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汤、乌鸡汤、大骨汤、猪脚汤……中国人的餐桌上,往往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汤。
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是冬日里最惬意的事之一了。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
山东营养学会理事、济南大学营养学副教授綦翠华
高级烹饪技师胡德明
煲汤过程中,食材中有些营养物质会进入汤中,比如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部分蛋白质还会发生水解,释放氨基酸,与其本身的部分氨基酸一起进入汤中,从而产生鲜味。
畜禽类:1.5~2小时
畜禽类煲1.5~2小时就够了。喝汤同时吃些肉,营养摄入更全面。
菌藻类、根茎类:不超过40分钟
海带等菌藻类和莲藕等根茎类,一般会以辅料的形式出现,主料(肉类)煲至七八成熟再加入,用时不超过40分钟。
水产类、豆腐:10~30分钟
炖煮后大豆蛋白质的结构从密集变为疏松,更易被消化吸收;鱼类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肌肉纤维组织较软细,受热后收缩不易入味,小火慢炖能让鱼肉更鲜美。
干货类:和主料用时相同
黑豆、花生、红枣、莲子、山药、薏米、芡实等干货类食材也常常作为辅料用于煲汤。这类食材先浸泡2~6小时,再搭配主料一起炖煮,用时与主料相同。
绿叶菜:快出锅时放入
1、炊具选瓦罐
使用瓦罐熬制的汤色泽乳白,口感醇厚,肉质细腻,在色泽、滋味、香气、肉质四个方面均优于高压锅和电磁炉熬制的汤。
因为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能传递给里面的原料,从而使熬出的汤滋味更鲜醇,原料更酥烂。
2、冷水下料,小火慢炖
热水下料,蛋白质会迅速凝固,汤会失去鲜味;冷水下料,待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炖,能让营养物质慢慢析出,汤会更加鲜美和营养。
3、加水量要足够
一般情况下,煲汤时的加水量应至少为食材重量的3倍。如果中途确实需要加水,应以热水为好,不要加冷水,这样做对汤的风味影响最小。
4、盖上锅盖风味更佳
5、食材多样化更营养
煲汤时,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或从食疗的角度适量添加其他食材。适量的配料混合在一起,不仅能使风味叠加,营养也会更加全面和丰富。
但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配料,如百合偏凉性,胃寒的患者要少用,风寒咳嗽、虚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6、配料后加
7、最后再放盐
盐放太早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也会使汤色发暗,浓度不够。盐放得晚并不会影响汤的味道,反而还能使肉质保持鲜嫩。应该在快出锅时再加盐。
不少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营养都在汤里,平时只喝汤不吃肉。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汤汁内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矿物质和脂肪等营养元素,但最主要的营养成分仍存在于肉中。
喝汤时,我们也应适当食用富含肉质蛋白的动物性食材,或富含优质蛋白的豆类食品。
汤品虽美味,但不是适合每个人,尤其是以下几类人需要格外当心。
喝鱼汤和肉汤都需要注意少盐,高血压患者更适合的饮品是不加糖的蔬菜汁、绿茶、乌龙茶和椰子水。
痛风患者
不建议喝浓白汤、油腻的汤,鱼肉的清汤也别喝。即便是少油的清汤,其中也含有较多的嘌呤物质,嘌呤类物质易溶于水,去油并不能去掉它们。
推荐矿泉水、没有加糖的蔬菜汁、纯椰子水和淡茶水。
胃酸多的人
此类人群不适合大量喝鸡汤、肉汤,如果要喝汤,也要先吃蔬菜,少量喝,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胆结石、胆囊炎患者
想要喝汤的话,可以去掉鸡汤、肉汤中的脂肪,但不建议喝浓汤和油汤。
肥胖者
可在餐前20~30分钟喝易小碗清淡、少油的蔬菜汤,能增加饱腹感。
不少人希望通过喝汤进补,煲汤时会加入一些中药材。但不同的中药材特点各不相同,建议咨询医生后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