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子宫颈癌”的简称,是指起源于宫颈的癌症。魏丽惠教授指出,在女性生殖道肿瘤中,宫颈癌的威胁最大,可谓“第一杀手”。在全球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第三大恶性肿瘤,还是15-44岁女性的第二大恶性肿瘤。据了解,2018年,有超过31万名女性死于宫颈癌。由于筛检和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85%以上的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那么,如何发现宫颈癌?它有哪些临床表现呢?魏丽惠教授表示,宫颈癌早期无症状,随后会有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晚期会出现腰痛、尿频、尿急、肛门垂胀、下肢水肿,后期会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和全身性各脏器衰竭。
魏丽惠教授表示,宫颈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宫颈癌如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预后比较好;但如果已发展成浸润癌,则病程进展很快,如果不经治疗,患者可在2-5年内死亡。晚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仅30%-50%。
提到宫颈癌的发病原因,魏丽惠教授指出,99.7%的宫颈癌都与生殖器官感染HPV有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HPV阴性者几乎不会发生宫颈癌。HPV是最常见的生殖道病毒性感染,人体感染后,可被免疫机制自行清除,所以多数HPV感染为一过性且无临床症状。但某些型别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病变最终进展为宫颈癌。目前发现的HPV有200多种型别,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高危型别HPV持续感染者多有HIV/性传播感染病史,早婚、早孕、多孕、多产,过早性生活、多性伴或性伴有多性伴,吸烟或吸毒、长期口服避孕药、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现象。一项基于美国人群的研究显示,性行为是HPV感染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HPV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不过不常见。
避孕套虽然可以减少HPV感染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阻断其传播。魏丽惠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女性HPV感染按年龄呈“双峰”分布,即“17-24岁”和“40-44岁”是我国女性HPV感染的两个高峰年龄。
三级预防助力消灭宫颈癌
“宫颈癌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癌症”,魏丽惠教授强调,早期宫颈癌如发现并经治疗,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但如果发展到晚期,这一数据仅为30%。因此,进行宫颈癌筛查,是最好、最及时的预防。
2018年5月,在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发出总动员令:全球消除宫颈癌危害。目前,国内外权威机构都推荐通过三级预防策略来有效防止宫颈癌。在我国,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发布的《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对三级预防进行详细说明。一级预防指减少HPV感染,主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二级预防指对癌前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三级预防指对宫颈癌进行治疗。
·一级预防预防HPV感染可以预防宫颈癌
·二级预防对癌前病变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
魏丽惠教授提醒:“一个女性一生查一次可以预防50%的宫颈癌,防癌意识很重要。”HPV感染引起宫颈癌细胞变化但尚未浸润到宫颈间质细胞的这段期间称为癌前病变,大多数女性在发展为癌症之前不会有任何症状。癌前病变的组织学诊断术语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CIN1、CIN2和CIN3,定期筛查是唯一能早期检出病变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有三种:一是细胞学筛查,即传统的巴氏涂片,在“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中使用的方法,但漏诊率比较高,一些发达地区的医院已采用薄层液肌细胞学检查(LBC或TCT)替代巴氏涂片,提高了准确率;二是HPV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但价格较高,经济条件允许的女性选择LBC+HPV检测是最佳筛查方案;三是肉眼筛查,不作为首选,主要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级预防对宫颈癌进行治疗
魏丽惠教授表示,CIN1是一个低度病变,不需要立刻干预,可以对患者进行随访或物理治疗,进行定期筛查,有生育需求的,可以生育。CIN2、CIN3属于高度病变,需进行干预,对于阴道镜检查充分者,可选择宫颈锥切术,或慎重选择宫颈消融性治疗;对于阴道镜检查不充分者,应选择宫颈锥切术。
一旦锥切术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原位腺癌(AIS),即确诊为宫颈癌,如无生育要求,建议全子宫切除;对于有保留生育要求者,可采取宫颈锥切保守性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法则。一般早期宫颈癌以手术为主,晚期患者活过5年的机会很小,只能采取化疗、放疗、姑息治疗等方法。
“不同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不同影响”,魏丽惠教授指出,宫颈癌手术切除范围大、损伤大,并发症多,是妇科大手术之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外阴和下肢水肿等并发症;放疗如同枪弹,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膀胱和肠道,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尿、血便、肠道溃疡、下肢浮肿等;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造血功能障碍、剧烈呕吐、口腔溃疡、脱发、肝功能受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