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里的西红柿TheNamesofTomatoesinChineseDialects

TheNamesofTomatoesinChineseDialects

YingxueZhang1,MengbingXiang2

1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PekingUniversity,Beijing

2KeyLaboratoryofComputationalLinguistics,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enterforChineseLinguisticsPKU,PekingUniversity,Beijing

Received:Aug.5th,2016;accepted:Aug.27th,2016;published:Aug.30th,2016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

ABSTRACT

Keywords:Tomatoes,ChineseDialects,WordGeography

汉语方言里的西红柿

张迎雪1,项梦冰2

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2北京大学中文系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6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16年8月30日

摘要

西红柿大约于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两广地区,并向若干地区传播,不过种植并不普遍,或作观赏或作药用,叫名也比较统一(六月柿、番柿)。西红柿作为一种蔬菜在中国得到推广种植是很晚的事情,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现代汉语方言指称西红柿的优势词形为“番茄”、“西红柿”、“洋柿(子)”。“番茄”是随着五口通商(1842)而新生的叫法,属于学人的知识创造,主要通行于广大的南方地区。“西红柿”则是同时期产生于京畿地区的新词,湘赣闽地区晚近引种西红柿后也接受了这种说法。“洋柿(子)”是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从俄罗斯引种西红柿时兴起的叫法,在北方地区颇成势力,亦有种种变异。此外,闽台地区的“柑仔得”、“柑仔蜜”也颇值得注意,它们是菲律宾他加禄语kamatis的音译及流变。

关键词:西红柿,汉语方言,词汇地理学

1.引言

1.1.本文的宗旨

番茄(英文名tomato,拉丁名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er),为茄科番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体生粘质腺毛,有强烈气味,开黄花,结球形或扁圆形浆果,通常为红色或黄色的,但也有黑色的。番茄果实是一种常见蔬菜。

GB8854-88[1]所列标准名和地方名的对照为:番茄——西红柿、洋柿子、毛椒角、柿子。很显然地方名只是举例性的,其中“西红柿”不应仅仅作为地方名来看待,它也是共同语里的词汇。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番茄”、“西红柿”两个说法都收,并没有共同语和方言的不同。两者的差别其实是:“番茄”为中文学名(标准名称),“西红柿”是通称(俗称)。当然在广大的南方地区,“番茄”也是日常口语。

1.2.已有研究

研究番茄的论文和专著很多,这里仅提到与本文的研究关系比较密切的四种,其他有关的文献则随文注明。

2)张平真(2006)[4]对西红柿主要叫名的由来、构词手段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3)刘玉霞(2007)[5]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也常常涉及到叫名的问题。

1.3.本文的约定

引用的古籍都随文交代版本,不列入参考文献。对所引方言语料的标调都进行了统一。有些著述的词汇记音只标本调不标变调,本文悉遵原作。

2.西红柿的引种及传播

2.1.关于“西汉番茄”

闵宗殿1987年曾组织一个考察小组到成都,经观察实物和与发掘的当事人座谈,发现这一考古成果尚存四点疑问(闵宗殿1991)[8],因此尚待继续研究。

虽然是否存在本土的栽培番茄尚有待证实,不过中国存在野生番茄应无疑问,请参看李璠(1984)[9]、徐鹏章(1988)[7]。苏宝林、谢光辉、郭云钦(1995)[10]认为“我国是野生番茄原生地之一的可能性较大”。武崇光等(1997)[11]也指出:“武陵山区野生番茄应该是原产于我国而与国外引进的番茄无关。”但正如李璠(1984)[9]所指出的:“在我国的南方虽然也有野生番茄分布,却只限于有限地采集利用,以至直到如今仍保留在野生状态。”

2.2.六月柿、蕃柿和洋柿

作为一种栽培植物,西红柿是由外国传教士于明朝万历年间引进到中国的。先看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的8种有关文献:

1)明郭子章《黔草》。据民国37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三·方物·植物》“柿”条载:

六月柿:郭青螺《黔草》有《六月柿》诗。小序云:“黔中有六月柿,茎高四五尺,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不下二三十实,火伞頳卯,未足为喻,第条似蒿、叶似艾,未若慈恩柿叶,可堪郑广文书也。传种来自西番,故又名番柿。”诗云:“累累朱实蔓阶除,烧树然云六月初。况是茸茸青草叶,郑公堪画不堪书。汉将将兵度龙堆,葡萄苜蓿一齐来。太平天子戎亭撤,番柿缘何著处栽?”(“頳”字古同“赪”,“卯”字大概为“卵”字之误。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有:“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宋方夔《椑》诗有:“翠树骈頳卵,烧空炯夜光。”)

青螺为郭子章(1543~1618)的号。郭子章,江西泰和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曾任都御史、贵州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亦精医学,一生虽久在官场,但读书不辍,著述宏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诏起郭子章为贵州巡抚,次年郭入黔。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郭子章告病还乡。《黔草》(即《蠙衣生黔草》)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为郭氏巡抚贵州(1599~1607)时所作之文集,有万历刻本,今存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55~156册曾据以影印。不过笔者没有在《蠙衣生黔草》中查到《六月柿》诗及小序,不知是否有版本的问题,抑或《贵州通志》所说的《黔草》是郭子章巡抚贵州时系列著作的统称。《贵州通志》所引的资料当无问题,只是其原始出处尚待查明。

2)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刊刻的赵崡《植品》(今藏北京图书馆)对西红柿也有比较具体的记载(转引自梅泰理[著]、杨云峰[译]2010[12]):

又有西番柿亦万历间自西方来。蔓生高四五尺,结实宛如柿。然不堪食。其蔓与叶臭不可近。比之向日菊尤甚。今亦无种者矣。

赵崡(1569~1637)为明代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陕西盩厔(今周至县)人。

3)天启元年(1621年)初刻的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即《群芳谱》)亨部《果谱二·柿》附录中有如下记载: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4)天启二年(1622年)刊刻的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七《花》记载:

黔中绯桃花、夹竹桃花甚蕃。另有一种名日月桃,一枝分花,或红或白。又有六月柿,茎高四五尺,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不下二三十实,火伞火球,未足为喻。条似蒿,叶似艾,花似榴,种来自西蕃,故又名蕃柿。

朱国祯(1558~1632)为明末大臣、史学家,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5)天启五年(1625年)《滇志》卷之三地理志第一之三物产部分“永昌府”条有如下记载:

卉中山茶,与省会并驱,争先其品,三十有六……为红山药,近年兵备副使潮阳黄公文炳自粤传来,今所在有之;为海石榴、山桃兰;为玉米;为绿为金粟玉簪;为紫为秋海棠、地金莲、番葵、六月柿,金铃金盏、番锦十锦。

6)秦元方《熹庙拾遗杂咏》(旧钞本,据《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五十五册)有咏番兰诗:“异卉传来自粤中,内官宣索种离宫。春风香艳知多少,一树番兰分外红。”诗前有说明如下:

时都下多异种草花,相传从两广药材中来,内臣遍栽于圣驾常临幸处。有蛱蝶菊、红水红、番兰、番柿。番兰红花碧叶,上绝爱之,摘供案间。

《熹庙拾遗杂咏》序于崇祯癸未冬日,即1643年冬。

7)清汪灏等奉旨编《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由《群芳谱》修改、增扩充而成。“蕃柿”仍作为“柿”的附录,除增加“原蕃柿”三字外,完全照录《群芳谱》的描写(卷五十八果谱五,据四库全书荟要本)。

8)李百川《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钞本)第四十九回:

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整货。

李百川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约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约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籍贯或言江南人氏,或言山西人氏。《绿野仙踪》约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二十七年之间(1762年)间写成。

可见:a)“六月柿”也叫“番柿”或“西番柿(子)”,“番”也作“蕃”。其中六月柿的命名理据是六月结实、如柿,“番柿”、“西番柿(子)”的命名理据是结实如柿、“种来自西番”。b)六月柿为草本,茎高四五尺,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不下二三十实,茎似蒿、叶似艾,其蔓与叶臭不可近,其果色红,正所谓“累累朱实蔓阶除,烧树然云六月初”,“火伞頳卯(赪卵)/火伞火球,未足为喻”。c)六月柿“味涩”、“不堪食”,主要供药用和观赏,“缚作架最堪观”。d)这种植物在当时属于奇花异卉,“来自西番”或“自西方来”,秦元方更直指“相传从两广药材中来”,连京畿地区也曾流行一时;不过缺点明显,“其蔓与叶臭不可近”,“中看不中吃”,陕西盩厔的赵崡就曾感叹“今亦无种者矣”。

万历年间的记载并无“花似榴”之说,而《群芳谱》对于六月柿的描写显然源自《黔草》,《涌幢小品》则大概是综合《黔草》和《群芳谱》两份资料而成,把西红柿之花描写成“似榴”或许可以说明王象晋和朱国祯都没有见过开花的植株实物,所以才会有此“画蛇添足”之误。关于《广群芳谱》所记载的“蕃柿”,Stuart(1911)[14]已定性为西红柿:

LYCOPERSICUMESCULENTUM.—蕃柹(Fan-shih),六月柹(Liu-yüeh-shih),ThetomatoisnotindigenoustoChina;but,asthenameindicates,isofforeignorigin.Justwhenitwasintroducedisuncertain;but,asitismentionedintheKuang-chün-fang-pu,thisoccurredbeforethebeginningoftheXVIIIcentury.Itisnotyetmuchcultivated,astheChinesedonotseemtohavelearneditsvalueasavegetable.[LYCOPERSICUMESCULENTUM(西红柿的拉丁学名):蕃柿,六月柿。正如其名所示,它是外来植物,而非中国土产。西红柿何时引入中国尚不确定。不过既然《广群芳谱》已经记录了这种植物,因此它的引入必定早于18世纪初。西红柿在中国种得不多,因为中国人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食用价值。]

刘玉霞(2007)[5]根据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的《方志综合资料》、《方志物产资料》、《方志分类资料》讨论过西红柿的传播情况。下面转引其部分方志资料,说明“(西)番柿(子)”在全国的使用情况(本文已直接查找到原始文献的加直方括号):

山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编定的《保德州志》(王克昌修,殷梦高纂,据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1932年铅排本)卷之三《风土·土产·花属》列有“西番柿”,但没有具体性状描写。][雍正十三年《泽州府志》(1735年)卷十二《物产》:“西蕃柿,似柿而小,草本,蔓生,味涩。”]光绪七年(1881)《靖源乡志》:“花:西方柿”。(考虑到“番”、“方”音近,“西番”、“西方”义近,可以认为“西方柿”也是“西番柿”的一种变异。)

山东:康熙十二年(1673)《莱阳县志》和乾隆七年(1742)《海阳县续志》的花属有“西番柿”。

河北: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安县志》和乾隆十二年(1747)、同治八年(1869)《曲阳县志》在《物产·花属》出现“西番柿”。

陕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府谷县志》“果属:西梵柿”(此“梵”疑为“番”)。道光二十年(1840)《神木县志》花类有“西番柿”。

甘肃:道光十年(1830)《敦煌县志》花属有“番柿子”。

江苏:嘉庆二十三年(1818)《海曲拾遗》的柿篇:“柿:朱果小而圆者名树头红,长而圆者名牛奶柿……又草本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四五实,借高树作架,如垂火珠,可摘以充几玩,种自西蕃传也。”道光十年《崇川咫闻录》也有相同记载。同治九年(1870)《上海县志》:“柿:邑产最佳……一种草本实似柿,瓤子如茄,名蕃柿”。[光绪五年(1879)《川沙厅志》(据早稻田大学所藏光绪己卯本)卷四《物产·果之属》:“柿……一种草本,实似柿,瓤子如茄,名番柿。”]光绪七年(1881)《崇明县志》:“柿:……别有番柿,非柿也,实不可食,红艳可玩”。光绪九年(1883)《松江府续志》:“柿:……《上海志》……一种草本,实似柿,瓤子如茄,名蕃柿”。

叶静渊(1983)[15]曾指出《猗氏县志》的《物产·果类》中有“西蕃柿”的记载,其后也有不少学者提到《猗氏县志》记载了“西蕃柿”这件事,例如刘玉霞(2007)[5]、刘玉霞和王思明(2007)[16]、李景富等(2011,30)[17]、翊嫱(2014)[18]。这项资料如果属实,无疑非常重要,因为它比赵崡《植品》还早了4年(《猗氏县志》刻于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本文之所以没有列入,是因为还存有疑问。《猗氏县志》万历刻本今存北京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有胶卷。山西省农业厅农业志编写组辑录的万历《猗氏县志》物产部分(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扫描的pdf文件)并没有果类,也没有提到过“西番柿”,而“花类”提到的“西番莲菊(种甚多)”并非西红柿。潘钺、宋之树纂辑的《猗氏县志》(雍正七年[1729]刊刻)卷二《土产》中也没有提到“西番柿”。目前尚不清楚是今人辑录的万历《猗氏县志》物产部分漏列了果类,还是学者们张冠李戴,弄错了文献出处,只能等有机会看到万历《猗氏县志》原貌时再作取舍。

根据以上的介绍和讨论,西红柿大约于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两广地区(早于1599年),并向若干地区传播,不过种植并不普遍,或作观赏或作药用,叫名也比较统一,即“六月柿”或“番柿”,其中“番柿”在传播过程中已产生了“西番柿”、“番柿子”、“西番柿子”、“西方柿”、“西梵柿”等不同的变体。目前所知最早记录这一外来物种的是明郭子章万历年间巡抚贵州时所作的《六月柿》诗及小序。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中期,浙江出现了“洋柿”的叫法。道光二十八年(1848)《海宁州志》卷之二《物产·草花属》:“洋柿:实小面红。”(据刘玉霞2007[5])。又徐时栋(1814~1873)《烟屿楼笔记》(宁波钧和聚珍版印)卷六:

西夷既与中国通商,多以其土产来内地。一日在花园中买洋柿一本,其果大小似柑之小者。始结色白,渐绿而黄,而红,若红柿然。彼人食之,华人但以供玩好,不之食也。其种草本,叶略似菊而碎,小作小花,黄白色。其根遍生丛毛,如其人。

徐时栋对西红柿的形态描写已经相当准确:草本;叶略似菊而碎;小作小花,黄白色;其根遍生丛毛;其果大小似柑之小者;始结色白,渐绿而黄,而红,若红柿然。对于西红柿的用途,徐时栋也做了明确的记载:彼人食之,华人但以供玩好。即西人供食用,华人供观赏。

2.3.关于早期的“番茄”

“番茄”一词出现较早,但指的是茄子的一个品种,跟西红柿无关。元王祯《王祯农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九谷谱三“茄子”条:

又一种白花青色稍匾、一种白而匾者皆谓之番茄,甘脆不涩,生熟可食。

明王象晋《群芳谱》亨部《蔬谱二·茄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八《菜之三》“茄”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七《树艺》“茄”条、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六十二“茄”条等都做了详略不同的引述。清鄂尔泰《授时通考》(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卷六十一《农余》“茄子”条有更详细的说明:

又一种白花青色稍扁、一种白而扁谓之番茄。此物宜水勤浇,多粪则味鲜嫩,自小至大生熟皆可食。又可晒干冬月用。如地瘠少水者,生食之刺人喉。一种水茄形稍长,亦有紫、青、白三色,根细末大,甘而多津,可止渴。此种尤不可缺水与粪。此数种在在有之,味甘寒。

不少学者认为《王祯农书》所说的“番茄”就是西红柿,例如卫聚贤(1982)[19]、罗竹风(2001)[20]、王立男和赵鸿鹏(2005)[21]、李涌和李乔(2006)[22]。这种看法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青色稍扁”、“白而扁”、“甘脆不涩”并非西红柿的特点,如果参看《授时通考》,“番茄”非西红柿就更加显豁了。“自小至大生熟皆可食”、“又可晒干冬月用”,这些特点显然不是西红柿所具备的:食用未成熟的西红柿会导致中毒;许多地方有晒茄子干的习俗,但晒西红柿干作为冬日储菜的还没听说(现代果品加工工艺不算)。已经有学者指出《王祯农书》所说的“番茄”并非西红柿,例如朱伟(2005)[3]、张平真(2006)[4]、刘玉霞(2007)[5]。

地方志中出现的“番茄”是指一种茄子还是指西红柿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治十年(1871)《上海县志》卷八《物产》:

蔬之属茄子:一名落苏,有紫、白二种。二月生苗,歧干紫花,花蒂结实,夏间摘作蔬,或醃或酱俱佳。一种色白而小。又有如柿者,谓之番茄。

果之属柿:邑产最佳,形扁而大,皮薄瓤甜。有全无核者,云须三次接枝。其未接者名油柿,小而多核。一种草本,实似柿,瓤子如茄,名番柿。

上述蔬之属的番茄和果之属的番柿出现在同一部书里,前者显然是茄子的一种,后者才是今天的西红柿。把番柿归在柿下只是一种变通,所以民国七年(1918)《上海县续志》卷八《物产·果之属》将“番柿”独立为一条:“已见前志果之属柿注,但实非柿类,故另列之。”笔者查阅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61)[23]汇辑的上海10县20种志的物产资料,似乎在民国之前西红柿在上海地区尚未作为蔬菜进行种植(例如光绪七年(1881)《崇明县志》对“番柿”的描述是“非柿也,实不可食,红艳可玩”),因此同治《上海县志》归在蔬之属的番茄一定不是西红柿。

2.4.关于“小金瓜”和“喜报三元”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刊行)第二十一卷“小金瓜”条:

小金瓜,长沙圃中多植之。蔓生,叶似苦瓜而小,亦少花杈;秋结实如金瓜,累累成簇,如鸡心柿而更小,亦不正圆。《宁乡县志》作喜报三元,从俗也。或云番椒属,其青脆时以盐醋炒之可食。大抵以供几案,赏其红润,然不过三五日即腐。

番茄亦称西红柿,粤人有呼为金钱橘者,其栽培至近年始渐普遍。然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似已著录之,其第二十一卷“小金瓜”条下云……所称小金瓜,似即番茄,所摹图亦绝相类,与今之Angularfomafo殆无二。果尔,则百年前已有栽培之者矣。当时用途:据吴氏《图考》所述,则或供食用,或供观赏用。

关于小金瓜和喜报三元在地方志中的反映,根据刘玉霞(2007)[5],至少有如下资料:[乾隆十二年(1747)《长沙府志》卷之三十六《物产·瓜之属》最后一种为“小金瓜”,同属有“南瓜”、“金瓜”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湘潭县志》亦提到“小金瓜”,与“金瓜”、“南瓜”同属。嘉庆二十一年(1816)《宁乡县志》:“喜报三元:椒属,形如金瓜,红鲜圆润,累累可爱。”归在花属。同治六年《宁乡县志》(1867):“喜报三元:椒属,形如金瓜,红鲜圆润,累累可爱,一蒂三颗,故名。”仍归在花属。其中《宁乡县志》已经把喜报三元的命名理据说得很清楚,即“一蒂三颗”且“红鲜圆润”(象征吉祥)。

乾隆《长沙府志》和《湘潭县志》的小金瓜都没有性状描写,如果没有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的描写和配图,很难确定其所指。“长沙圃中多植之”绝非引种之初所能出现的景象,因此本文同意刘玉霞(2007)[5]的说法,即这种西红柿是乾隆年间传入湖南的,乾隆《长沙府志》和《湘潭县志》所说的小金瓜就是《植物名实图考》所说的小金瓜。可以设想:最早引进湖南的西红柿大概就是这种形状像南瓜的品种,所以才出现了新的命名行为。引种这种植物主要还是为了观赏,但当时的湖南人已初步认识到了西红柿的食用价值,不过其吃法难免会令今人大跌眼镜:“青脆时以盐醋炒之”。至于湖南的小金瓜是传自两广地区,还是直接传自海外,目前尚无法确定。

Figure1.Littlepumpkin,tomatoandpumpkin

2.5.台湾的“番柿”和“柑仔蜜”

先看5种地方志资料:

1)康熙二十四年(1685)《台湾府志》(据陈碧笙校注本,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卷之四《物产·果之属》:“柑仔密(形如柿,细如糖[橘],初生青,熟红,味浓,内多细子。亦不堪充果品,可和橘[糖]煮作茶品),番柿(形似柿,皮有毛,色略红,味酸涩,皆非佳品。俗呼毛柿)”[引按:“柑仔蜜”的描述中“橘”字和“糖”字排错了位置,系今人之误。]

2)康熙五十九年(1720)《台湾县志·舆地志一·土产》(据台湾银行1961年排印本,台湾历史文献丛刊第103种):“番柿:似柿而有毛,种自外国来,故名。俗呼为生毛柿。……柑仔蜜:形圆如弹。初生色绿,熟则红,蜜糖以充茶品。”

3)乾隆二年(1737)《福建通志》卷十一《物产·台湾府·果之属》:“柑仔蜜,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番柿,形似柿,皮有毛,俗呼为毛柿。西域种。”

4)同治十年(1871)《淡水厅志》(陈培桂纂,据台湾大通书局排印本,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72种)卷十二《考二·物产考》:“柑仔蜜(细如橘,和糖煮作品茶)”。[引按:“品茶”应为“茶品”。]

5)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通志·物产·草木类》(原未刊行,本文据台湾大通书局排印本上册84页,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10]):“柑子蜜(《淡水厅志》作柑仔蜜),台产,形如公孙橘;初生色绿,熟则红(《诸罗县志》)。细如橘,和糖煮作茶品(《台湾府志》)。形如弹子差大(《凤山县志》)。”

毛柿台湾本产,称为“番柿”应与引进种植的品种有关(即《福建通志》所谓的“西域种”)。既然“番柿”已用于指称柿子的一种,引进西红柿的时候自然就无法再称为“番柿”,结果是台湾把西红柿叫做“柑仔蜜”,其词源下文4.3.4再专门讨论。台湾的部分方言至今仍沿用这种说法,例如:

台南(闽南话):甘仔蜜(<)(据张振兴1983[26])。

内埔四县腔(客家话):柑仔蜜(据张屏生2007[27])。

其中台南属于音位标音,实际发音为(<),即//在鼻化元音前应读[]。“仔”是俗写,本字为“囝”,读的是弱化音。如果望文生义,似乎可以说“柑仔蜜”的命名理据是“细如橘”(闽南话称橘子为“柑子”)、“蜜糖以充茶品”。

台湾“柑仔蜜”的说法也传到了闽南部分地区。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果之属》:“甘子蜜,实如橘,味甘,干者合槟郎食之。”乾隆三十二年(1767)、嘉庆三年(1798)、民国十七年(1928)《同安县志》也记载了“甘子蜜”。以民国志卷十一《物产·果属》为例:“甘子蜜,实如橘,味甘,干者合槟郎食之,可治瘴气、口舌等疮。磨水擦甚效。”

“柑仔蜜”的说法首先产生于台湾应无疑问。康熙二十四年(1685)《台湾府志》为第一部台湾府志,主纂蒋毓英为汉军籍,官志作奉天锦州人,李光地谓“实浙东诸暨人”(《台湾郡侯蒋公去思碑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泉州知府移任首任台湾知府,适值清政府通令全国纂修地方志,遂与凤山知县杨芳声、诸罗知县季麒光合修《台湾府志》,完成初稿(参看《台湾府志校注》陈碧笙前言)。倘若当时泉州府已有“柑仔蜜”,则《台湾府志》的“柑仔蜜”必然会有所说明。事实上直到乾隆二年(1737)的《福建通志》,“柑仔蜜”仍归在台湾府之下。

2.6.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西红柿

晚清和民国时期,西红柿的食用价值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同时也出现了多方位、多波次的引种行为。特别是清末新政时期各省广设农事试验场,对番茄的引种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农业全书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1999)[28],黑龙江1896年在哈尔滨香坊农事试验场试种西红柿,作为一种水果、蔬菜兼用作物很快在全省各地推广。北京农事试验场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报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奏折中,也曾提到从俄罗斯引进“番茄”的情况,这是近代我国从官方渠道引入西红柿的正式记录(张平真2006[4])。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西红柿作为一种蔬菜在中国得到推广种植是很晚的事情,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而且各地的情况还参差很大(前文2.2所引Stuart1911[14]似可说明:直到20世纪初期,西红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仍未作为一种蔬菜得到广泛种植)。下面试以台湾省和福建省的情况来说明这一点。

1)台湾省。根据黄登忠等(1996)[29],台湾省是日殖时代才开始普遍种植西红柿的:

台湾栽培之品种,于民国前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五,日明治二十八年)由日本引进,民国前三年(西元一九〇九,日明治四十二年)起,各地试验场所开始试验及推广,民国七年(西元一九一八年,日大正七年),番茄加工事业兴起,民国九年(西元一九二〇年,日大正九年),台湾番茄成为主要输出蔬菜之一,后由于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而没落。光复后,番茄始渐恢复栽培,至民国五十五年并开始加工外销。番茄栽培品种变化甚大,旧有品种常被新品种所替代。

2)福建省。根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30],番茄在福建省的普遍种植比台湾还要晚(所说的“民国初年由海外传入”系指新一轮的引种):

民国初年由海外传入,早期均在农业院校场所栽培。30年代末40年代初,厦门、福州、漳州、泉州、长汀、永安、邵武等地均有少量栽培。新中国成立后,番茄需求量增加,栽培范围逐渐扩大。60年代初,漳州罐头厂在漳州郊区、云霄、漳浦、龙海、平和、长泰等地建立罐藏番茄基地生产番茄酱罐头出口。80年代后期,番茄栽培遍及全省,福州、厦门等地整年均有番茄上市。

从语言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方言通行最广的指称tomato的三大词形(番茄、西红柿、洋柿)就产生于晚清时期。下面分三小节讨论。

2.6.1.西红柿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首次明确用“西红柿”指tomato的是张德彝的《航海述奇》。该书“西红柿”一词总共出现了10例(《再述奇》1,《五述奇》1,《六述奇》2,《八述奇》6),兹引两例: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再述奇》卷二,稿本)

舍利酸汤煮以西红柿,味颇酸。(《八述奇》卷十六,稿本)

张德彝为满族,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一生八次出国,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依次辑成《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约二百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曾以《稿本航海述奇汇编》之名影印出版。本文根据“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再述奇》反映的是同治七年(1868)张德彝作为翻译随中国第一次派出的外交使团访问欧美时的见闻。

“西红柿”这一词形在地方志中的记录需要专门调查,本文只举一例。光绪十年(1884)《玉田县志》卷五《舆地志·市集物产附》本未列“西红柿”,但在《补订物产说》部分提到:

卉属芦、苇似宜合并,荻与芭蕉宜删,而增藤、蒲、葛、苔、蓼、莎、萍、荇、薜荔、茑萝、西红柿、癞葡萄、马兰、蝎草、落帚草。

其中西红柿指tomato大概没有问题。

“西红柿”应属共同语里的新说法,其造词理据为外国的红柿,跟“番柿”相比,核心语素并没有改变,只是将“番”换成“西”并增加一个表示颜色的语素。

2.6.2.番茄

清郭柏苍(1815~1890)《闽产录异》(光绪丙戌刊,1886)卷二《蔬属·颇棱》:

近有市番芥蓝者,其花如白鸡冠。今处处通商,如番苋、番茄、番抹丽之类,只得以“番”称之,不必究其的名也。惟形同而性或异,则不可不辨。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30]认为,《闽产录异》所提到的“番茄”即西红柿,而且是“首次提到西洋蔬菜香(番)芥蓝(花椰菜)、番茄”。其实《闽产录异》并非首次出现“番茄”的文献。例如(均引自黄河清2010[31]):

当时园中多种番茄,因太阳之热甚大,将番茄之叶挂于桃树之身与枝,令遮蔽而阻太阳之热,明日观树上之虫尽行走散,树仍能茂盛。(《格致汇编·格物杂说》,1876)

tomatoes,番茄。(邝其照《英语汇腋初集》第三章,1884)

根据《闽产录异》的说法,“番”类植物的出现是“处处通商”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导致的结果是1842年8月签订的《南京条约》,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可见,西红柿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再一次被引进到中国。这次引进没有沿用原先的“番柿”之名,而是重新创造了一个新词——番茄。

“番茄”的造词理据,从字面理解是外国的茄子。就中国人的一般认知,看见西红柿不是联想到柿子而是联想到茄子的,恐怕不多。朱伟(2005)[3]曾指出西红柿义的“番茄”是晚清植物学家在接触西学后,按分类将西红柿归为茄科的结果。本文大体接受这种看法,认为西红柿义的“番茄”跟“番柿”、“洋柿”一类的叫法性质不同,它并非民间的自然生发,而是学人的知识创造。《格致汇编》是英人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期刊。“番茄”即便不是《格致汇编》首次使用,但它在传播“番茄”这一说法上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原本一直使用“西红柿”说法的张德彝,后来也接受了“番茄”的说法:

西红柿或番茄二万五千斤。(《八述奇》卷二,稿本)

此处记的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十四日英国君主加冕之期依定例大宴贫民之事。文中“西红柿”和“番茄”同义并列,意思相当显豁。《航海述奇》一贯的用词是“西红柿”,此处兼用“番茄”,说明这一说法已经传到了京畿地区。

“番茄”这一词形在地方志中的记录需要专门调查,本文只举两例:

1)民国十年(1921)《宝山县续志》卷六《物产·瓜之属》:“番茄,色红,形圆而小,不能食。”

2)民国十九年(1930)《嘉定县续志》卷五《物产·蔬之属》:“番茄,一年生草本,茎高数尺,稍蔓延,叶为羽状复叶,深裂,茎叶密生黏毛,夏开花作淡黄色,实扁圆,而有浅纵沟,熟时为黄赤色。”

对比《宝山县续志》和《嘉定县续志》可知,上海地区食用西红柿是很晚的事情,到了1930年前后它才被归到蔬菜类里,而且品种也不再是“形圆而小”的那种,而是“实扁圆”、“有浅纵沟”,略似前文2.4讨论过的“小金瓜”。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嘉定县续志》对番茄的描述已经属于科学的范畴。

现在我们来回答朱伟(2005)[3]提出的问题:“西红柿”与“番茄”这两个名称谁先谁后?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西红柿”首次出现于张德彝的《航海述奇(再述奇)》(1868),而“番茄”则首次出现于《格致汇编》(1876),相距还不到10年,因此可以说它们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新词,只不过地域不同,一个在京畿地区,一个在上海地区。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番茄”一词产生于上海地区,但仍属共同语的范畴,而非方言词。

2.6.3.洋柿

前文2.2已提到,19世纪中期浙江即出现了“洋柿”的叫法,不过我们认为现代汉语方言里的“洋柿”并非19世纪中期浙江“洋柿”的扩散结果,而是源自清末北方从俄罗斯引种番茄时重新起的名,两者只是碰巧“撞车”了。根据LV022,今浙江省的84个方言点,说“番茄”的74个点,说“洋柿”的只有1个点(其他9个点:西红柿3、番茄~西红柿1、番薯茄1、洋辣椒2、番瓜2),即浙江省的优势词形为“番茄”,而唯一一个说“洋柿”的方言点(松阳)还在浙南,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洋柿”类说法当然不可能是源出于浙江。尽管目前我们还不清楚19世纪中期产生的“洋柿”是否曾经在浙江省内外有过明显的扩散,但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番茄”的说法大概很快就在浙江全省流行开来了。

前文已提到,哈尔滨香坊农事试验场1896年曾试种西红柿,并很快在省内推广。宣统二年(1910)《呼兰府志·物产略第十一》(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洋柿,草本,俄种也。实硕大,逾于晋产,枚重五六两,生青熟红,味微甜。”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黑龙江志稿》卷十四《物产志·植物(果属)》:“洋柿:俄罗斯种也。草本,实硕大,逾于晋产,枚重五六两,生青熟红,味微甜。《呼兰府志》”呼兰府即今哈尔滨市呼兰区。

清代华学澜的《辛丑日记》也提到了“洋柿”。《辛丑日记》(据商务印书馆本1936年排印本)七月二十三日:

行馆右偏有隙地,野草闲花丛生,杂莳有果,一种似金灯而色碧,遣人持问巡捕,据云名为“洋柿”,亦曰“洋茄”,熟时则红,可以入馔。

有关地区以及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无处不在,对各类物品如食品的叫法,有特色的如“西红柿”:黎、榕、从一带,一般以叫“海茄”为主,稍远的县如天柱话叫“酸海茄”,锦屏话又叫“洋辣子”等。以黔东南的中部为界,大概从雷山、台江、剑河一线开始,方言中“西红柿”的叫法开始发生变化,就在雷山、台江、剑河一线靠近南部的一些地区,方言中慢慢出现了“海茄果”等变化,而与以北地区多叫“毛辣果”形成明显对比。“海茄果”这类称谓明显是对南北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即对南部归入“茄”类和北部归入“果”类两种类型的综合,属于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出现的文化互补和嫁接。在黔东南以北的大片地区,除“毛辣果”的叫法比较多用外,各个地区又还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叫法,例如凯里等县又叫“麻辣果”、“毛辣茄”等;施秉方言又叫“金茄子”;镇远话又叫“米辣子”、“米辣果”等;岑巩方言又叫“酱辣子、“洋辣子”、“海茄子”等。(引按:据王贵生(2007)[32],黔东南还有说“毛辣角、麻辣茄”的。)

Figure3.ThenamesoftomatoesinGuizhouProvince

Figure4.TheschematicmapofQiandongnanMiaoandDongAutonomousPrefecture

3.现代汉语方言里的西红柿

3.1.LV022的词形

3.2.西红柿词形的重分类

Table1.Theclassificationoftomato’swordformsonMap022ofLACDvocabularyvolume

①借自英语tomato。

4.“西红柿”解释性地图及其初步分析

4.1.解释性地图

4.2.解释性地图的分析

4.2.1.A类词形

A1(“番柿”)只见于闽东部分地区,主要是福州、宁德二市;A2(“西番柿”)只见于晋北部分地区。前文2.2已指出,西红柿在传入中国之初,各地的称谓比较统一,即“六月柿”或“番柿”(“番”或作

Table2.Thereclassificationoftomato’swordforms

Figure5.Theinterpretivemapoftomato

“蕃”)。不过“番柿”在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若干变异,“西番柿”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新变体。A2大概就是“西番柿”叫法的残留,属于偏僻地区的一种存古效应。至于A1,恐怕未必是“番柿”叫法的残留,而很可能是福州、宁德方言的创新,只是碰巧跟历史上的叫法相同而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山西的历史文献中存在“西番柿”或“西蕃柿”一类的记载(参看前文2.2),而福建的历史文献中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有“番柿”一类的记载。还有,“番柿”这一叫法也跟五口通商后“番—”名称成批涌现的事实十分吻合(参看前文2.6.2)。这种取名的“撞车”现象前文2.6.3讨论“洋柿”已经提到过。

4.2.2.C类词形

“西红柿”(C1)首见于张德彝同治七年(1868)作为翻译随中国第一次派出的外交使团访问欧美时的日记(前文2.6.1),目前尚不清楚这是京城的新词还是张德彝的个人创造,不过它兴起于京畿地区是没有疑问的。北方C类词形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及毗邻的周边地区(即山西、河南、内蒙古、辽宁的部分地区),此外甘肃、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南方C类词形主要分布在湘、赣、闽三省及毗邻的周边地区(即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

C类包括“西红柿”、“西薐柿”、“山红柿”、“红柿—”、“火柿子”、“西红薯”、“臭柿/臭柿—”共7类词形。C2~C7方言点数都很少,而且都分布在C类词形分布区的外围。“山红柿”大概是将“西红柿”的外来标记替换成表示地点的修饰成分“山”得到的;“红柿—”脱落了外来标记,增加了词缀;“火柿子”脱落了外来标记,并将颜色语素“红”用“火”来替代,增加了词缀“子”;“臭柿/臭柿—”则是用表示气味的语素“臭”替换表示外来的“西”、表示颜色属性的“红”得到的(还可以增加词缀),其理据是“其蔓与叶臭不可近”。“臭柿/臭柿—”南北皆有分布(辽宁2个点,福建12个点,广东1个点),应为平行演变的结果,它们都处于C类词形分布区的外围。

“西红薯”仅见于岑溪市南渡镇六丰村一个点,既不在C类词形的分布范围里,也跟周边方言都说“番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2008年的方言调查实习报告,岑溪市大业镇“西红柿”仍叫“番茄”[],跟周边方言并无不同。因此“西红薯”的说法需要更细致的调查材料才能确定其性质。“西薐柿”的变异原因目前也不清楚,因为“薐”的意义不明朗。

4.2.3.D类词形

随着西红柿的广泛传种,“番茄”这一词形也在不断发生变异,与原始词形的偏差也越来越大。边缘地区,尤其是跟其他词形有接触的地区,词形的变异最为复杂。D类词形包括“番茄/番茄—”、“番鬼茄”、“番薯茄”、“斑茄”、“番瓜”、“海茄/海茄—”、“海茄瓜”、“天茄瓜”、“红茄”、“茄/茄子”、“柿饼茄”、“酸茄/酸茄—”、“酸茄果”、“番茄~西红柿”,计14类词形,除“番茄~西红柿”可以看作受共同语影响产生的词形兼用外,绝大部分都可以看作是“番茄”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变异形式。变异主要有增字、换字、脱落、叠用等不同方式,4.2.2讨论“西红柿”的变异大体都已碰到。增字,增加的既可以是修饰成分,也可以是词根,还可以是词缀。换字,既可以替换修饰成分,也可以替换中心成分。脱落,即脱落某一个字。这些方式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番茄”的变异情况如下。

1)番茄→番鬼茄/番薯茄(修饰成分增字)。

2)番茄→斑茄/红茄/柿饼茄(外来标记替换成其他修饰成分)。

3)番茄→番瓜(替换词根)。

4)番茄→海茄/海茄—(外来标记替换成另一个外来标记;增加词缀)→海茄瓜(词根增字,结构为([海茄]瓜])→天茄瓜(外来标记替换成其他修饰成分)[按:根据铃木史己(2012)[6],“海”是西南地区常用的外来标记。]

5)番茄→茄/茄子(脱落外来标记;增加词缀)。

6)番茄→酸茄/酸茄—(外来标记替换成表示味道的语素;增加词缀)→酸茄果(词根增字,结构为([酸茄]果])。

“斑茄”或许就是“番茄”,只是语音发生了变异。4)也可以分析为“番茄→海茄(—)/天茄→海茄瓜/天茄瓜”。不过,LV022没有出现“天茄”这一词形。

4.2.4.E类词形

“洋柿(子)”(E1)是清末东北地区从俄罗斯引种西红柿时出现的叫法(前文2.6.3),这种叫法也传播到了内蒙、山东、晋南、陕北、甘肃、宁夏、新疆,在北方地区颇成势力。

E类包括“洋柿子/样柿嘚/洋柿/洋柿柿”、“海柿/海柿子”、“棋盘柿子”、“柿子”、“柿哩”、“西洋柿”、“洋红柿”、“洋茄/洋茄—”、“洋落苏”、“洋海茄”,共9类词形。“洋柿子”是主要词形,“样柿嘚”属于方言“子”尾的发音不同,“嘚”的本字就是“子”。“洋柿”由“洋柿子”脱落词尾得到,“洋柿柿”则是脱落词尾并重复核心语素。其他几类词形的变异过程如下:

1)洋柿子→海柿/海柿子(外来标记替换成另一个外来标记;脱落词尾)。

2)洋柿子→棋盘柿子(外来标记替换成其他修饰成分)。

3)洋柿子→洋茄/洋茄—、洋落苏(替换词根;脱落词尾)。

4)洋柿子→洋红柿(增加表示颜色的修饰成分;脱落词尾)。

5)洋柿子→柿子、柿哩(脱落外来标记;替换词尾)。

6)洋柿子→西洋柿(增加外来标记;脱落词尾)。

7)洋柿子→洋海茄(把中心成分“柿子”替换为“海茄”)。

其中6)和7)都有外来标记“洋”,又有外来标记“西”或“海”。“洋海茄”当然也可以归为D类词形,看成是“海茄”增字而成(海茄→洋海茄)。

变异词形大多分布在E类词形分布区的外围,但E4(“柿子”等)在外围区和核心区都有分布。这种叫法主要通行于东北、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洋柿子”简称为“柿子”明显跟上述地区不产柿子有关。传统上东北地区一般只有在冬天能买到“冻柿子”,出自关内。近几十年随着物流的发达,也会有新鲜的“柿子”上市,“柿子”就变成多义词了。

4.2.5.F类词形

F类词形的方言点数(46)和分布范围都远不及C、D、E类,主要集中在湘西,云南、贵州、广西、浙江等省也有分布。

F类包括“洋辣子/洋辣崽”、“洋辣椒”、“洋辣姜~野辣姜”、“洋椒”、“洋梗椒”、“洋海椒”、“洋番椒”、“番椒”、“番姑辣椒”、“柿饼辣子”、“酱辣子”、“毛辣角”、“辣椒果”,计13类词形。方言点数最多的词形为“洋辣子/洋辣崽”(20),已近一半。F类词形实际上可以视为“洋柿子”的变异形式,有三个分支,即(不再说明变异方式):

[洋柿子→]洋辣子/洋辣崽→酱辣子

→柿饼辣子

[洋柿子→]洋辣椒→[辣椒]→辣椒果

→洋椒→洋海椒/洋梗椒

→番姑辣椒

→毛辣角

→洋辣姜→野辣姜

[洋柿子→]洋番椒→番椒

即把“洋柿子”的中心成分“柿子”替换为指辣椒的“辣子”(“辣崽”即“辣子”)、“辣椒”、“番椒”就得到了三个分支的初始词形。其中第一支(洋辣子/洋辣崽、酱辣子、柿饼辣子)集中分布在湘西,变异关系比较显豁;第二支、第三支都比较分散,不同词形之间的变异关系或许存在讨论的空间。

4.2.6.G类词形

G类实为杂类,不仅方言点数不多(49),分布的区域也不广,主要见于桂西、湘西北和台湾北部地区,云南、贵州、江西、海南等省也有零星分布。其中桂西北部为“毛秀才”类词形,桂西南部为“金桔”类词形,湘西北为“酱瓜”、“酱果”类词形,台湾北部地区为トマト类词形。为了加大解释性地图的概括性,也可以把G8(酱瓜、酱瓜儿)、G9(酱果)归为F类词形,把G10(酸汤果)、G12(海笋儿)归为D类词形,把G11(洋球儿)归为E类词形。即:

[洋柿子→]洋辣子/洋辣崽→酱辣子→酱瓜/酱瓜儿

→酱果

番茄→酸茄/酸茄—→酸茄果→酸汤果

→海茄→海笋儿

洋柿子→洋茄→洋球儿

4.3.闽台方言的互动

一般认为,台湾北部把西红柿叫做“臭柿”,南部叫做“柑仔蜜”,例如:

(番茄)土名臭柿(台湾北部)、柑仔蜜(台湾南部),属茄科植物。(黄登忠等1996[29])。

“番茄”在南部称为“kam1a2bit8柑仔蜜”,北部则以外语借词说成“tha1ma2toh4”或“thoo1ma2toh4”,但也有人说是“chau3khi7a2臭柿仔”,金门则说成“kam1a2tel柑仔得”。(卢广诚2003[36])。

(番茄)在我国台湾北部俗称“臭柿”,南部叫做“柑仔蜜”(台语)。(孙国宾2009[37])。

E5甘囝嘚等8

E6□□□[]等11

E5、E6两类词形都用了小“等”字,大概是指这两类词形在各方言点里的发音不完全相同。LV022对E6还有一个注释:“借自英语tomato”。其实台湾[]一类的说法不是借自英语,而是转借自日语的トマト(有的学者称为“转口音译词”[38]);日语的トマト才是英语借词。台湾把西红柿叫做トマト是日本殖民(1895—1945)的结果。按照LV022,台湾北部都说トマト,南部主要说“甘囝嘚等”,但也有说トマト的。可见LV022跟北部说“臭柿”、南部说“柑仔蜜”的描述也有差异。

张屏生(2007)[27]词汇第381条“番茄”记录了40个台湾汉语方言点的对照词汇,其中闽南话19个,闽东话1个,客家话19个,军话1个。从张屏生(2007)[27]的记录看,台湾本岛上的汉语方言,西红柿只说トマト、“臭柿仔”或“柑仔蜜”,没有说“柑仔得”的。可见LV022的“甘囝嘚等”其实是代表了“柑仔得”和“柑仔蜜”两种词形。“仔”的本字为“囝”,用的是弱读音,本文从俗仍作“仔”。

无论“柑仔得”还是“柑仔蜜”,其实都是外来语,借自他加禄语(Tagalog,即菲律宾语)的kamatis。“柑仔得”(例如泉州[][39]、晋江[][40])大体就是kamatis的音译,而“柑仔蜜”大概是译音词音变的结果,即[]因同化作用变为[](即[]受前一音节声母的影响变为[])。“柑仔”、“蜜”都是根据同音关系俗词源化的结果,所以前文2.5所引的地方志中有“细如橘”、“蜜糖以充茶品”之类的说法。

王建设、张甘荔(1994)[41]已指出泉州“柑子得”来自菲律宾他加禄语,沈文(1996)[42]所列菲律宾闽南话词汇中的部分外来词中,即有kamatis(番茄,西红柿)。作者指出这些外来词有他加禄词汇,英语词汇和西班牙语词汇,而他加禄语本身有许多词汇又是从英语和西班牙语借来的。陈晓锦(2014)[43]把马尼拉福建话和马尼拉广府话西红柿的说法都归源于他加禄语的kamatis。

根据PalomaAlbalá(2003)[44]的研究,kamatis属于菲律宾语中借自西班牙语(tomate)的美洲印第安语。PalomaAlbalá(2003)[44]罗列了菲律宾六种土著语言西红柿的说法:

Spanishtomate>BikolkamátisCebuanokamátis/tamátisIlokanokamatis

KapampangantamátisPangasinankamátisTagalogkamatis

其中,卡潘潘甘语(Kapampangan)用tamátis,宿雾语(Cebuano)kamátis和tamátis并用,其他四种语言用kamátis或kamatis。可以设想:西班牙语的tomate借入菲律宾语的最初形式可能是tamátis,而kamátis和kamatis则为其变异形式,变异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Figure6.TheinteractionbetweenFujiandialectsandTaiwandialects

日殖台湾前,“柑仔蜜”大概是全台湾指称西红柿的通用词形,这一词形也传播到大陆沿海的泉州、同安等部分闽南话地区(参看前文2.5)。日殖台湾后,台湾开始使用トマト的说法(具体发音视方言而定)。这是目前主要通行的词形,“柑仔蜜”的说法只保留在南部地区。“臭柿仔”大概是闽南地区晚近新出现的词形,台湾光复后由大陆带到了台湾,但只影响到彰化、南投、花莲以北的部分方言点,个别方言点甚至变异成了“青柿子”。

“臭柿”是厦漳一带闽南话的创新。目前已知最早记录这种说法的文献是《厦门方言词典增补》(Barclay1923[46])。作者Barclay是台南的一位牧师,大约在1913年前后受厦门牧师的邀请,进行增补Douglas(1873)[47]的工作。作者自己说:

IhopeIhavenotbymistakeinsertedanyexpressionsinotherthantheirAmoyform.[我希望自己没有误收进任何非厦门话的说法。]

即作者的工作目标是只记录厦门的说法,而不搞杂烩。这部词典所收录的西红柿及其制品的说法分别见于“茄”字头和“柿”字头(本文酌加汉字词形和目前的厦门话读音):

hoan-ka,thetomato.(番茄[])

chhàu-khī-á,thetomato.soan-khī-á,id.khī-chiùn,tomatosauce.(臭柿仔[]西红柿;山柿仔[]西红柿;柿酱[]番茄酱)

周长楫(1993)[48]只收“臭柿仔”和“柑仔得”(“柑仔得”说明是旧时的叫法),不收“番茄”和“山柿仔”。其实西红柿在厦门真正的旧说法应为“山柿(仔)”,而“柑子得”大概是后来受了金门、泉州等地的影响而产生的新说法,目前也已少用。Macgowan(1883)[49]所记的厦门话有(本文酌加现代厦门话的读音):

Tomato,山o柿soan-khī[]

致谢

本文成稿后,曾于2014年12月12日由张迎雪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方言学沙龙上报告过。2015年1月5号上午,蒙庄初升教授邀请,由项梦冰给中山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报告过。后又提交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8月5日至6日,兰州),由张迎雪参会宣读。每次报告都得到诸位师友同行的不少指正和建议,谨致谢忱。

基金项目

本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区域类型视角下的汉语方言计量性比较研究”的资助(项目批准号:2009JJD740002)。

THE END
1.#种植#番茄种植方法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个人喜好选择番茄品种。例如,有些品种适合早熟,有些则适合耐热或耐寒条件。 2. 育苗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和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预防病害。 播种:在育苗盘或苗床中播种,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通常在25℃左右。 苗期管理: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肥,并防止幼苗https://weibo.com/7848555595/P4nCMx4rD
2.一镜到底教你番茄种植和管理,来看看我这番茄懒人种法喜不喜人一镜到底教你番茄种植和管理,来看看我这番茄懒人种法喜不喜人乡村老王L 四川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不愧是周星驰,这段演的紧张又刺激一般人演不来 张磊说电影 1886跟贴 打开APP 没想到花钱也是一种烦恼 青烟剪影 1281跟贴 打开APP 封禁近三十年,港式描写变态电影的巅峰之作,无数人的童年阴影 续哥聊https://m.163.com/v/video/VMIBM6E17.html
3.白天在番茄种植园里库存图片.图片包括有农场,绿色,食物顶视图西红柿酱匙子用在厨房wh隔绝的蕃茄 番茄树果实成熟的桩 温室番茄植物的美丽内景. 大棚番茄苗栽培特点. 西红柿顶视图在花盆的 年轻绿色叶子增长 温室番茄植物的美丽内景. 在空白背景查出的蕃茄 束蕃茄,顶视图 在水多的红颜色的蕃茄分支 菜 在黑桌上可以欣赏到番茄沙拉和洋葱和奶酪的顶部景色 https://cn.dreamstime.com/%E7%99%BD%E5%A4%A9%E5%9C%A8%E7%95%AA%E8%8C%84%E7%A7%8D%E6%A4%8D%E5%9B%AD%E9%87%8C-%E7%99%BD%E5%A4%A9%E5%9C%A8%E8%A5%BF%E7%BA%A2%E6%9F%BF%E7%A7%8D%E6%A4%8D%E5%9B%AD%E7%9A%84%E6%99%AF%E8%89%B2-image217571361
4.查找光如西红柿栽培翻那个资料检索式最准确的为(西红柿or番茄)and 栽培 https://wen.baidu.com/question/881654141829557852.html
5.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100很多人喜欢生吃西红柿,这样并不利于番茄红素的吸收,因为他是一种脂溶性的维生素,经过加热和油脂烹调后D. toxicities and/or overdose of oral drugs may be overcomed with antidotes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https://www.shuashuati.com/ti/2676f4e2fae645cba1745649daa3a8cd.html?fm=bdbdse94eb655b127a73067e888dee9d7b395
6.2021年“万方杯”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试卷(一)11.查找“关于西红柿栽培方面”的资料,检索式最准确的为( )。 A、(西红柿 and 番茄)or 栽培B、(西红柿 and 番茄)and 栽培C、(西红柿or番茄)or 栽培D、(西红柿or番茄)and 栽培 12.董俊林于2019年8月5日在《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文职人员的文章,该文章的标题是( )。 https://www.wjx.cn/xz/133055426.aspx
7.大棚种植西红柿一亩地能挣多少?会东网般农田露天种植西红柿,亩产量为6000-10000斤,若是大棚种植西红柿,产量能达到10000-15000斤。 按照一斤1元计算,露天种植的收入为一亩地6000-10000元,大棚种植的收入为10000-15000元,除去成本,种植户的利润最低为3000元,最高能达到12000元,可见种植西红柿的效益还是可观的。 https://www.huidongwang.cn/35362.html
8.番茄粉,中文例句,英文例句COMPARE THE EXTRACTED EFFECT IN TOMATO PEEL, SEED AND PASTE 番茄各部位和番茄酱中番茄红素提取效果比较 13.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番茄(俗称:西红柿) 14. tomato juice, sauce, soup, ketchup 番茄汁、 沙司、 汤、 酱. 15. a fruit [tomato] grower 水果[番茄] 栽培者 16. gingery Chinhttp://www.dictall.com/st/0/24/249041CB9.htm
9.山东“传统农业+数字技术”碰撞新滋味实现西红柿口感“订制”在温室大棚内,工人们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装到运输车上。 孙婷婷 摄 付文琦透露,吊挂式栽培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环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已成为现代种植模式“通过对温光水气肥精准把控,我们让种植的番茄品质更加均匀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完)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3/02-09/9950477.shtml
10.Howtomakeeggswithtomatoes如何制作西红柿炒鸡蛋然后,锅里再加适量的油加温,放葱花蒜末爆香,切好的番茄入锅,翻炒一分钟 After that,add the scrambled eggs to the pan and stir for one or two minute. 在那之后,把炒好的鸡蛋加入锅里,翻炒1~2分钟 Finally,a delicious eggs with tomatoes out of the pot!How are you feeling? https://www.meipian.cn/z1siywb
11.西红柿(tomat的英文英语单词,用英语怎么说这些西红柿是在温室栽培的。 Toss the mixed vegetables and tomatoes with the dressing. Serve with the smoked kipper. 把酱汁与杂菜及车厘茄一同拌匀后,便可与烟鲱鱼一同享用。N-VAR. 番茄;西红柿. Tomatoes are small, soft, red fruit that you can eat raw in salads or cooked as a vegetable.郑重https://english.downyuan.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g7157
12.tomatoes是什么意思tomatoes怎么读tomatoes的反义词n. 番茄,西红柿( tomato的名词复数 ); 例句She likes fruit and tomatoes in particular. 她喜欢番茄;西红柿 Tomatoes are small, soft, red fruit that you can eat raw in salads or cooked ashttp://www.foxdict.cn/word/tomatoes/
13.每日热点1103《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prevention of dementia: an individual 多水平logistic回归显示,降压治疗对痴呆的影响未经调整的优势比(OR)为0.868(95%CI:0.756,0.996),支持2.西红柿:一定程度上可以抗衰老 西红柿富含的番茄红素,是一种植物化学物质。在皮肤方面,保护皮肤免受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0673
14.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4篇(全文)浅谈番茄育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14篇 关键词:番茄;育苗注意事项;种子播前处理;播种 中图分类号:S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31-1 0 前言 番茄别名西红柿,它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外观美丽、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可以凉拌、做水果生食、又可以炒菜做汤熟食,还可以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t11t29ft.html
15.命名为番茄枯萎病毒的新型植物病毒的制作方法在1996年报道了一种新的番茄病毒从1993年开始就已经感染了美国和意大利的番茄植物,这种病毒被命名为番茄褪绿传染性病毒(TICV;毛形病毒属(genusCrinivirus);Duffusetal.,1996)。1998年报道了另一种同属的新型西红柿病毒。这种病毒已经证明,自从1989年以来在美国就已经感染了番茄植物,并命名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https://www.xjishu.com/zhuanli/52/200880102131.html
16.RottenTomatoes:MoviesTVShowsMovieTrailersReviewsRotten Tomatoes, home of the Tomatometer, is the most trusted measurement of quality for Movies & TV. The definitive site for Reviews, Trailers, Showtimes, and Ticketshttps://rottentomato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