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一碗稀饭变得丰富的,不仅是它的种类,还有各式各样的配菜。你问100个四川人吃稀饭配啥子菜,大家关上门来,家家户户都在变着法地秘密制造世间绝无仅有、只有我家最好吃的隐市美味。如果不要那么多花样儿的稀饭,只要白稀饭,请大家开动“稀饭脑袋”回答一下——到底谁才是白稀饭的绝配?
成都人其实不太爱吃啥都不加的纯白稀饭。即便要吃,多数都是大病初愈的时候。
成都老饕@骁哥第一反应是:豆腐乳。而且要专门强调,是白豆腐乳。@JOCK附议:真正遇到热到没胃口的时候,配菜一定要简单,嘴里有个味道就行。
像我们从小到大,基本上就认到两个牌子买:桥牌,海会寺。四四方方的一小坨,一般一家人一顿,就从瓶瓶儿头捞这么一小坨。不能再多。
图-@昨夜雨疏风骤
都不消拿碗,直接把豆腐乳瓶盖翻过来,挑到上面。一筷子下去,最多夹一个尖尖。有时候手不稳夹多了,我妈就要说:咸哈!
有白必有红。@大毛说,最下白稀饭的,应该是红豆腐乳。没有白菜包,就是一坨坨的辣椒面裹起。
遇到感冒,就把白稀饭换成萝卜稀饭,下豆腐乳,发一身汗,好得快。
@小拐家最近买了霉豆腐,做的就是这种豆腐乳。但是真正要说最配白稀饭的,她觉得应该是1角钱一包的大头菜。
@小拐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特别爱吃这种老式大头菜,一小包一小包地,麻辣的,丝丝。夏天吃稀饭,爸爸看她喜欢吃,又跑去给她买了一大板,专门下稀饭,几哈就吃完了。
自贡人@帆姐也支持大头菜。
但她这儿的“大头菜”,最好是在宜宾当地菜市场买的,切成片片,或者手撕的那种。拿海椒面拌起,辣中带有几分甜。不要说下白稀饭了,下蛋炒饭都是一绝!
@彭主任也喜欢大头菜。
但是他独爱他妈妈用青海椒炒出来的大头菜颗颗,并且再三强调,大头菜颗颗要切得和米粒一样大,要“又香又脆,有咸还辣”。配上煮得开了花的稀饭,口感层次极其丰富。
@热心女士李市民说,她爸自己用油酥的花生米,是家中吃白稀饭必备。酥花生米要注意火候,一定要酥得脆蹦蹦的,然后裹上炒锅的盐和花椒粉。
我反复确认,真的不是下酒,是下稀饭吗?她说真的是拿来下稀饭。
这种油酥花生米,裹盐巴会裹不均匀,配稀饭吃就刚刚好,遇到有些小盐巴坨坨,权当为稀饭做配,就不会特别咸。
@吹风吃白稀饭喜欢配咸鸭蛋和皮蛋。
咸鸭蛋一定要连壳壳一起切两半,拿筷子一整半拗到稀饭里面去,还剩一些渣渣,就直接往嘴巴里面刨。
皮蛋也弄得粗放。屋头有条件烧椒的就加烧椒,难得淘神费力,就duo烂duo烂,淋点酱油和熟油海椒。
@土豆儿说家头不咋吃白稀饭,遇到生病了才会煮,要么就是小米粥。她说最下稀饭的是萝卜干,要“眉山那种,手作的,嘎嘣脆”。
眉山的何四萝卜干是@土豆儿的私藏,她一直认到买。即便是她人在成都,每次回眉山的时候,都要买几包带来放到冰箱头。
“它与其它萝卜干最大的不同就是脆度惊人。脱水的萝卜干用了红油浸泡,咬起来砰砰作响。”
@普卡也爱萝卜。在她心目中,好吃的泡萝卜要排在萝卜干之前。
“好吃”的定义,她举例口味鲜的泡萝卜。再一个,就是东东食堂的泡萝卜。
都属于天然去雕饰,寡是泡的,没炒也没拌。像东东食堂的泡萝卜,可以加熟油海椒。也好吃。
同样是泡菜,朋友@佳姐最喜欢拿来配白稀饭的,是:泡仔姜。
@佳姐说泡得好吃的泡菜,是不需要放熟油海椒的。她说的这种泡仔姜,不需要严格定义它“洗”不“洗澡”,就是正常的泡菜,一般泡两三天就可以吃。
咋吃喃?不消用刀儿切,直接上手撕。走泡菜坛坛儿头捞出来,撕成小块,巴适。
好久没吃稀饭的@小舒想起了糖蒜。
@小舒说他从小就不咋吃蒜,但记忆里依稀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奶奶煮了稀饭就会捞一小碗糖蒜出来配到一起吃。
奶奶泡糖蒜的秘方他记得溜熟:新鲜的蒜+红糖+白醋,至少泡个一晚上,第二天吃的时候就是嘎嘣脆。
好朋友@淑华提名万年吃不腻的:烂肉豇豆儿。
“只有它和到稀饭里面,入口丝滑,而且让你食欲大开。”@淑华说其他配菜都好说,但烂肉豇豆儿可以吃一辈子。
朋友@张老师喜欢用狗爪豆下白稀饭。要酸菜炒的。经过发酵,肉肉的狗爪豆有点点酸腐味,配上酸菜一起炒,和白稀饭简直是天作之合。
@帆帆也是成都本地人,他们家独创了一道:泡豇豆炒土豆丝。
这是他吃白稀饭的绝配,也是他们家的家传菜。最早是外婆弄,弄了又传给妈妈孟女士,到现在传到他手头,已经是第三代,而且还是单传。
“泡豇豆一定要泡了很久、泡得发酸的那种,土豆丝要切细一点。”根据这个要点,我自己复刻试了试。好吃。
得益于老坛泡豇豆的酸和咸,土豆丝几乎不用再调味。下锅翻两转断生就行了,吃起也是脆的。
但它又比单一常规的青椒土豆丝、藿香土豆丝多了一丝泡菜的复合风味,比泡椒土豆丝多了几分豇豆儿的嚼头。
@阿塔最喜欢吃加很多醋的虎皮尖椒下白稀饭。但坚决不能让稀饭沾到油和醋。
尖椒细长有辣味。在屋头吃的话,@阿塔会咬一口又放回盘子的边缘。“我喜欢白生生的稀饭,虽然最后在肚皮头都混在一起了。”
我吃虎皮尖椒也是,要么和@阿塔一样,咬一个尖尖又放回去浸泡油和醋,要么就用筷子划成小丝丝,一点点地就着白稀饭吃。每一口都吃得矜贵。
@彭主任吃大头菜颗颗也是,绝不混合。但@吹风不同意,他吃盐蛋皮蛋,都要一起拗到稀饭里头去和起,连汤带水地吃。
云南朋友@咖啡姐提了两个较为小众的搭配:油卤小米辣,折耳根舂花生。
但是要求很刁钻。油卤小米辣要用河口或者金平的小米辣,炒了之后,用草果、八角、大蒜、酱油来卤。味道很辣,下白稀饭绝了。
图-@咖啡姐
折耳根舂花生,就是用折耳根加上烘干的花生和糊辣椒一起舂。用它下白稀饭,是白稀饭此生修来的福。
湖北朋友@VANCY说是榨菜。
但必须是他们家自家炒出来的那种榨菜。“那种大坨坨榨菜,买回家洗干净,切成条条,用水淘,淘的不咸了,下锅炒,加蒜颗颗和海椒面”。
她强调,就算榨菜冷了也不需要复热,冷榨菜配冷稀饭也是一绝。
问了这么多,我来说一下我的答案。我觉得是青海椒煸苦瓜。
苦瓜最好选白苦瓜,绿苦瓜也要本地的。成都人的煸苦瓜,都是正儿八经要把苦瓜倒到锅儿头煸干水分后再伙到青海椒一起过油炒的。
青椒最好是用虎皮尖椒那种有点儿辣的二荆条,不经意间吃一个特别辣的,再多喝两口白稀饭。就是夏天独一味的辛辣爽感。
白稀饭的配菜,简单也不简单。有人一开冰箱,拿出那些腌泡制品,便是灵光一现;有人不安于基础搭味,愿意为它开锅起油,翻炒调味。
白稀饭是一切美味的底色——因为有了这温温吞吞、绵绒绒的一味,那些原本锋利凌冽的菜,甘愿丢盔解甲,变得温润可人。
稀饭是一切美味的借口和缘由——因为要把它的寡淡变得好吃,才有了以上这么多独家炮制的私房小菜。
图-@樱园
在你心中
谁才是白稀饭的绝配喃?
征稿启事
摆不完的龙门阵,说不尽的锦官城。成都,总有一个瞬间,带给你深刻真实的激动、治愈或鼓励;总有一个故事,蛰伏着对生活的领悟与共鸣;总有一个画面,流淌着生命的温柔和坚定。执笔记下,瞬间也便成了永恒。我们想看见,在你的第一人称视角里,对成都的所知所见所思。成都发布“龙门阵里摆成都”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和我们一起书写在成都的日子,用你的笔触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一经采用,稿酬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