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剑桥学霸25年痴迷川菜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无论到全国哪个地方,川菜馆一定少不了,鲜香、麻辣,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么一口。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扶霞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这位来成都留学的英国人,专门拜师技校,成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洋徒弟。

从最初学成的16道川菜,到25年间陆续走遍香港,湖南、广州,桂林……

她出了6本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等书籍,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美食。

其中《鱼翅与花椒》翻译成中文后,大受好评,扭转了无数人对川菜只有麻和辣的印象。

作为最懂川菜的英国,她还常常反驳中餐不健康的偏见,“中国家常菜搭配的特别好,吃的很平衡、很健康”。

春节前夕,我跟扶霞聊了聊她的新作《川菜》。

这样一本砖头厚、足足拥有200道经典川菜菜式,完全由外国人视角撰写的菜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01

她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师傅,这是啥子海椒?有莫得勒个二荆条?”

在纪录片《风味人间》里,金发碧眼的扶霞,站在菜摊前张口就是地道的四川话,把老板都说的一愣。陈晓卿形容她:一个有四川灵魂的英国女人。

和我视频连线时,扶霞能说一口流利中文,连英国口音都多了几分椒盐味,有四川人天然的幽默感。

去年因为疫情,她被困在伦敦老家。翻开朋友圈里,日常晒得最多的就是川菜,从麻婆豆腐到自制郫县豆瓣酱,甚至亲手腌制了腊肉。

大年三十晚上,我又眼见着这个英国人热火朝天地过了中国年。先拜灶王爷,接着在红纸上写菜谱,最后像变戏法一样,po出了满满一桌年夜饭。

更有意思的是扶霞的厨房,有各地淘来的中国“土宝贝”,云南建水的整汽锅,成都买的竹编蒸笼,伦敦中超买的炒锅……

她用的最顺手还是在四川买的一把菜刀。为了防止生锈,这位英国淑女要时常拿去磨刀石上打磨。

在扶霞看来,高超的刀工能够把美食代入另一个维度,无论是切条切块切丝,味道都不同,既是孔子心中的“割不正不食”,也是庄子哲学里的“庖丁解牛”。

2001年英文版川菜食谱《TheFoodofSichuan》发行,之后她又重新调整,增加了70多道新菜,才有了《川菜》一书。

这些菜谱每一道她都在家里做过很多次,要说有什么特别?

那就是她把每一个四川人洒脱、含糊的“少许”和“适量”,变成具有科学精神的几勺或几克。

菜谱配上准确的用量,你不需要动什么脑筋,从大众熟知的鱼香肉丝、夫妻肺片,到特色菜自贡小煎鸡、活水豆花,照葫芦画瓢大概率能做出一道道美味川菜。

虽然是一位外国人写的《川菜》,但扶霞不认为这是自己创造的川菜,而是“转述”她在四川体验到的美食。

“每一道菜背后都有我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受到的影响。”她说道。

02

拜师技校

1992年,扶霞第一次来中国,并没有完全爱上中餐。相反,在中国香港餐馆吃到的开胃菜皮蛋让她印象极差。

她记录了当时对皮蛋的感受:像是某个可怕怪物的眼珠,裹着一层绿幽幽的霉灰色,感觉玷污了桌上的菜,出于礼貌尝了一块,恶臭的味道根本无法下咽。

直到第二次中国行,她在成都苍蝇馆子吃到家常川菜,才坦言完全被震撼到,“超过我在英国吃的所有的中餐”。

等到几个月后,扶霞申请奖学金去中国留学,填表格时,脑海中已经全是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

但光吃已经不过瘾了,趁着暑假,在她软磨硬泡下,终于报名了餐饮届的“蓝翔技校”——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成了为期三个月的洋学徒。

外国人想学川菜并不容易,老师傅们快速的四川话方言教学,每天各种专业词汇像炮轰一样炸进脑子。

那时她带进厨房的笔记本上尽是菜籽油、面糊糊。每一页杂乱的字迹中混杂着英文和中文,甚至草绘和图表,用来提醒新学到的饺子包法、一道菜怎么装饰摆盘、怎么切泡发的鱿鱼干……

学习到后来,扶霞光靠看操作就知道一道菜该放多少调料。什么一小勺、一饭碗、一把,不管中文英文,每天站在炒锅或者和面台旁边飞速地记录着。

再之后一周在烹饪学校上六天课,已经满足不了扶霞,空闲的时候她就到处跑去馆子和小吃店,钻到后厨偷师。

“成都乐山豆腐店,店主非让我露一手才肯放我进后厨,我立马做了道麻婆豆腐,老板觉得我做得可以,立刻答应我待厨房多久都可以。”说起这件趣事,扶霞颇有些洋洋得意。

20多年来,扶霞还跑去了湖南、上海…..到哪儿都要专门学习当地菜。

她曾坐大巴经历了8小时的漫长旅途,跑去偏远的汉源县,就为了找到全四川最好的花椒。

当地的干部、警察都不能理解,四川有很多驰名中外的景点:乐山大佛、峨眉云海、九寨沟的五彩海子,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四川穷乡僻壤?

扶霞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解释,自己真的是喜欢中国菜,如果说是“偷”,她倒想要“偷”些菜谱推广到全世界,让大家都知道川菜的美味。

03

“认为川菜只有麻和辣,是错误的”

在国际餐饮市场中,很多西方人抗拒的中餐原因是不健康,高盐、高糖、味精多。

扶霞则认为这种偏见完全没道理。

“中国人比任何人更了解食疗和健康之间的奥秘,他们讲究什么气候该吃什么,生病该吃什么,上火了就会改善食物,喝一些清凉的银耳羹等”。

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中餐,扶霞也渐渐发现外国人欣赏中餐最大的心理障碍——口感。

像是很多中国人喜欢的黏黏滑滑口感以及软骨的咬劲,如鹅肠、兔耳朵、黄喉、海参等食物都会让外国人恶心不已,英语里某些词汇:“gristly,slithery,slimy,squelchy,crunchy”……就是对特殊口感的天然排斥。

扶霞在INS晒出自己喜爱的鸡爪

在国外出书,上节目,专栏上写美食,扶霞一直努力推广中国饮食。好几次在国外演讲结束后,她直接拿出带来的鸭舌请在场观众尝试。

连线视频里,扶霞指着自己的舌头,连说带比划地跟我表示:“我希望他们能把之前的偏见都扔掉,用一个创新的态度来试试,把那个小东西放在嘴里,感觉它是怎样美妙的体验”。

扶霞不仅反驳外国人对中餐的偏见,甚至还不断给国人科普川菜知识,无数次公开表示过,“认为川菜只有麻和辣,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川菜有20多种复合味,是百菜百味,如果在成都吃饭,每一个菜都麻辣,那肯定没有搭配好,有麻辣的菜,就肯定还有一个青菜,川菜讲究平衡,很健康的。”

关于川菜的丰富程度,这位英国人说一天也说不完,《川菜》菜谱里大概就有200道菜,而在她眼里,都只是川菜里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04

“中国年轻人应该跟父母学做饭”

英文版《川菜》出版后,虽然得到很多厨师朋友的鼓励,但作为一本既不是四川人,也不是专业厨师,完全由英国人写的川菜谱,扶霞一开始表现得很忐忑。

直到最近10多年,她才惊喜地发现,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她的书做菜,一部分是ABC,从小在美国、英国长大的华人。

这些人对中国菜有天然的亲近,但是苦于不懂汉语,也不会看菜谱,始终跟中国文化有一定的隔阂、距离。

在国外签售会推广川菜书时,读者会告诉扶霞,他们不仅在学中国菜,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更了解了父母的生活背景。那是一切文化的根源。

让扶霞觉得可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成都年轻人已经不太会做饭。只有他们的父母长辈仍能做一手好菜,尤其是爷爷奶奶的手艺,还保留着传统的味道。

她希望中国年轻人可以跟他们的父母学习,少点外卖,将家里的菜谱继承下来,“因为这不单是一道菜,更是一种健康生活”。

回想90年代,川菜是吃货的天堂,在扶霞的记忆里,那时没有鸡精、没有青花椒,没有流行的小米辣,在成都基本上不用新鲜的花椒,江湖菜也没有现在这么受欢迎。

年轻时成都的生活,令扶霞无比的怀念:回归到烹饪的基本,没有捷径,无法偷懒。很多人家甚至都还在使用有几百年历史的方法来储存食物。

陈晓卿说过,食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里找到共同的认知,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增强交流、消弭误解最便捷的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开始认识中餐,像扶霞这样的中餐使者,我想不仅是让世界消除对中餐的偏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通过一位外国友人新奇、有趣的视角,也让我们重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以及提醒我们日常里那些最普通的一餐一饭。

那背后是关于亲人、家以及温情生活的永恒羁绊。

《川菜》正在外滩十六铺热卖中,点击小程度可购买

文、编辑/昌圈圈

资料来自:《鱼翅与花椒》、《川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这个剑桥学霸25年痴迷川菜,为找最好的花椒被当作间谍》

THE END
1.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想让更多人了解中餐扶霞·邓洛普是一位英国美食作家,曾成都的高级烹饪学院接受厨师培训。扶霞已经致力于传播中餐文化多年,先后撰写了《川菜食谱》、《中餐革命:湘菜食谱》、《鱼翅与花椒》、《家常菜谱》和《鱼米之乡:淮扬食谱》五本关于中餐的书籍,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烹饪写作大奖https://www.chinanews.com/hr/2019/11-22/9014877.shtml
2.扶霞·邓洛普:为西方人写中国菜谱扶霞的“菜谱”,不同于中国市面上常见的菜谱。以《川菜》为例,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川菜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大众熟悉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一应俱全。扶霞不仅介绍食材、配料、香料、料理窍门,还https://www.xdkb.net/p1/163190.html
3.ofRice扶霞邓洛普作家美食专家中国菜烹饪食谱菜谱素菜家常菜图书 > 进口原版 > Cooking, Food & Wine(烹调,食品与酒类) > 弘书阁 > 每一粒米 米饭 英文原版 Every Grain of Rice 扶霞邓洛普 作家美食专家 中国菜烹饪食谱菜谱 素菜家常菜 精装 搭川菜 鱼米之乡 每一粒米 弘书阁旗舰店 每一粒米 米饭 英文原版 Every Grain of Ri https://item.jd.com/10043955090277.html
4.川菜(扶霞新作)尝到了川菜,也就尝到了生活 作者[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何雨珈 类别出版 / 非虚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20-12 提供方中信出版社 字数约 255,000 字 ISBN9787521716900 暂无评价 7.91035 评价豆瓣读书 全本定价¥100.80 购买电子书 本书被选入 《川菜+鱼米之乡(套装共2册)》 套装 https://read.douban.com/ebook/327705515/
5.扶霞的川菜之旅:从成都到北京的美食探险四川人的悠闲和好客逐渐融化了扶霞的刻板印象。她卸下所有的责任与期待,彻底迷失在成都的美食之中。她将成都视为自己在中国的故乡,结识了很多当地的厨师朋友,经常被邀请到他们家里做客,并学到了许多独门秘籍的川菜食谱。 爱上川菜的扶霞后来甚至找了一家厨师学校学习厨艺。她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也设定为川菜及其文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5282738122104323484
6.今日分享三本外国人写的中国美食书《鱼翅与花椒》《川菜一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 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https://www.jianshu.com/p/4f3d2ad354cb
7.《川菜》《鱼米之乡》天翼云盘一《川菜》内容简介: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 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https://blog.fhmv.com/166987.html
8.这些“老外”,怎么比我还懂中国菜——摘自 [英] 扶霞·邓洛普《川菜》 有一大类独特的四川小吃和开胃菜,是用“炸收”这种方法做成的。做出来的肉和鱼有嚼劲,有光泽,散发着油和香料的香气。“炸收”顾名思义就是“油炸和吸收”,把肉或鱼码味之后,油炸到金黄酥脆,然后在加了调料的汤中慢炖。汤里的水逐渐蒸发,肉吸收了其中的风味。这样的佳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63495.html
9.一个英国作家的中国美食之旅南方plus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 英国美食作家。1990年代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至四川留学,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厨艺,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二十余年。已出版作品《川菜谱》《革命中餐食谱:湘菜》《粒粒皆辛苦》《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曾四获有“饮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图 / 本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11/01/c162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