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劫匪都不敢惹:八百里加急传递揭秘
文|木乔
编辑|木乔
在看古代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台词:“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为何连山大王都不敢抢呢?
顾名思义,“八百里加急”是指一天要走800里的路程,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400公里。
放在现代,汽车行驶400公里需要4-5个小时,飞机航行400公里需要1-2个小时。
由此可见,古代的“八百里加急”速度是多么的快。
所以我们在电视剧中,有时候会看到有人骑着马风尘仆仆,送到情报后筋疲力尽甚至从马背上直接摔到地上,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甚至现在的有些年轻人都会这样形容自己:在古代,我一定是个优秀的八百里加急选手,接到通知后从家里飞奔来上班。
八百里加急为什么这么快?为何连路上的山大王都不敢拦住呢?
当然,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是因为八百里加急是不计成本的。
如今我们有完善的快递系统,在古代也有属于古人的邮驿系统。
邮驿系统为朝廷传递文书,接待宾客,运输物资,一般不对民众开放,只为朝廷服务。
我们都听说过“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由此可见,西周的邮驿系统是烽火传讯。
西周时也有明确的点烽火制度:
白天举烟,晚上举火;500人以下,一道烽火;500人以上,两道烽火。
除此以外,西周还有传递消息的办法。
在西周路上的沿途还有饭店用来让士兵休息。其中“委”、“馆”、“市”几种休息站,还可淋浴和休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简牍”和“符节”,例如虎符就是用作军事用途。
到了秦朝,颁布了邮政法《行书律》把传递的文书分为两类:
急行文书,包含皇帝诏书,要求立即送达;普通文书,也要求当日事当日毕,不可拖延。
还将春秋战国的“驲”、“置”统称为“邮”,把传递方式改为固定路线的接力传递。
除此之外还规定固定路线,30里一传,10里一亭,亭中设住宿、马匹、口粮。
而魏晋创造出一种新的传递消息的办法:信幡。
反观东吴又创造出水驿,开辟了水上通邮的方式。
到了隋唐时期,驿站负责多个功能,其中有一项就是运输贡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长安的荔枝》这本书中,主人公李善德融合两条陆路,水路,陆路加水路四条路线,结合“分枝植翁之法”。
岭南距离长安有几千里,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在这其中驿站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中,一共有三个条件,人、财力、驿站,这三个缺一不可。
在安史之乱时,唐的军队想把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从范阳送到西安。这两地相距大概有三千里。
唐朝的传递人员只七天不到,就把消息送到了西安。
在这过程中,重要工具马必须一直要保持在最佳状态,这对驿员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但是马最为动物是会跑不动的,这时候驿站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没到一个驿站就换一次马,换一个驿员,来保证马一直是奔跑的状态。
对于选马也有很大的讲究,不能选名贵的冷血马,这样的马没有爆发力,要选择热血马,即便这种马不易控制,脾气暴躁,但只要加以驯服,无疑是八百里加急的最好选择。
“八百里加急”是我国最早时候最快的一种传递消息或者传递东西的办法,运送的东西一般都对国家非常重要,而且不会轻易启用,有可能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
可能有人会疑惑,只有一个人一匹马不会遭遇劫匪吗?比起金银财宝,重要的情报难道不更值钱吗?
也许强盗肆意掠夺毫无遮拦,但对于八百里加急的信使,强盗也会望而却步。
八百里加急的信使腰间都贵配带醒目的御令牌,重要文件还要佩戴特制腰旗。
这面旗帜上还有这样一行字:
八百里加急,于此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人看见以后都会主动让路,因为送情报的人有一项特殊的权利。可以斩杀任何阻碍情报送出的人。而且八百里加急的马不用给行人让路。
根据唐代的律法,阻拦或者盗取紧急文书者,罪加三等,还可能会连累家人,所以即使是强盗也不敢阻拦。
如果你好奇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有没有一次被人打劫过,答案是,没有。
不仅是强盗,老百姓也会全力配合八百里加急的信使,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对国家来说紧急重要的文件,也许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所以,八百里加急有强大的财力物力支持,有完善的驿站系统,有百姓的全力配合,有严格的律法惩罚制度,导致山贼也对此望而却步。
如今,互联网遍布世界各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加快了物流的传递运输。
但是古人发明邮驿制度的智慧也同样令人折服,“八百里加急”这样的方式也被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