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从以下五个方面带您深入认识肺炎支原体感染。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首位致病菌。
MP呈全球性分布,每2-6年引起一次全球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MP肺炎以儿童和青壮年常见。MP易在人口密集或群居场所如学校、医院等易引起暴发流行。
MP仅寄生于人类,传染源是患者和携带者,借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潜伏期和治疗期均具有传染性,特别是病初4-6天传染性最强,所以家庭成员感染机会多。
感染后有什么样的临床症状?
MP感染除因MP黏附侵犯粘膜上皮细胞导致的局部损伤外,还可以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引起全身其它系统症状。
肺内表现:急性期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有咽痛、声嘶、发热、咳嗽(初期干咳,数天后可出现少到中等量痰,但一般无血痰,有时具有百日咳特点)、头痛、鼻部卡他等,严重病例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儿童病例有时可见颈部腺病、结膜炎和鼓膜炎。一般5岁以下儿童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肺炎不常见,5岁以上易发展为肺炎,成人大多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3%-10%发展成支气管肺炎,3%-4%的感染患者可危及生命。轻度MP感染引发的发热一般在一周以内,咳嗽症状可持续2周以上。慢性期可引起哮喘等表现。
如何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MP感染诊断主要有培养法、血清抗体法和分子生物学3种方法。
培养法因耗时长(2-4周)、需要特殊培养基,一般实验室不常规开展。
血清抗体法,一般采用双份血清学抗体升高4倍以上可诊断。血清学主要缺点在于需要双份血清学标本和抗体反应的延迟或缺失。抗体一般在发病一周后产生。
分子生物学法如实时定量PCR法因耗时短、灵敏度高,是目前实验室常采用的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怎么治疗?
MP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无效。目前治疗MP感染的主要有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三大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生素常选用的有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其中莫西沙星抗MP的MIC(最低抑菌浓度)低于左氧氟沙星。目前这一类抗生素对MP的耐药性已有报道。这一类抗生素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口服的米诺环素、静脉的奥马环素和替加环素等,都有较好的抗MP作用,目前尚无耐药报道,且耐大环内酯类MP使用四环素类可得到较好的感染控制。这一类抗生素适用于8岁以上人群。
重症MP感染在有效抗感染基础上,如病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考虑加用适量激素以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
感染肺炎支原体预后如何?
专家叮嘱,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如出现可疑症状,请及时就诊。
因战而生、为战先行
保障三军、服务人民
↓↓↓
原标题:《孩子咳嗽总不好?大人深夜总忍不住咳嗽?有可能是这种“微生物”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