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就会有不少阿姨们戴着口罩拿着刀,来到城市的郊区。有人说遇到了这些人千万别害怕,他们可不是要干什么违法的事,只是为了挖野菜而已。
虽然是一个段子,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野菜的热爱。
眼下又到了吃野菜的春天,可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一条疯传的消息让人十分惊讶。
蕨菜竟然是二类致癌物?
不少人看到这条消息后,有些质疑真假性。但这条消息却是真的,连《新京报》等各大国家级官方媒体都报道了。
蕨菜竟然含有剧毒致癌物,可中国人已经吃了几千年,也没听说谁吃蕨菜得癌症死了,那蕨菜致癌的消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众多野菜当中,蕨菜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烹饪方法有很多。
蕨菜能够直接用来炒肉片或者炒鸡蛋,也可以在泡发后与五花肉一起煮熟。蕨菜的根部有很多淀粉,提取后可以做成蕨根粉,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凉菜。
在富裕的年代,蕨菜是餐桌上美味的野菜。在饥荒年代,蕨菜是老百姓的救命食物。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靠吃蕨菜充饥。《诗经》中记载:“涉彼南山,言采其蕨”,最早的就是古人在野外挖掘菜吃的故事。
蕨菜是一种多年生蕨类草本植物,尤其是嫩苔部分,更是山野菜当中的上好佳品。
然而这种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已经出现了1000多年的蔬菜,通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蕨菜中含有的原蕨苷物质,容易诱发癌症。
早在1983年的时候,就有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那些喜欢吃蕨菜的地区,人们患上胃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概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很多。
男性食道癌的发生率增加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
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这里的人也喜欢吃蕨菜,数据显示该地区胃癌的发病率一直都高。
因为这件事,现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蕨菜究竟和癌症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结果就发现了混合氨基酸发生反应,破坏DNA的正常遗传,导致正常细胞出现异化的原蕨苷。
2011年,原蕨苷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为二类致癌物。
蕨菜也成为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列为致癌物的蔬菜。
其实在我国的中医古籍当中,确实记载了一些蕨菜对身体不利的影响。
比如说在《本草纲目》当中,李时珍对蕨菜的评价是“久食,令人目暗、鼻塞、发落。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小儿食之,脚弱不能行。”
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就发现了,如果一次吃太多的蕨菜,对身体也会有坏处。尤其是小朋友,吃多了会影响身体的抵抗力。
不过这些问题和致癌相比,不过是鼻塞、腹胀、眼睛不舒服,问题并不大。
那蕨菜到底能不能吃呢?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科学家们把容易致癌的外部因素分成了4个等级。分别是一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2b类致癌物和三类致癌物。
一类致癌物对人体具有明显的致癌性,比如甲醛、苯、电离辐射、二手烟草烟雾、黄曲霉毒素等等。
2a类致癌物的致癌可能性会下降一些,理论上具有致癌性,但是缺乏具有足够实验性的人类致癌证据。
2b类致癌物的致癌风险会更低一些,在实验数据当中,确实存在理论上的致癌性,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分析当中,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蕨菜中含有的致癌物质原蕨苷,就属于2b类致癌物。
听起来还是很吓人,对不对?
其实这类致癌物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你吃的咸菜、咸鸭蛋、油条、臭豆腐,哪怕你不放油,直接放进空气炸锅当中的红薯和土豆条,也有2b类致癌物的产生。
含有2b类致癌物的食物,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没有听说过谁因为吃这些饭而得癌症死了。
就比如说烧烤,大家都知道含有致癌物,也没见谁因为这事儿不吃烧烤。
2b类致癌物只是在理论上存在致癌风险,想要对人体真正产生危害,前提是要吃很多。只要你不是一年四季天天吃,这些东西都不会对你的身体造成太大的威胁。
与其在2b类致癌物上纠结,不如直接远离二手烟和三手烟,毕竟烟草燃烧后产生的致癌物质,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一类致癌物。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吃蕨菜,但又担心这种蔬菜对健康造成影响,可以试一试这些办法。
第一,多用清水洗几次。
蕨菜当中的致癌物具有水溶性,所以你只要多洗上几次,就可以把大部分的致癌物给洗掉。
在对蕨菜进行致癌实验的时候,用的是蕨根磨碎沉淀的粗提物,几乎没有怎么洗。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肯定会把食物给清洗干净,尤其是用蕨菜根做粉条,制作过程中还会加入大量的水,这也能够洗去致癌物。
第二,一定要高温烹饪。
原蕨苷虽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但它在常温的情况下就能挥发。实验室在进行原蕨苷的致癌效应实验时,选择的是零下20℃环境下保存的,不然的话会影响实验的数据,因为原蕨苷在提纯后,如果放在室温条件下很快就能分解。
既然室温都能让原蕨苷挥发,我们再用沸水多煮几次,那原蕨苷的致癌效果会大大下降,这样就会安全很多。
参考资料:[1]新京报《蕨菜确含致癌物但偶吃无妨》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