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筵席史上最著名、最具影响的筵席,莫过于清代中叶兴起的满汉全席。这是一道荟萃天下珍味、合璧满汉饮食精华的盛筵,初兴于江南一带的官宦人家,随着官员的频繁流动和大规模的移民,很快在各地流行开来。因其规模盛大,程序繁杂,品种繁多,豪华气派,也称为“满汉大席”“满汉燕翅烧烤席”。清嘉庆二年(1797年),江苏仪征人李艾塘所撰《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有当地满汉全席的席单,所列菜点共计130道,以江浙菜为主,满族烧烤为辅,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满汉全席席单。
经过不断发展,如今的“满汉全席”已号称有1000余种菜品
但是,满汉全席在流传过程中,并没有统一通行的席单,其肴馔构成,根据传入地饮食习俗、菜肴原料状况而不断进行着适应性调整,不断融合进一些当地的风味菜肴,从而形成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多种“满汉全席”。成都作为世界闻名的美食之都,满汉全席进了成都后,就变成了包宴席。
菜品精致考究的成都版满汉全席(图为红烧猪蹄、叉烧填鸭、冰糖银耳、鱼翅)
包席宴是流行于四川成都一带的宴席仪制,由满人关正兴于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创办,是将“满汉全席”带到成都进行改良精简而形成的宴席仪制。1911年,正兴园停业后,其首席厨师戚乐斋和徒弟蓝光鉴等人创办了“荣乐园”。继承和弘扬乐正兴园的经营特色包席宴。20世纪80年代初,由曾参与蓝光鉴“川版满汉全席”制作的一代宗师张松云和孔道生重新对这套席宴格调与标准作了修订,成为现代川菜席宴的标准规格,但90年代后就基本上弃而不用。2017年,由张元富创建了松云泽,恢复了这一传统川菜席宴的格调。
既传承也在创新,并融于地方特色的包席宴
宴席由春秋战国时期以前便以田席的形式开展。为庆祝丰收等,在室外地上铺上草席,每家带上自家的菜放于草席之上进行的聚餐活动。因燕子飞来啄食,故称为“燕席”。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就餐形式从室外逐步发展入室内,后称“宴席”。
清代时期,清宫廷举办“满汉全席”。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各地效仿,做出地方版的“满汉全席”。
咸丰十一年,成都名厨关正兴,将“满汉全席”带来成都改良精简,开设著名酒楼“正兴园包席馆”,正式创立包席宴。“正兴园包席馆”,以菜精器美著称,是清末官场宴客的常处。
关正兴塑像
清宣统元年(1909年),傅崇榘所编撰的《成都通览》亦记有:“席面之讲究者,只正兴园一处,因其主人素来收藏古器甚多,故官场上席均照顾之。其瓷盘、瓷碗,古色斑驳,菜亦讲究,汤味甚佳,所谓排场好而派头高也”。
正兴园于1912年初关门歇业。蓝光鉴三兄弟及师叔戚乐斋在成都湖广馆街(今东风路二段),办起了一家包席馆——荣乐园。荣乐园继承和发扬了正兴园的特色,又吸取了南北大菜的优点及成都诸家堂馆之所长,形成荣乐园正宗川菜的独特风格,推动了川菜烹调技艺和风味特色体系,以及川菜菜系之确立。
蓝光鉴认为满汉全席套路繁杂和奢侈,寻常百姓难以问津。于是改良“席宴台面”,席桌菜肴结构和桌面摆设装饰。以简单的4个碟子作为开席的点缀,随即就上头菜和八大主菜,最后上一道汤菜吃饭。这种台面简洁精致,既可以把燕窝席、鱼翅席、鲍鱼席、海参席等的精华菜目挑选一二加入席中,增添风味和档次,又减少了华而不实的摆排场,节约了顾客的开支,因此深受顾客赞赏。荣乐园成为川菜席宴之标配和规格而沿袭至今。
1980年代初,由曾参与蓝光鉴“川版满汉全席”制作的一代宗师张松云和孔道生重新对这套席宴格调与标准作了修订,成为现代川菜席宴的标准规格,但90年代后就基本上弃而不用了,取而代之的即是
“便宴”与“随配合菜”。直到2017年,由王开发、张元富师徒俩创建了松云泽,方才创造新地恢复了这一传统川菜席宴的格调。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说的是川菜格调及味型的多变。
四川是中国移民大省,经历7次大移民及2次巨大的移民,融合十多个省市,名师名菜荟萃一堂,广集南北大菜的烹饪技法之所长融合创新,一场包席宴,食材,味型,风味均不重复,色香味型俱全。
就餐顺序及形式
川菜包席的讲究多来自鲁菜为底的官府菜。东京四川饭店创始人陈建民(一九一九至一九九○)著有《中国料理宴席料理》一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川菜宴席。清廷虽无举办满汉全席的正史记载,但清末民初成都的达官贵人举办过数次全席,蓝光鉴曾随关正兴参与全席的制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蓝光鉴的指导下,成都饮食公司根据孔道生和张松云两位师傅的口述,记录出版了《满汉全席》菜谱,是珍贵的史料。
满汉全席菜品繁多,流程复杂。较满汉全席简略一等的有三叠水席,此席午间开始,深夜结束,分为午间的下酒菜,黄昏二三十道菜的正宴,以及深夜的夜宴三部分。
以上两种宴席仪制繁琐;旧时的一般宴席虽简化些,但亦较复杂。席面讲究各色立摆、干果、鲜果、看果,随后上迎客茶和各色茶点等。进入正餐后,冷菜排面多,热菜也颇为考究,宴席依头菜定名,后续菜品有大件、行件、烧烤、朝摆、甜品、点心、主食、饭后果子等,大小菜品道数可达数十。
而包席宴虽然进行了精简,却仍然保留了“满汉全席”的大部分形制,一般来说包席宴的就餐顺序及形式为:
四围碟:即由4X4碟干果、蜜饯、水果、糕点组合,作为茶点让客人在餐前闲吃交流,颐养轻松慢食氛围;
糖碗:即甜羹,餐前养心填胃,以免空腹饮酒引起不适;
四凉碟:由4X4,12-16凉菜,食材及色香味形各异的下酒菜,第一
巡酒开席,樽酒举杯,佐酒助兴;
头汤:调节冷酒凉菜,暖肠娱胃,汤品随季节而定,浓而不腻、鲜香醇厚;像鸡牛汤、龙凤汤;
四热碟:即四热菜,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蒸烧焖烩等,展现川菜烹调技法和家常经典,亦是酒饮二巡之佐酒佳肴;
头菜:为席宴大菜,绝迹食肆三十年以上的传统经典名菜,席宴档次决定头菜及其他主菜品位;
八热菜:含头菜,即传统支撑台面的四柱菜和四行菜,以头菜为首陆续上席,客人吃情高涨,酒到三巡,达到高潮;
二汤:改口调味,提升食情之羹汤,像翡翠豆花羹、蹄燕羹;中点:6-10款风味小吃,随主菜穿插而上,增添吃情食趣;尾汤:精致素汤,解酒除腻,爽口清心;
随饭菜:家常美味,主食伴侣,朵颐舒展,完美收官。
包席宴在满汉全席的其基础上改良,更注重用餐过程中的仪式感。力求美食美器的极致体验,从视觉嗅觉味觉全方位一展川菜。如今,百年前川菜最高级的用餐形式正在得以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