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赏析八篇

早已超越单纯的美食或“吃货”,而成为一场文化的饕餮。

拥有数千年饮食文化,中国被誉为最会吃的国度,

但国人却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现实下败坏了胃口,

远离庙堂,对准民间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说自己跟总导演陈晓卿最大的不同就是:“陈晓卿是美食家,我绝对不是美食家。”

任长箴对于吃很不在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清心寡欲”,黄瓜如果能凉拌绝对不下锅炒。这也时常招致陈晓卿的嘲笑:一个做美食纪录片的执行总导演,竟然对食物毫无研究。开讨论会的时候陈晓卿提出节目里要做腌腊,而且得做广东的腌腊。任长箴问了:“你能先给我讲讲什么是腌腊吗?”

最早《舌尖上的中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任长箴发现如果以这七个字来进行分集的话,根本难以实现。他们花了两个月从这七个字里走出来,最终确定了以食物的整个加工流程来确定分集的顺序。

“我做第一个样片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看着呢,你每天跟人拍桌子,跟人提意见,人家会说你能做成什么样儿啊?”也许有点较劲的意思,任长箴在做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时投入全部精力,自认已经超水平发挥。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煲了一晚的酸萝卜老鸭汤让屋子里充满香气,柏邦妮已经准备好了这次私房菜的所有食材。在做饭之前,柏邦妮拍下黑板上的菜谱发到微博上:酸萝卜老鸭汤、辣炒蛤蜊、糖醋小排、鱼香茄子、清炒丝瓜都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家常菜。在黑板的一角,柏邦妮用粉红色的粉笔写上:为佟妍的开心私房菜。

这是柏邦妮为了好友佟妍筹钱所做的私房菜活动,民谣歌手佟妍在去年被查出罹患白血病。为了帮好友快速筹到医疗费,柏邦妮想到在淘宝上“出售”自己的厨艺,只要在周云蓬淘宝店内拍下标价200元的私房菜链接,留下联系方式,柏邦妮便会邀请对方来自己的家里吃一餐私房菜。新鲜的募捐形式加上柏邦妮作为作家与编剧的影响力,拍下私房菜的人数很快就达到了三百人,为佟妍筹集到数万元。

【摘要】本文是求学网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新闻传播论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发挥着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传播。

[关键词]国家认同;意识形态;电视纪录片;

在当下的中国,重视研究大众媒介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是“个体对于政治国家(state)或民族国家(nation)的归属认同意识以及与本族群人的共享情感”。国家认同在个人层面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国家历史、语言、伦理、习俗、文化、价值观等的认同。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个体自觉归属于国家的主体意识。英国学者沃克指出,所有社会都需要某种集体认同感和共识,缺少这种共识,就会很快分崩离析。[5](P58)

中国的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国家认同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历次春晚、大阅兵以及、、奥运开幕式、世博会开幕式等的大型直播活动都体现了主流媒介对于国家认同、社会凝聚的意识形态功能。2012年5月,一部美食题材的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6]在中央电视台悄然热播,吸引了无数观众深夜守候,更引得人们在情不自禁中潸然泪下。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它不是一部精致的烹饪教科书,没有梳理烹饪大师、美食名家、菜系流派、地域特色,也不旨在展现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烹饪过程。片子总导演陈晓卿说: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要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7]

事实上,《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国家认同的构建,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此片对于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是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四个维度的互动实现的。

一、民族性格认同

民族性格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体现于外在的活动、行为和态度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民族性格理解为民族行为模式。[8](P316-317)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国家认同密不可分。《舌尖上的中国》在七集篇幅中,通过故事性叙述和象征符号的使用,讲述不同人物获取、加工食材和食物的日常劳作故事,勾勒出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吃苦耐劳而又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

片子选择了数十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例如凌晨三点上山采拾松茸的卓玛母女;长年在淤泥中挖采莲藕的圣武、茂荣兄弟;在查干湖冰河里干了一辈子的鱼把头石宝柱;冰天雪地沿街叫卖黄馍馍的绥德汉子老黄;挑着扁担摆豆腐摊儿为生、渴望钓一次鱼的姚贵文;守着百年虾酱作坊自食其力的郭绍芬老人;童年便开始在自家餐馆帮工的澳门阿伦;祖祖辈辈种植高山糯稻的壮女潘银绍;深海潜水一天捕捞几千斤鲍鱼海珍的叔辉师徒等等。通过叙事讲述了平时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稻米等食材、食物加工背后劳动者的勤劳和艰辛。

节目使用了象征符号凸现民族性格。象征主义大师将象征符号作为维持一个社会的机制。象征符号的作用在于“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9](P48)节目中的人物生活在东南西北的城镇村落,他们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但是片子中反复出现的鲜活的象征符号:一双双制作美食粗糙的手,一个个操作食材熟练灵巧的手指,一张张满布皱纹黝黑的笑脸,是他们的共同群像,是中国普通劳动者的象征。在每个人物故事结尾时,片子使用了“收获”的象征,展现了或是因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或是因劳动获得的实物收获,表达出了对勤劳坚韧、吃苦耐劳民族性格的褒奖和强化。

片子中使用环境影像作为象征符号,如美丽如画的贵州梯田、一望无际的江汉藕田、挺拔青翠的竹林、碧波万顷的海洋……让故事更具有张力,使得个体故事具有了普遍性和历史感,具有了时空的延展性,让人感受到世世代代身处此环境之中的普通中国人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在每一集片子结尾部分都运用慢动作“笑脸”的象征符号,不管是挖藕兄弟满脸泥点子的憨厚,还是姚贵文夫妇的羞涩腼腆,一组组纯朴而又美好的笑脸,象征着一种收获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更是对中国人勤劳坚韧而又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的礼赞。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片子中个体人物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得到了观众强烈的共鸣。“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10]民族性格认同从一个层面支撑着国家认同的构建,奠定了构建国家认同的基石。

二、民族情感认同

民族情感是民族心理特征之一,是国家认同的明确指向。自发的民族情感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中,人们对某个民族的某些人、某种文化或某种带有民族色彩的活动的特殊情感。[11](P160)对乡土的情感和家庭的亲情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共同情感和心理特征。

美食节目《风味人间》于2018年10月28日21:15分于浙江卫视首播,每周日晚更新一期,另外在腾讯视频也会同步播放,网友们能够通过该节目游遍祖国的各大美食地点,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美食的特色。

《风味人间》也是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时隔四年再次播放的美食节目,导演是陈晓卿组合,不仅仅有《风味人间》,节目中还会播出一些清淡类的节目,解刨了美食的做法和细节,游遍大江南北,陈晓卿认为东西方的文化毕竟有差异,通过这个节目,能让外国人也能该受到中国美食的魅力,能引起美食界的共鸣。

“它让我吃出了中国的味道。”美国人埃里克陶醉了。在《舌尖上的中国2》搅动着吃货们味蕾的时候,在雷干鱼酱一亮相就立刻引爆网购热潮的时候,还有一个“女人”,自品牌问世以来,就让亿万中国人血脉喷张,并早已开始在全球奠定了坚实的江湖地位。它就是有着“国民女神”美誉的老干妈香辣酱。

如今,“国民女神”正在渐渐向“国际女神”迈进。2013年,老干妈全球销售额已经超过37亿元人民币。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市里,都能见到一个红色的玻璃瓶上椭圆型照片中那个身穿白围裙的老干妈。

“全球最顶级的辣酱”

在日本,虽然大多数人喜欢清淡偏甜的口味,但是老干妈依旧魅力难挡。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说,在日本受到绝对欢迎的要数“风味豆豉”口味。一名很喜欢吃老干妈的日本人告诉记者,老干妈里面的发酵大豆――豆豉与日本人喜欢的纳豆有些相似,而且豆豉稍微减轻了辣味,制作干拌担担面很方便。

亲民价格亮相海外华人超市

而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老干妈则是一个群体的舌尖记忆,哪怕身处异乡,对老干妈那“故乡的味道”也情有独钟。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十瓶老干妈。”

起初,刚刚踏出国门的学子都还大老远地背着老干妈远渡重洋。后来渐渐发现,只要能找到华人超市,就能找到心仪的老干妈。老干妈进军海外市场始于2001年。当年,老干妈首先获得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局(FDA)注册。其第一批出口产品登陆的是日本市场,并通过了日本厚生省的卫生检测。

近年来,老干妈对北美、英国、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成熟市场进行了深入挖潜,市场销售额稳步提高。此外,还开拓了乌克兰、泰国、西班牙、孟加拉国、巴拿马、比利时等新市场。

在美国各大华人超市中,货架上都少不了老干妈的几款经典辣酱,一瓶售价在3美元左右,合人民币约19元;在韩国的中国食品超市,老干妈的单价在5500韩元左右,合人民币约30元;在日本,老干妈的价格相对较为便宜,东京一家较大的华人超市“华侨服务社”中促销的老干妈两瓶410日元,约合12元人民币一瓶。虽然价格比国内的售价要贵上几元到十几元,但相比当地的食品物价水平来说,这样的价格已经相当亲民了。

悄然进入海外主流市场

一位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华人刘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居住的华人社区,对“老干妈”的需求量比较大,因为华人较多,但美国人买的很少。“老干妈的口味还不太符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豆瓣酱。这也许是老干妈还没有在美国真正风靡开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不光是老干妈,相较于中国制造的穿戴和生活用品的铺天盖地,中国制造的食品都鲜少出现在国外的主流超市。在美国主流洋超市里,世界各地的食物应有尽有,并不都是美国制造,甚至还有专门的亚洲食品专柜,售卖日本、韩国、泰国食品,但却几乎找不到中国进口的食品。究其原因,与各个国家对进口食品的严格要求以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无关系。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在2011年最新签署的《食品安全现代法案》,进口商将被要求提供担保给FDA,保证进口食品是符合美国有效安全标准和非假冒的要求。但对于频频被曝光存在安全问题的中国食品来说,即使像老干妈这样能够达标并成功出口到美国,主流超市也会望而却步。

不过近年来,老干妈也渐渐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主流超市及主流电商,如日本的堂吉诃德便利店、美国亚马逊全球网站等。在韩国的大型超市homeplus,老干妈也于今年初悄然上架,售价仅为3800韩元(约合21元人民币),比中国食品超市便宜不少。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父亲是一所高中的校长。高考时因成绩不错,他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后来,读完研究生的他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他在《地方台30分》栏目组工作两年后,才有机会摸到摄像机。一次,他把海南某个地区的十几个县拍了个遍,可拍出来的东西却让台里的剪辑弄得面目全非。从那时起,陈晓卿下决心自己做编导。

1991年南方发大水的时候,他拍的与洪水抗战的片子《孤岛纪事》,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于是他又开始策划一部反映保姆生活的片子——《远在北京的家》。

陈晓卿在学生时代就想过这个主题。有几次,他在回家的火车上碰到来北京做保姆的女孩,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就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想用摄像机把那种情形拍下来。看起来这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保姆们许多心理、生理甚至生活追求上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也可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

作品完成后,陈晓卿把粗编带给老师朱羽君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一开始就对编剧说:“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是怎么卖剧本的吗?要卖一个100分钟的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也这么要求你——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结果,每个编剧写的剧本被打回去四五次成了家常便饭。陈晓卿让编导们根据总剧本确定镜头脚本,也是严格得可怕。每一个分镜头都要定出每天的拍摄流程,如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巨细靡遗。

拍片前,他请了国外资深制作人、导演以及摄影师来给大家做培训,教他们如何与凶猛动物打交道。最后他们将拍摄到的非常珍贵的野生动物镜头,以60比1的比率收录在11集的纪录片中。片子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民间,赋予他寻觅的源源动力

陈晓卿的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陈晓卿说这完全是因为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甚至按图索骥,找到几处梁文中记述的小吃。那时陈晓卿经常去的有西单的庆丰、护国寺和隆福寺的小吃店,常吃灌肠、爆肚、炒肝、卤煮,这些平民美食的味道一家比一家出色。

陈晓卿不会在专栏里写价格昂贵的美食,哪怕是受人邀请去品尝,或是要好的朋友在那儿当厨师,他都不买账。不是怕别人觉得不公正,而是他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渐渐地,“老男人饭局”在京城媒体圈子里颇有名气,参与者大多是北京的媒体人,除了陈晓卿以外,还有《读库》主编张立宪、《三联生活周刊》的王小峰、作家兼出版人杨葵、网络红人王小山等等。大家闲时聚在一起,不聊工作,话题通常都是研究博大精深的华夏美食文化,从中获得乐趣。

舌尖,美食与感动激荡

陈晓卿品鉴各地美食的同时,琢磨着做一个比较大型的纪录片,从美食的角度,展现中国人生活当中的状态和智慧。恰好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亟需片源。除了反映历史、文化、自然、社会生活现实的,纪录片频道同时也有美食旅游类内容的需求,当时陈晓卿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结果很快就得到批准,要知道,过去很多选题都是领导派下来的。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才能品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说。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农妇一大早带着家人摘辣椒;渔民踩着高跷捕鱼;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看似普通的竹笋、莲藕、江鱼等食材,其获取却极为不易。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慈城,一对空巢老人最开心的时刻,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这种触动情感的内容,让不少海外游子看得热泪盈眶,拨动了他们那根叫“乡愁”的心弦,根植于童年的回忆赋予了美食更多的意味。

陈晓卿还说,这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纪录片。高清技术将制作过程的细节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出锅……厨房里司空见惯的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醉蟹、酱排骨、水煮鱼、兰州拉面、米皮螺蛳粉、卤汁肉夹馍……五花八门的美食,在高清镜头下异彩纷呈。唯美的画面,让人在垂涎三尺之余,顿生亲自下厨的冲动。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魅力纪录》栏目首播的前两部都是高价引进的“进口片”,而《舌尖上的中国》是第一部“国产片”。更让陈晓卿得意的是,该片还参展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特意点名观看,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令BBC震惊的是,他们拍的《美丽中国》共6集,每集52分钟,拍摄、制作历时5年,耗资500万英镑。《舌尖上的中国》投资是450万人民币,仅为BBC的十分之一,水准却相当地高,且充满创意。这部纪录片又仅播映权就卖到了3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甚至超过电视剧《宫》。

如今,这部7集美食纪录片在全球又刮起一股“中国美食旋风”,在纽约、渥太华、悉尼等地,中餐馆生意火爆异常。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很多人对学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时效性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性

每天全球新闻事件千千万万,到底哪些内容与地理学科有关?哪些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些内容学生能够自主准备?哪些材料学生又能够自我讲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合适的讨论话题。如在开学之初,学生往往对假期游历的景点记忆犹新,教师可以请学生从地理角度畅谈。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人生阅历,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些话题的选择则应注意男女生兴趣偏向。曾经有一周的全球热点是“印度的军事力量”。刚介绍印度时,女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印度女性的服饰妆容、印度电影、印度宗教等,但是真正切入主题,解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军事力量时,她们却陷入了沉寂。而此时男生因对军事普遍较感兴趣,变得滔滔不绝,甚至能够将印度、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地缘关系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因此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兼顾男女生的兴趣,还要考虑话题的深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

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走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环球地理》《探索发现》等都是较为理想的课堂资源。《走遍中国》以人文地理视角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解析当代中国的新变化。其特点是事件新、立意新,见解深、解读深,眼界广、思路广。《舌尖上的中国》从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将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得相得益彰,其中的食材和美食背后的故事都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环球地理》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透视全球瞩目盛事,记录着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探索发现》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

多样性的课堂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全面、科学地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看待某一地理事件。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整性

这份榜单勾起了网友们对这一年网络生涯的回忆,网友还补充了最近很火的“走你!”和一度被疯狂模仿的“舌尖上的××”、“哥只能帮你到这了”,等等。“2012年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还被翻译成标准的英文,发表在“中美新闻网”上,“丝”被译为“Diaos”。

2012

一、你幸福吗?

国庆节期间,因为央视的街边采访而迅速走红,千奇百怪的答案点亮了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其中最经典的回答是“我姓曾”。

二、屌丝

从年初开始,“屌丝”在李毅贴吧中得到“发扬光大”,逐渐成了众人皆知的“屌丝文化”,大批网友义无反顾地加入“屌丝”大军。

三、××Style

一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让“××style”成为网络上最常提起的话语之一,武汉style、理工科男style……style遍地开花。

四、我能说脏话吗?

这句话来自记者采访市民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时,一位市民的回答,当得到否定答案后,该市民回复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了。”

五、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六、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

一名13岁小孩子在豆瓣上发的帖子,文中的一段话“感觉不会再爱了”,成为了大哥哥大姐姐们集中吐槽的段落,并引起热议。

七、随时受不了

这句话来自微博,这些口头禅也成为了微博上常见的语言之一,并形成了一道微博语言生态里独特的风景。

八、正能量

九、中国好××

凡是很出色的事物或人物,都被大家冠以“中国好××”的头衔。比如“好男人”一词前面一定得加上“中国”二字才显得是真的好男人。

创新与突破

4.句式多元,语势强烈。“人民微评”多采用反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这三类语势较为强烈的句式,其中使用反问句的微博共36条占29.75%,祈使句50条占41.32%,感叹句58条占47.93%(同一条微博可使用多种句式)。

祈使句多用于命令、要求、建议或商量的具体语境。祈使句的使用占总体样本的41.32%,这些祈使句并非从官方立场发号施令,更多的是从民众立场对公权力进行监督、问责,或是就某一议题进行呼吁和倡导。如“人民微评”《平度何以平度?》中说:“公开、及时回应,准确、全面释疑,请用铁的事实说服质疑者,请用公正司法给公众一个交代。”祈使句的使用对于舆论具有正向引导的作用,特别是以民众口吻进行权力问责时,更具亲和力和舆论效力。

局限与困境

注释:

②【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THE END
1.舌尖上的中国:这道菜品,在这里是红白事都少不了它“博”出发展新天地 共绘幸福“同心圆” 陈永奇已任江西省委副书记 江西交警通报货车司机在服务区被罚 中国春节的N种打开方式 迈克尔·杰克逊女儿宣布订婚 泽连斯基将出席巴黎圣母院重开仪式 英国夫妇坚持纯素食饿死3岁儿子 混团世界杯12月8日赛程公布,国乒连战半决赛和决赛 俄土伊外长在多哈举行会谈 三方宣布支持叙https://m.163.com/v/video/VOHUEDJOL.html
2.《舌尖上的中国》之绍兴篇在热播的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也细数到绍兴的美食:绍兴黄酒、安昌酱料、腊肠、酱鸭、醉鸡。绍兴是酒乡,酒的滋味自然弥漫到美食之中,当地人家做菜,几乎所有荤菜都会放上黄酒。据说,放黄酒的好处在于提香,醇厚的酒香使菜肴锦上添花;松软,酒使荤菜质地变松易熟;去腥,特别是烹饪水产时,放上酒就可以祛除http://m.look.360.cn/transcoding?cota=1&sign=360_e39369d1&url=95b74b1a7a74668c2
3.舌尖上的语文课本,原来美食都藏在我们学过的课本里!其实舌尖上的中国 早就藏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了翻开那些熟悉的课文 简直就是美食启蒙读物啊 今天我们回忆一下 那些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美食吧! 1、《大森林的主人》里的烧松鸡 《大森林的主人》 作者: 俄罗斯.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在《大森林的主人》里,烤松鸡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https://www.meipian.cn/2b9krue4
4.渝味360碗之小吃篇①丨这几道好吃又果腹的九龙美味,春节来尝尝吧!●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Ⅱ”唯一介绍的重庆小面品牌,尤其是牛肉面被重点推荐 ● 重庆小面50强第一名 ● 重庆市级非遗 ● 重庆老字号 ● 中国小吃行业十大品牌 ● 入选CCTV中视购物 国货优品 ● 校企融合,共建“重庆非遗重庆小面产业学院” 推荐体验店:秦云老太婆摊摊面(全国总店)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966&newsId=5502098
5.《舌尖上的中国3》引网友群嘲,不如在这些小吃店花上十元吃遍摘要:这些上海小吃人均价格都在10元以下,快来聊聊你心中最爱的是哪一家。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3》一开播就引发争议,但是吃货的胃口还是被满屏的美食吊起。谁说魔都消费高,就算是在物价上涨的时代,10元也能吃遍上海美味小吃。以下小吃店都为网上人气店,事实上同样的美食在不同的店铺有不同的粉丝,比如遍布城中的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0698
6.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精选6篇)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麽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qvz04j0.html
7.舌尖上的中国青海美食篇旅游攻略游记舌尖上的中国---青海美食篇 青海,简称青,省会西宁,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青海美食大多https://m.tuniu.com/trips/31060359
8.舌尖上的中国重庆小面在哪一集出现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部难得的纪录片,说的是各地美食,其实表达的是那千万年的美食文化,这其中不但是食材的精心制作,同时也是智慧的传承,还是与山水之间的自然相处之道,其内容丰富,措词之清新,画面之精美,更是让许多人见证了中华美食的渊源。重庆小面也在其中,甚至不少网民朋友想知道,舌尖上的中国重庆小面在哪一集https://www.mala123.com/yiwen/189.html
9.《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的广东乡味中国人的爆炒技法能独步 世界也是因为中国人有这口锅! 第二集 小吃 这一集中一个画面 竟然把广东揭阳市惠来县的神泉港 写成了“汕头,神泉港” 乡妹看了后真是无语了, 舌尖三的槽点不要太多 居然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错归错,我们还是看看其中的美食。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2/28/c991182.html
10.舌尖上的中国(豆瓣)喜欢读"舌尖上的中国"的人也喜欢· ··· 清粥草头咂咂鱼7.5 台北小吃札记7.8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7.3 中国豆腐7.0 老饕续笔8.1 老爹妈思厨7.7 唐鲁孙谈吃8.4 随园食单8.6 窮中談吃7.9 梅酒香螺嘬嘬菜7.6 我要写书评 舌尖上的中国的书评 ···(全部 3 条) 热门最新好友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15308302
11.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作文一:《舌尖上的中国作文》500字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汗青,随着期间的提高,事物也随之提高,固然,也包罗我们的支持物粮食。上世纪,怎样得到一家老少的粮食是令人绞尽脑汁的,而当代社碰面临的大题目是剩饭剩菜该怎样处理,由于糜费到处可见。寒假时期,我爷爷生日,我们去了一家饭馆。上完菜后闻着菜香我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73829.html
12.《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作为一个吃货,还得偶尔跟国外友人分享中国美食文化的吃货,对美食类书籍的关注似乎是情有可原的,于是某天,在茶厅随手取下这本《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书中收集了数十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的谈吃散文,既有传统大菜,也有特色小吃,而且食物来源及场景叙述都很有画面感,令人恨不得想要去到你家巷尾的小店,https://www.jianshu.com/p/325afa2267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