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本市部分医院门诊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就诊高峰已经来临。对此专家提醒,小儿咳嗽种类繁多,在没弄清楚咳嗽原因之前,家长先别忙着给孩子服用止咳药,否则不仅不利于治疗,有时还适得其反。
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
据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周锦云介绍,支原体肺炎的致病菌为肺炎支原体,为非细胞内生长的最小微生物,含DNA和RNA,无细胞壁。流行周期为4-6年,常年皆可发生,主要经呼吸道传染。
周主任指出,支原体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激发变态反应的敏感性,增加哮喘气道的炎症反应,还可使哮喘恶化或使哮喘难以控制,可降低肺功能,尤其是合并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咳嗽症状酷似百日咳
查体肺部体征不明显,婴幼儿病情重,常出现喘憋和哮鸣音,可闻及湿罗音;肺外表现如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炎等症状。
周主任提醒家长,春季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付春季多发病的“上上策”。
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可引起流行,约占各种肺炎的10%,严重的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死亡。
主要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它通过接触感染,长在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体,所以很少发病。
抽检的每10瓶饮料就有1瓶不合格。昨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我省2014年下半年饮料省级抽检结果,共抽检全省657家次企业生产的碳酸饮料、果汁及蔬菜汁类、茶饮料、蛋白饮料、固体饮料、瓶(桶)装饮用水等产品768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77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10.0%。一些知名品牌上黑榜。
77批次不合格样品中,66批次微生物超标,其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未能持续保证生产必备条件、生产设备及环境达不到规定要求,或是瓶(盖)消毒不彻底及不密封造成二次污染;其余11批次品质指标不合格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对原料进货把关不严,生产加工未完全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其中福州小黑子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小黑子”牌桶装(18升/桶)纯净水(2014年11月26日生产)菌落总数超标、乐百氏(广东)桶装水发展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的“乐百氏”饮用纯净水(18.9升/桶,2014年11月26日生产)菌落总数超标。
针对抽检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当地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已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不合格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4月1日,记者从青岛市2015年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将建产品追溯平台,年底前婴幼儿乳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面达80%以上,大中型商场超市的地产农产品实现100%可追溯。
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管办公室副主任翟滨介绍说,与产品追溯平台相衔接的是在“三品一标”基地、市级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产地准出制度,与大宗食用农产品供给地签订食品安全协议,从源头上保证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而在药品安全方面,青岛市将在年底前完成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的入网工作,同时实现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全品种全程可追溯。
除产品追溯平台外,监管执法平台也将建设,将行政许可、网格化监管、行政处罚等信息逐步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网格化管理覆盖乡村和街道社区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