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紫外线消毒器应实行科学管控,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紫外线消毒器的有效安全使用。
作者介绍
马金彤
公共卫生硕士
主治医师,从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引言
紫外线(Ultraviolet,UV)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为400nm~1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于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图源:百度百科
波长在200nm~280nm之间的紫外线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导致细胞不在分类繁殖,杀灭病原微生物[1],具有经济、实用、方便、简单易行等特点。在医院诊室、治疗室、处置室等,作为空气消毒仍广泛使用。有研究表明,在对患者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空气后,保证了空气的清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疗效[2-3]。
目前使用的紫外线消毒器主要是悬吊式紫外线杀菌灯、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和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紫外线
消毒器
(一)
安装使用要求
NO.1功率要求
NO.2强度要求
NO.3高度要求
采用室内悬挂照射法,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
NO.5工作条件
使用电源电压220V±22V,电源频率50Hz±1Hz;环境温度5℃~40℃;相对湿度≤80%[1]
(二)
安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NO.1工作条件影响
紫外线灯管保持清洁,《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要求紫外线消毒器在以下环境下正常工作:使用电源电压220V±22V,电源频率50Hz±1Hz;环境温度5℃~40℃;相对湿度≤80%。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紫外线直接照射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5]要求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环境温度20℃~40℃;相对湿度≤60%。其他规范未给与明确的说明。
以上三种明确的规范给予的工作条件不一致,主要是温湿度条件。
《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适用于以C波段紫外线(波长范围为200nm~280nm)为杀菌因子的紫外线消毒器的要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与《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对紫外线波长未做明确的说明。是否三者对紫外线波长要求不一致,导致工作条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
NO.3温湿度影响
当空气温度较高或较低时,都会影响灯管表面与空气的热交换,进而影响灯管内部的温度场,使辐射输出减小。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由于水分子能够吸收紫外线,空气湿度较大时会减弱紫外线的穿透力,降低紫外线的消毒效果。
NO.4功率要求
对于人机共存紫外线消毒器,空气流速增加会强化紫外灯的冷却效果,降低灯管内部温度,辐射输出减少。
NO.6照射距离影响
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用于物品表面消毒有效距离25~60cm[12]。
《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与《紫外线杀菌灯》要求遵循厂家说明书,经查询大部分对物表消毒要求1m内。
对于物表消毒有效距离,如何遵循?由于紫外线灯辐射强度满足叠加原理,因此空间内某点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与其到紫外灯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紫外灯的消毒作用主要集中在1.0m范围内。
NO.7有效寿命的影响
《紫外线杀菌灯》规定紫外线灯平均寿命应不低于5000h,2000h紫外线辐射通量不低于85%,寿终时紫外线辐射通量党的维持率不低于65%。
《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规定主要元器件紫外线灯的有效寿命应≥1000h。
对于一些医疗机构将紫外线灯管使用至1000h进行更换,也是不可取,一方面造成经济损失,另一面造成环境污染。
NO.8安全隐患问题
紫外线是最传统也是最经典的空气消毒方法之一,其原理主要为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使其破坏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或RNA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及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13-14]。
因此,关于紫外线消毒器消毒对疾病防控的研究较多[15-16],但许多研究表明紫外线消毒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17-19]。
如人体长期或经常暴露于紫外线下,则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皮疹等,甚至造成皮肤癌变[20-22]。特别是眼睛对紫外线格外敏感,可造成暴露者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等[23],甚至可能留下后遗症,如白内障等[24]。
因此,要求紫外线消毒器使用时,人员不得在场;或者要求由紫外线灯构成的产品,从产品外部任何角度目视都看不到泄漏的紫外线。监测时做好个人防护,提前准备好的墨镜、手套、长袖衣服,防止皮肤暴露。
再者紫外线照射时释放的能量较低,穿透尘埃、物体的遮挡能力弱,影响消毒效果,故紫外线消毒存有一定的局限性[29]。
总结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加强对紫外线消毒器使用时遵循的工作条件、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暴露损伤和辐照强度衰减导致的无效消毒。
因此,对紫外线消毒器应实行科学管控,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紫外线消毒器的有效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GB28235—2020.
[2]吴巍巍,蔡夺,程丹,等.两种消毒方法对烧伤患者使用悬浮床滤单终末消毒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6):404-406.
[3]曾秋红,李英,冯通明.紫外线安全灯对耐多药结核病房空气消毒的效果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1):47-49.
[4]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5]《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
[6]李素芬.多功能动态杀菌机与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3:37-38.
[7]陆作雄.不同空气消毒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07:84-85.
[10]紫外线杀菌灯GB19258-2012.
[11]陶惜丹,叶雪静,周艳等.镇流器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9):41.
[12]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第五版,吴钟琪,286页.
[13]PILUSOLG,MOFFATT-SMITHC.Disinfectionusingultravioletradiationasanantimicrobialagent:areviewandsynthesisofmechanismsandconcerns[J].PDAJPharmSciTechnol,2006,60(1):1-16.
[14]QURESHIZ,YASSINMH.Roleofultraviolet(UV)disinfectionininfectioncontrolandenvironmentalcleaning[J].InfectDisordDrugTargets,2013,13(3):191-195.
[15]JensenPA,Lambe~LA,IademarcoMF,eta1.Guidelinesforpreventingthetransmission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health—caresettings,2005[J].MMWRRecommRep,2005,54(RR-17):1-141.
[16]McDevittJJ,RudnickSN,Radonovichu.AerosolsusceptibilityofinfluenzavirustoUV-C:ight[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12,78(6):1666-1669.
[17]丁辰,蔡建明.紫外线辐射对眼的损伤效应[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6,36(2):149-153.
[18]郑路照.紫外线灯和漂白粉预防传染病爆发的作用[J].中国校医,2014,28(1):38-40.
[19]王涵.紫外线消毒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376-377.
[20]YAMJC,KWOKAK.Ultravioletlightandoculardiseases[J].IntOphthalmol,2014,34(2):383-400.
[21]LUCASRM,BYRNESN,CORREALEJ,etal.Ultravioletradiation,vitaminDandmultiplesclerosis[J].NeurodegenerDisManag,2015,5(5):413-424.
[22]FELTONS,NAVIDF,SCHWARZA,etal.Ultravioletradiation-inducedupregulationofantimicrobialproteinsinhealthanddisease[J].PhotochemPhotobiolSci,2013,12(1):29-36.
[23]YamJCS,KwokAKH.Ultravioletnghtandoculardiseases[J].InternationalOphthalmology,2014,34(2):383-400.
[24]夏旭霞,刘扬.环境紫外线辐射与老年性白内障[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92-994.
[25]闫惠安,郭建设.一起幼儿园师生紫外线灼伤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63.
[26]赵计明.健康教育在一起小学生紫外线意外照射事件处理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2):154-157.
[27]郭兰英,何艳.紫外线消毒致眼部灼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82-183.
[28]田芮华,雷小航,,韩淑玲.23例紫外线辐射损伤患者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33.
[29]谢珊珊,曹巧玲,田葆萍,等.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检测与空气消毒技术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7,33(10):1422-1426.
作者:马金彤老师
编辑:蓝蜻蜓宛秋
图源:网络/摄图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