分析3.2.1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基础是比较矩阵,比较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要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决策的效果。笔者通过专家调查问卷的方式邀请12名专家学者,其中10名从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管理和研究的学者,以及2名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让他们通过T.L.Saaty的“1~9标度方法”对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进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1~9标度方法”见表2所示。
根据构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影响同一准则的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假设准则层Am与下一层次中的因素B1、B2、……Bn有关,那么进行构造的判断矩阵时Bij的含义是对于Am来说,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若因素Bi与Bj比较得到判断得到Bij,则因素Bj与Bi比较的判断为Bji=1/Bij。
3.2.2指标的其一致性检验及权重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指标重要性的判定首先采用12名专家评断,然后通过Matlab软件分别求每份问卷的指标权重,然后取平均值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只给出其中一个专家给出的准则层的一个判断矩阵Z,如表3所示。
由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且评分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认识和判断力各不相同。因此构造的判断矩阵的各项取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为了避免这些人为因素造成重大偏差,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需要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定义为:CI=(λmax-n)/(n-1),其中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I的值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判断矩阵是否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见表4)比较,CI与RI的比率称为检验系数CR。当CR
判断矩阵的归一化权重向量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出的各层次相对于上一个层次的权重。Z的权重计算结果为:wz=[0.1599,0.2625,0.0973,0.4185,0.0618]。依次计算各个矩阵的权重,然后取平均值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计算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如表5所示。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借助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属于程度代替属于或不属于,首先确定被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合,评价等级集合;在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矢量,获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最后把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矢量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定性指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难以进行确定,比如:“团队成员的自我实现和满足程度”可以借助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进行量化。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的步骤如下:
4.1建立评价指标集合
上述3.1节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按不同类型分层排列,最高层为目标层A,代表被评价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综合评价值,准则层为一级评价指标层B,有5类,其指标指标集合为B={B1,B2,B3,B4,B5},分别表示团队组织层面、高校图书馆层面、团队成员层面和用户层面和服务过程层面。5大类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集合为
4.2确定评价结果等级集合
4.3构建隶属度矩阵
由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中很多定性指标的取值很难进行统一的客观化测度,因此只能由评价主体对学科服务团队在某一项指标上完成程度给出评分s。评价等级V={1,2,3,4,5},对应的分数标准值为{s1,s2,s3,s4,s5}。逐个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从每个因素bi(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b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b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被评价对象在某个因素bi方面的表F,是通过模糊向量(Rbi)=(ri1,ri2,……,rim)来刻画的,而在其他评价方法中多是由一个指标实际值来刻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模糊综合评价要求更多的信息[30]。不同的评分者对于目标完成程度有不同的理解,评估的能力也不同,为了避免误差,可以采用多人打分的形式,然后采用求各个等级所占比例的方法得到每一个指标因素的单因素隶属度向量。
4.4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将各层面Bi(i=1,2,3,4,5)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和隶属度矩阵Ri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为普通矩阵乘积算法),即可得到评价人员对于指标Bi的综合评价结果Ci,如公式(1)所示。
Ci=W′iRi=(ci1,ci2,ci3,ci4,ci5)(1)
综合各大累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B,
用各大类指标的权重W′=(W′1,W′2,W′3,W′4,W′5)与模糊矩阵矩阵CB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为普通矩阵乘积算法),得到评价结果C,如公式(2)所示。
4.5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等级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C确定等级,目前常用的有最大隶属度判别方法。最大隶属度原则是被评价对象的评价集为V={1,2,3,4,5},得到的评价对象划归到Cv=max(c1,c2,c3,c4,c5},即5个评级结果中数值最大的那类。
5应用研究
5.1指标的量化
采取直接获取统计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某一项指标上完成程度给出评价等级,评价等级V={1,2,3,4,5}的对应分数的标准值为{s1,s2,s3,s4,s5}={1,3,5,7,9},本研究邀请5名用户、3名学科团队成员、5名图书馆领导,2名馆内非团队馆员,按照此评价等级对此学科服务团队2015年下半年绩效在各个评价指标上的完成程度进行打分,用相应的分值表示评价结果,统计得到相应的结果。
5.2将专家打分转化为隶属度矩阵
转化方法如下,分别对每个评价指标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用专家对每个因素打分的各个等级所占比例进行转化,比如:评价指标“团队的整体精神风貌b11”上,有6.67%的评分专家认为好,53.33%的专家认为良好,40%的专家认为一般,0%的专家认为差,0%的专家认为较差,由此可以得出团队整体精神风貌b11的单因素评价结果,隶属度向量r11=(000.40.53330.0667)。由此可以得出由Bi类指标的隶属度向量构成隶属度矩阵为:
5.3综合评价
根据公式(1),将指标Bi(i=1,2,3,4,5)的权重向量W′i和其隶属度矩阵Ri相乘,得到此学科服务团队对于指标Bi的综合评价结果Ci,综合各大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到模糊评价矩阵CB:
根据公式(2),将各大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与模糊评价矩阵CB相乘,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C:
5.4确定综合评价结果等级
由C=(0.0065,0.0489,0.2863,0.5055,0.143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别方法,5个隶属度中0.5055最大,所以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
由此实例应用研究可以看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具体的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6结语
本研究根据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胀哦拥奶氐悖首先利用质性访谈法,从团队组织层面、高校图书馆层面、团队成员层面、用户层面、学科服务过程层面选取了25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并给予每个指标赋予权重。然后由于很多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后选取吉林省某大学图书馆的工学学科服务团队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绩效方法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进行应用研究,拓展方法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廉立军.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团队建设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6):75-79.
[2]万文娟.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63-69.
[3]杨华玲.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3):104-106.
[4]郑敏.用户驱动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59-63.
[5]郑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41-44.
[6]师晓青.基于区域联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2,(5):91-93.
[7]张宇娥,李泰峰,嵇灵.协同创新“大科研”模式下学科服务嵌入路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与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77-80.
[8]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9]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10]吴鸣,杨志萍,张冬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31.
[11]罗亚泓.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65-68,76.
[12]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4):1-4.
[13]严玲.中美高校专业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与发展探析――以高校法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2,(6):120-125.
[14]张宁.全媒体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建设――以宁夏大学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0):101-102.
[15]付佳佳,黄敏.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团队建设模式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1,(12):45-47.
[16]梁晓贺,周爱莲.专业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89-192.
[17]张任跃,吕毅.公共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团队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6):26-27.
[18]闫小芬.论我国学科服务大团队建设: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4,(1):86-90.
[19]李冬梅,郑瑜,郭韫丽,等.高校学科服务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对接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45-47,51.
[20]吴景芝,吴红芝,董凌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2):82-85.
[21]祝小静.团队型学科化服务模式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J].知识管理论坛,2014,(4):22-26.
[22]颜世伟.学术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探索[J].现代情报,2010,(2):62-64,67.
[23]范翠玲,叶文伟.基于岗位设置的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4,(1):78-80,85.
[24]李娜,张欣利,吕俊生,等.面向重大项目_展学科信息服务的团队合作模式初探[J].情报杂志,2010,(S1):298-299,321.
[25]龙艳军,谢咏芬.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4):32-34.
[26]吴凤玉.学科知识服务团队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0):84-86,100.
[27]王静,王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67-70.
[28]闫现洋,余小萍.基于DEA方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西南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2):88-92.
【关键词】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2.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1.1)
其中表示一阶差分,原假设为,即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备择假设为,即序列为平稳序列。如果接受原假设而拒绝备择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反之是平稳的。
2.2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
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有很多数学模型,例如多变量的Johansen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等,本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法,Johansen检验能够判定协整秩,即协整方程的个数。该检验的零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至多有p个协整关系,:有q个协整关系,检验统计量为,其中是所有特征值中大小排在第i位的特征值,T是观测的总期数。这个检验是针对p有不同取值。从检验零假设:即不存在任何协整关系开始,然后再检验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直到最多q-1个协整关系为止,总共进行m次检验,而备择假设不变。
2.3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虽然回归分析能够识别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但是却不能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就是识别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如下:如果X是Y变化的原因,则X应该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滞后变量的回归中,添加X的滞后变量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此时,称X为Y的格兰杰原因,否则称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检验的步骤如下:
首先,检验原假设“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无限制条件回归:
(1.2)
有条件限制回归:
(1.3)
用(1.2)式和(1.3)式的参差平方和计算F统计值,检验系数,,…,是否同时显著不为零。如果是,就拒绝原假设。然后交换X与Y进行同样的回归估计。
3.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支撑政府建立的投入、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整套工作中,评价指标的构建是一项核心内容,其对随后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起到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的作用。
3.1指标选取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反映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某一方面的主要信息,而不是次要信息。
(2)非重复性原则。所谓非重复性原则是指选择的指标之间所反映的信息内容应该彼此尽可能独立。不过,有些指标之间虽然反映的主要内容属于不同方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关联程度,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可以降低这些指标的权重,来避免这些指标间重复反映的内容。
(3)可得性原则。一个评价指标最终要应用到实际中,要求指标的数据是可以获得的,否则,无论评价指标多有意义,也是没有实践价值的。
(4)目的性原则。对于科技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指标全部采用。事实上,绩效评价的目标是总结过去工作和提高以后工作,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所以,反映目标达成效果的指标不应缺少,而与目标无关的指标也不应保留。
3.2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原则,并参考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构建评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基本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1)投入指标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指一地区一年财政直接拨款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以及其他部门事业费等。反映了一地区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投入程度。
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是指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和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职务)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指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GDP的比重。
(2)产出指标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科技论文数指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必须是首次发表的最原始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二,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应该能被同行重复验证,能在学术刊物上或其他文献上发表;其三,刊登在被选作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源的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术类和科技类期刊上的科技论文,以及《SCI》、《ISIP》和《EI》三个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
技术市场成交额:指在技术市场中,各地区合同成交的金额。
4.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得到一个普遍的共识: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科技投入的强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的科技投入中,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立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朱春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30-34.
[2]王海鹏,田澎,勒萍.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7).
[3]刑占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指标评价体系创新思考[J].太原科技,2009(10).
二、创编
三、表演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授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绩效评估的联系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绩效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职能管理方式,是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也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职能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因为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很难适应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是一种高速成长的企业,其绩效测评的重心在于未来成长趋势,而不在于现在的状态,更不在于过去的成效,而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财务指标为核心,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成效,因而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内在本质相抵触。
平衡计分卡既是一种战略规划工具,也是一种战略部署工具,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学习,持续改善企业内部运作过程,获得最大化的客户满意,才能获取持续的财务收益。平衡计分卡理论认为,企业的财务收益是和外部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三个方面高度地关联。企业的整体战略绩效相当于一棵大树,只有“根深”(学习创新能力强)、“枝壮”(高效的内部流程)、“叶茂”(客户满意度高),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财务绩效)。
因此,在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绩效评价管理中,平衡计分卡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财务是最终目标、顾客是关键、业务流程是基础、学习与成长是核心。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持续改善内部业务流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最终实现财务目标。所以,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层面,应力图维持这四个层面的均衡,保证与战略发展的一致性。
二、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分析,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将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运营绩效体系分为财务业绩、顾客需求、内部流程与持续发展四个要素。绩效要素主要测评企业现在的财务绩效,顾客要素主要测评企业的市场运营及发展状况,内部流程要素主要测评企业内部机制的有效性,而持续发展要素主要测评企业的持续性成长能力。其中,每个要素包含三个具体的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测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三、模型检验
本研究拟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测评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专门用来检验理论模型结构的合理性。一般而言,理论模型与现实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基于现实的数据进行实证性检验。
本研究基于国内某投资基金公司所属的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为样本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共选择100家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作为样本总体,数据收集方法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该基金公司所投资的对象主要为生物、医药、电子等行业,具有显著的高科技特征。样本数据均由投资基金公司提供,因而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在100份回收问卷中,本研究选择了高质量研究问卷60份,从而使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6: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的基本要求。
基于所获取的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如表2所示:
由因子负荷列表可知,指标X6、X9与X11的因子负荷缺乏显著性。同时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
由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可知,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最优值阀值的要求,因此,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四、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本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所设计的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合理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同时,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在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营销策略的实施过于保守,不能适应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第二、组织结构缺乏应用的灵活性,与高技术行业的特征不匹配;第三、后继性融资能力乏力,无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这三个问题是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需要引起风险投资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高度重视。
[1]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2]李迅、孔胜、张同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3]张同健、孔胜、李迅:《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型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