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人纷纷中招,感染了新冠病毒,尤其是本身抵抗力低下的人。恰逢冬至到来,这是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转换的时刻,生命活动也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正是科学养生的绝佳时机,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提升免疫力的目的。
本期“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栏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邀请到重庆市中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主任中医师胡陵静聊聊如何在冬至时节养生,增强免疫力!
专家简介
胡陵静,重庆市中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重庆市第二届“优秀青年中医”,重庆市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表示一年进入最后的阶段,同时它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慢慢地回升。此时养生,应以养阳为要。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流动着温热的泉水。
一、起居养生
1.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以后,气温比较低,天气寒冷,尤其是夜晚多在0℃以下,因此白天要及时添加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夜晚要多盖棉被,不要开窗睡觉。尤其是老年人,体质普遍较差,自身活动能力及抗寒能力减弱。大多数老人自感冬季寒冷难耐,保暖成了头等大事,穿着稍薄,就易受凉感冒,从而继发他病。因此老人选择冬装,第一原则就是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2.冬季勤晒被褥
其次,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在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极易繁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
二、饮食养生
增加糖类和维生素的摄取
冬季适度增加全麦面包、稀粥、糕点、苏打饼干等糖类的摄入,既有助于御寒,又可以振奋情绪。专家建议把面食、点心类食物当做可以吃的抗抑郁剂,还可吃复合性的糖类营养品改善心情,效果虽然慢一点,但更合乎健康原则。
冬季缺少蔬菜,容易导致维生素的缺乏,因此饮食中应特别注意增加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白萝卜、胡萝卜、辣椒、土豆等蔬菜,柑橘、苹果等水果。还要增加动物肝、瘦肉、鲜鱼、蛋类、豆类等食物,以保证身体对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需求。
推荐食谱1:香肠炒木耳
材料:水发黑木耳26克,香肠片100克,植物油50克,姜末、葱花、精盐、酱油、味精适量。
做法:先把黑木耳用温水泡30分钟左右,清水洗净,放入碗内;取炒锅,倒油入锅,旺火烧热,下姜末、葱花爆香,下香肠炒3~6分钟,放少许清水,放人黑木耳,放入精盐、酱油烧熟,点入味精,装入盘中便可。
功效:滋阴润燥。适合于脏腑枯涩、皮肤干燥、大便不利、燥咳痰少等病症。
推荐食谱2:桂圆羊肉汤
材料:羊肉500克,桂圆肉15克,生姜20克,葱结、盐、味精、料酒各适量。
做法:将羊肉切成大块,放入锅中加水750毫升,大火煮沸后捞出洗净。取砂锅,放入羊肉块、桂圆肉、拍碎的生姜、葱结、料酒,水(以淹没羊肉为度),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炖2小时至酥烂,加入盐、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补虚,养心安神,适宜冬季食用。
三、情志养生
静神少虑,精神畅达乐观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平和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避免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
四、运动养生
冬季宜多室内锻炼
当室外大风降温、大雾、降雪不宜室外活动时,室内的适当活动也是冬季锻炼的好办法。在室内锻炼时,要选择向阳的房间,先将室内通风换气后,可以在室内做体操,活动腰腿,也可做气功锻炼,选用动静结合的功法为好。也可以自己编一套健身操,比如有颈椎病、腰腿痛、高血压等病的人,可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做四肢、腰腿活动,尤其在头部的搓、按、拇、梳等手法,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疾病预防
1.预防皮肤干燥
寒冷的冬季,机体为避免体温的散发,皮肤及皮下的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与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减少,加上气候干燥,寒气侵袭,使得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发痒。冬天若穿过紧的毛织品和尼龙之类的内衣,也会使皮肤有瘙痒感。
2.慎防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在这段时期需提高警惕,谨防病情发作。注意防寒保暖,包括头部保暖,但应注意衣裤、帽子等既要保暖性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适当休息,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特邀专家/胡陵静编辑/曹冬晴通讯员/项江韵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