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实习生肖立群上海报道宫颈癌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在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我国宫颈癌2022年新发病例约15万,死亡人数约5.6万。相当于每4分钟有一名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每9分钟有一名女性因宫颈癌离世。给女性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提出在2030年实现“90-70-90”阶段性目标: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全程接种HPV疫苗;70%的女性在35和45岁之前分别接受一次高质量的宫颈癌筛查;90%的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确诊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和管理。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早发现早预防的癌症。宫颈癌的预防主要通过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完成,减少HPV高危亚型持续感染以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目前,我国HPV疫苗的接种与宫颈癌筛查现状仍不乐观,大众对于宫颈癌防治的意识和主动预防仍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公众对宫颈癌防治的科学认知,普及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必要性等知识。
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公众在接种HPV疫苗与做好宫颈癌筛查中还有哪些困惑?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作为经中央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岭南大医生”特别策划推出“综合施策科学防癌——21CC2024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直播”活动。在此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毕蕙教授,请她介绍宫颈癌规范化预防、诊治的正确方向。
宫颈癌防控认知仍需提升
《21世纪》: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宫颈癌的整体预防情况以及诊疗形势的现状?
毕蕙:根据202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宫颈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的第五位,第一位是甲状腺癌,其次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宫颈癌死亡率每年大致位于第六位,2022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5万,死亡人数约5.6万。
不过,宫颈癌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肿瘤,它有非常成熟的防控措施,也有望成为第一个通过三级防控消除的肿瘤。
有关宫颈癌的防控,我国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有关加速消除宫颈癌的计划。例如,2023年初,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文件明确提出2025、2030年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试点推广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服务,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持续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这个消除计划目的非常明确,而且也给了行动的计划。
《21世纪》:目前我国也在加强推动HPV疫苗接种工作,加强两癌筛查中的宫颈癌筛查,推动及时治疗、三级预防措施的防控目标。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在宫颈癌三级预防措施上的进展情况?还有哪些挑战和痛点需要进一步解决?
毕蕙:目前我国在宫颈癌三级预防措施上,距离WHO的要求相差还较远。
其次,尽管大众对于宫颈癌的防控意识这几年有在提高,但是仍然不足。例如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没有高危性行为,就不会患上宫颈癌,因此对于HPV疫苗的接种和宫颈癌的筛查,参与意愿和参与度都不高。当在宫颈癌筛查后发现异常了,也会有一部分人对于做阴道镜,要取活检,又会产生顾虑,不愿意做这些检查。以至于宫颈癌筛查并未真正达到检出癌前病变,提前进行干预和阻断的目的。
《21世纪》:针对公众对宫颈癌认识不足的问题,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或方向上进行推动,您能给予哪些建议?
毕蕙: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还未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范,HPV疫苗仍属于2类疫苗,是自费自愿的原则,因此在推广上还受到一定程度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另外,HPV疫苗的供应量还相对不足。现在更多愿意主动接种的,往往是有性行为的、年纪偏大的女性。而HPV疫苗最主要的目标人群是13-14岁的女孩,她们的接种率还不足。
如何做好宫颈癌科学预防?
《21世纪》:公众在选择HPV疫苗的时候有哪些标准?HPV疫苗的防癌效果是否也与其他因素有关?
毕蕙:HPV疫苗目前在中国有五种,三种2价,一种4价,一种9价。HPV疫苗能够上市,代表它经过了很好的临床验证,都是有效的。参考欧美地区的研究可见,预防宫颈癌的效果并不一定完全和价次有关。
另外,HPV疫苗的主要成分是抗原和佐剂,两者共同决定HPV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从而影响疫苗的整体防癌效果。应用创新佐剂系统的疫苗(如进口二价HPV疫苗)有助于激发机体产生更强更广泛的免疫应答,从而维持高而持久的抗体水平,具有良好的防癌效果。
在选择疫苗时,公众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疫苗可及性等综合判断和选择,尽早接种HPV疫苗。
《21世纪》:目前疫苗有出现一些剂次的变化,以前有些9价是三剂次,现在有些2价是两剂次。在选择不同的剂次时,对疫苗的效果是否有影响?
毕蕙:目前在说明书上的建议剂次都是三剂次。不管是2价、4价、9价,都是三剂次的接种。为什么会有两剂次?主要是通过对9-14岁的女孩的免疫原性研究发现,小年龄时接种会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与成年女性接种三剂次相同。因此,对9-14岁的女孩,建议可以两剂次接种,其他人目前还是建议三剂次。虽然现在在做的一些研究认为单剂次可能有效,但是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21世纪》:接种完HPV疫苗后,是否就不会患宫颈癌、也不用做任何筛查了?宫颈癌筛查在接种完疫苗后是否还会起到作用?
毕蕙:目前来说,国内已经上市的五款疫苗都不能完全覆盖到所有导致宫颈癌的亚型。
一方面来说,至少有12种以上的亚型会导致宫颈癌,目前最多只覆盖到7种亚型,所以不能完全预防。另一方面,在性生活前接种疫苗,防治效果最佳,但也不能获得100%的保护。如果患者已经感染了HPV,再接种疫苗对已感染的亚型没有治疗作用,疫苗是预防性的疫苗。
为了降低宫颈癌的患病概率,不仅需要HPV疫苗,还需要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通常,针对一般风险人群,25岁以上女性3-5年筛查一次;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以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可终止筛查。针对高风险人群,对于25岁以下存在多性伴史、过早性生活史、感染HIV等高危女性,推荐提前筛查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
“疫苗+筛查”需两手抓
《21世纪》:现在筛查手段有很多,临床应该如何针对筛查人群选择相应技术手段?
毕蕙:宫颈癌的筛查,目前成熟的方案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细胞学筛查,把宫颈的脱落细胞放在一个玻片上,给它染色来看有没有异常的细胞。第二种方法是HPV检测,这是比较新的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来发现有没有HPV高危亚型的感染。第三种方法是把这两种结合,细胞学筛查联合HPV筛查。
在人群的筛查中,大多数就是两种:一种是细胞学筛查,一种是HPV筛查。细胞学联合HPV筛查,绝大多数都用于医院人群,属于机会性的筛查。
《2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哪些迹象,可能是宫颈癌的预兆?
毕蕙:宫颈癌的防控不建议根据症状来判断,而是要经过定期的筛查来早期发现。一旦有了迹象,往往已经不是疾病的早期。建议适龄女性规律性地前往医院,有组织地去做筛查。
《21世纪》:在《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的目标下,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哪些急需推动的方面或者努力的方向?能否请您给予一些建议?
毕蕙:需要扩大疫苗的接种人群和扩大筛查的覆盖人群,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这两点做得还不够。对于筛查发现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去进行正规的检查,及时地发现是否癌前病变或者患癌。一旦发现了,要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以阻断疾病的进展。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就诊要去专业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就诊,否则可能会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