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范文5篇

经过漫长的等待,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续集《舌尖上的中国2》也终于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

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

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没有哪一种美味,是可以简简单单地获得的。

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

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炒出香气扑鼻的菜,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

当我们闲来无事,泡一杯蜂蜜,独坐一隅,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去发觉,去寻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获得汇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浇灌。

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的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坚毅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所坚信的,一直在发扬的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2

然而随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诱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优秀纪录片。其实,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的成功,归结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喜爱:食物的滋味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风俗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也反映着人们的性情。人们之所以对饮食的话题乐此不疲,除了满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间百态,家常世情。

诚然,将饮食作为拍摄的视角,是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处。但是,没有摄制团队背后的付出,也很难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里,导演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深受欢迎的纪录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花絮,让我感触颇深。摄制组的一位导演曾说:“一切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这样的,拍好一个片子也是这样的。其实,在我看来,做好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不畏艰辛,反复尝试。

我们都知道煤炭行业目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下滑。面对这种严峻的行业形势,许多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对工作的动力,失去对企业的信心。越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越不能选择消极逃避。不论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员工,还是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摸索,精益求精,改进优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应对各种压力,这样我们才能在岗位上有所收获,帮助企业从细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迷的困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3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4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__、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明白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十分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THE END
1.舌尖上的中国:这道菜品,在这里是红白事都少不了它“博”出发展新天地 共绘幸福“同心圆” 陈永奇已任江西省委副书记 江西交警通报货车司机在服务区被罚 中国春节的N种打开方式 迈克尔·杰克逊女儿宣布订婚 泽连斯基将出席巴黎圣母院重开仪式 英国夫妇坚持纯素食饿死3岁儿子 混团世界杯12月8日赛程公布,国乒连战半决赛和决赛 俄土伊外长在多哈举行会谈 三方宣布支持叙https://m.163.com/v/video/VOHUEDJOL.html
2.《舌尖上的中国》之绍兴篇在热播的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也细数到绍兴的美食:绍兴黄酒、安昌酱料、腊肠、酱鸭、醉鸡。绍兴是酒乡,酒的滋味自然弥漫到美食之中,当地人家做菜,几乎所有荤菜都会放上黄酒。据说,放黄酒的好处在于提香,醇厚的酒香使菜肴锦上添花;松软,酒使荤菜质地变松易熟;去腥,特别是烹饪水产时,放上酒就可以祛除http://m.look.360.cn/transcoding?cota=1&sign=360_e39369d1&url=95b74b1a7a74668c2
3.舌尖上的语文课本,原来美食都藏在我们学过的课本里!其实舌尖上的中国 早就藏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了翻开那些熟悉的课文 简直就是美食启蒙读物啊 今天我们回忆一下 那些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美食吧! 1、《大森林的主人》里的烧松鸡 《大森林的主人》 作者: 俄罗斯.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在《大森林的主人》里,烤松鸡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https://www.meipian.cn/2b9krue4
4.渝味360碗之小吃篇①丨这几道好吃又果腹的九龙美味,春节来尝尝吧!●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Ⅱ”唯一介绍的重庆小面品牌,尤其是牛肉面被重点推荐 ● 重庆小面50强第一名 ● 重庆市级非遗 ● 重庆老字号 ● 中国小吃行业十大品牌 ● 入选CCTV中视购物 国货优品 ● 校企融合,共建“重庆非遗重庆小面产业学院” 推荐体验店:秦云老太婆摊摊面(全国总店)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966&newsId=5502098
5.《舌尖上的中国3》引网友群嘲,不如在这些小吃店花上十元吃遍摘要:这些上海小吃人均价格都在10元以下,快来聊聊你心中最爱的是哪一家。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3》一开播就引发争议,但是吃货的胃口还是被满屏的美食吊起。谁说魔都消费高,就算是在物价上涨的时代,10元也能吃遍上海美味小吃。以下小吃店都为网上人气店,事实上同样的美食在不同的店铺有不同的粉丝,比如遍布城中的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0698
6.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精选6篇)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麽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qvz04j0.html
7.舌尖上的中国青海美食篇旅游攻略游记舌尖上的中国---青海美食篇 青海,简称青,省会西宁,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青海美食大多https://m.tuniu.com/trips/31060359
8.舌尖上的中国重庆小面在哪一集出现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部难得的纪录片,说的是各地美食,其实表达的是那千万年的美食文化,这其中不但是食材的精心制作,同时也是智慧的传承,还是与山水之间的自然相处之道,其内容丰富,措词之清新,画面之精美,更是让许多人见证了中华美食的渊源。重庆小面也在其中,甚至不少网民朋友想知道,舌尖上的中国重庆小面在哪一集https://www.mala123.com/yiwen/189.html
9.《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的广东乡味中国人的爆炒技法能独步 世界也是因为中国人有这口锅! 第二集 小吃 这一集中一个画面 竟然把广东揭阳市惠来县的神泉港 写成了“汕头,神泉港” 乡妹看了后真是无语了, 舌尖三的槽点不要太多 居然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错归错,我们还是看看其中的美食。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2/28/c991182.html
10.舌尖上的中国(豆瓣)喜欢读"舌尖上的中国"的人也喜欢· ··· 清粥草头咂咂鱼7.5 台北小吃札记7.8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7.3 中国豆腐7.0 老饕续笔8.1 老爹妈思厨7.7 唐鲁孙谈吃8.4 随园食单8.6 窮中談吃7.9 梅酒香螺嘬嘬菜7.6 我要写书评 舌尖上的中国的书评 ···(全部 3 条) 热门最新好友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15308302
11.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作文一:《舌尖上的中国作文》500字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汗青,随着期间的提高,事物也随之提高,固然,也包罗我们的支持物粮食。上世纪,怎样得到一家老少的粮食是令人绞尽脑汁的,而当代社碰面临的大题目是剩饭剩菜该怎样处理,由于糜费到处可见。寒假时期,我爷爷生日,我们去了一家饭馆。上完菜后闻着菜香我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73829.html
12.《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作为一个吃货,还得偶尔跟国外友人分享中国美食文化的吃货,对美食类书籍的关注似乎是情有可原的,于是某天,在茶厅随手取下这本《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书中收集了数十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的谈吃散文,既有传统大菜,也有特色小吃,而且食物来源及场景叙述都很有画面感,令人恨不得想要去到你家巷尾的小店,https://www.jianshu.com/p/325afa2267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