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从西方传进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饮食文化,虽然使一些“趋新”人士对它“津津乐道”,但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冲击,只不过增添了一道“异味”罢了,很多人只是偶尔尝一尝,然后依然如故,吃他的家乡菜。
上海最古老的西餐厅德大西餐社1897年的老照片。
与西方的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最早接触西式饮食的中国人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大体上说,国人对西式饮食的印象有三:一是腥膻和生冷;二是使用刀叉给人以一种“野蛮杀伐”的印象;三是西方人对于吃过于随便,不够“文化”。
民国时期西式聚餐场面。
在近代国人的眼里,西方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不象中国人那样认真和讲究。对中西饮食都很熟悉的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对英式西餐作过如下的讽刺挖苦,很具代表性,可视作中国人对西方饮食评价的经典:
一霎西崽端上菜来,姚文通吃了,并不觉得奇怪,后来吃到一样拿刀子割开来红利利的,姚文通不认得,胡中立便告诉他说:“这是牛排,我们读书人吃了补心的。”姚文通道:“兄弟自高高祖一直传到如今,已经好几代不吃牛肉了,这个免了罢。”胡中立哈哈大笑道:“老同年!亏你是个讲新学的,连个牛肉都不吃,岂不惹维新朋友笑话你么”姚文通还是不肯吃。康伯图道:“上海的牛肉,不比内地,内地的牛,都是耕牛,为他替人出过力,再杀它吃它,自然有点不忍。至于上海外国人,专门把它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做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
虽然是小说,但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为我们提供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清晰场景。
女子入席,习以为常
排拒是近代国人对待西方饮食文化的主流,但在大城市的知识阶层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文明”和“科学”(“营养学”)成分,以提高国人的文明程度,强壮国人的体格。
西式饮食文化中的“文明”的饮食礼仪让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对此有详细的描绘:
“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者为最上,最近女主人左手者次之,最近男主人左手者又次之,其在两旁之中间者更次之……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相让而饮……食时,勿使餐具相触作响,勿咀嚼有声,勿剔牙。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我国普通西餐之宴会,女主人之入席者百不一觏)并取席上所设之巾,揩试手指、唇、面,向主人鞠躬致谢。”
这里至少蕴涵着两个与中国传统饮食礼俗不同的信息:一是在餐桌上男女平等乃至女子地位高于男子的特征;二是“执杯起立”、“先致颂词”、“相让而饮”、“勿咀嚼有声”、“鞠躬致谢”这样一系列优雅、文明、安静的举动与中餐“爱热闹”的饮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而且地位要比男子高,习以为常。而中国的传统宴席,一般情况下女人是没有资格入席的,而是另辟餐桌。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如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国外尚且如此,如果此事发生在国内,那就不问可知了。后来,随着风气的逐渐开放,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
民国时期哈尔滨松花江太阳岛上的“米尼阿久尔”咖啡西餐厅。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对前者既有吸收又有排拒:吸收的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科学”(“营养学”)、“文明”的成分;排拒的是它“野蛮”的成分、不合中国民俗的成分。从总体上看,近代从西方传进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饮食文化,虽然使一些“趋新”人士对它“津津乐道”,但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冲击,只不过增添了一道“异味”罢了,很多人只是偶尔尝一尝,然后依然如故,吃他的家乡菜。
参考资料:
西餐是哪朝被引进中国的
利顺德创始人是英国牧师殷森德,他在咸丰十一年
(1861)于天津租界紫竹林造了座具有印度风情的英式平房经营餐饮、
旅馆和货栈。如今天津利顺德保存的一套同治二年(1863)打制的金
银餐具,已成了西餐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明。
民国时期,西餐在沿海大城市广为流行,尤其到了本世纪3、40年
代,上海各式西菜馆多达数百家,广州的西餐店有三十余处,天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