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看到这样的描述:“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所谓“八百里加急”是指古代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驿站
在古代,信息的传递必须要靠人和马,所以会在各地要道建立许多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
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递铺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
日行千里
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八百里加急
唐朝官方规定普通驿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最快的则要求日驰600里。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天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500里。
按照当时的条件,能日驰600里就算是特快件了,因为人与马的体能是有一定极限,突破了会死人的。但是,如遇紧急情况,也会“八百里加急”。
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基本上是跑死马的结果,往往将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送信人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传说中,岳飞就是被赵构八百里加急的十二道金牌给召回的。“(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宋史·岳飞传》)结果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
因为有了驿站,皇家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他们往往会公器私用,让驿站给干私活。比如唐玄宗,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竟然运用驿丞给杨贵妃递荔枝,这让诗人杜牧嘲讽:“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驿卒
而驿卒作为最重要的实际邮递者,不论烈日,寒风,大雨,冰雪都身背公文袋,丝毫不逊色与今天的快递哥。
更可怕的是,如果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最重可处徒刑两年。若耽误是重要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如因文书耽误而产生兵败等严重后果的,判处绞刑。
看来每次送信都冒着生命危险,虽然速度远不如今日,但是就其严密的组织程度,交通覆盖的方式,并不亚于现代运输,甚至可以说,正是驿站奠定现代物流方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