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

根据2016年1月22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

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黄帝内经》中高层次针刺方法之一,其法度严密,疗效非凡,是内经针法中解决人体大环境问题的“道”层次的针法,而非针对某病某症进行治疗的术。

几点说明

一、为什么要公开秘而不传的人迎寸口脉针法:

二、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有什么特点:

本人研究实践和应用的人迎寸口脉针法完全忠实于《黄帝内经》,经多年临床反复验证不断提炼总结而成,是原汁原味的《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今天的讲座也算是为人迎寸口脉针法正本清源吧。《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理法严密,简单高效,容易把握,是提高针刺疗效的至上法宝。

三、如何看待其他“人迎寸口脉针法”:

需要说明的是,王钊、杜建华、祝华英、董久迪、胡宗强及王伟等他们都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他们为中国针灸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我讲人迎寸口脉针法完全出于学术探讨,没有丝毫抵毁、攻击任何一位老师之意。

一、头痛(施传成医案)

人迎寸口脉诊:人迎一盛于寸口,病在足少阳。

治疗: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补,选穴为泻:侠溪、足临泣,补:曲泉。

答曰:因为你接受的针灸是内经针术,嘿嘿!

二、腹痛(我的学生杨峰医案)

人迎寸口脉诊:人迎三盛。选取内庭、陷谷、阴陵泉三穴,两泻一补,毫针一次行针后患者即感腹痛消失,诊人迎寸口脉平,出针。

三、顽固呃逆(施传成医案)

本院职工家属,男,36岁。反复发作呃逆3年,本次发作于2天前,每间隔1、2秒即发抽呃,昼夜如此,严重影响休息及睡眠,特来寻求帮助,看有无办法解决,答曰:肯定有办法啊。决定以内经针法伺候。

人迎寸口脉诊后,毫针3支,唰唰入针,即行补泻。

刚行补泻,奇迹出现,抽呃停止。查脉已渐平,再行补泻,共3遍,脉已调平,出针。共用时3分钟,家属惊愕不已!嘱每日针刺一次,配合丁香柿蒂汤合旋覆代赭石汤善后。连针3天后没再发作,7日后随访无不适。

“道”“术”有别以“道”驭“术”

人迎寸口脉相针法关经文

《灵枢·经脉第十》:“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人迎寸口脉针法详解

下面将从如下方面详解人迎寸口脉针法:一、适应症;二、禁忌症;三、正确把握“人迎”“寸口”;四、如何确定病经及其补泻?

—五、补泻的穴位数;

—六、补泻的具体用穴;

—七、补泻的先后顺序;

—八、判定疗效的标准(何时起针)?

—九、针刺的频率;

—十、更简单的定经补泻;

—十一、如何正确把握“人迎”、“寸口”?

—十二、“躁”脉辩惑;

—十三、“盛”、“倍”与三大回环;

—十四、补泻如何操作?

—十五、如何取穴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

—十六、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疗程;

—十七、必须明白的两个关键问题;

—十八、几个具体临床问题的处理。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但这里也要特别提醒大家,人迎寸口脉针法适应症广,并不是说人迎寸口脉针法就可以包治百病,很多病除解决“调”的问题外,“通”也非常重要,“通”“调”结合才能更加完美。临床观察,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理内科杂病相对于疼痛类疾病效果好,这也符合其病理病机,与疼痛类病的多为“不通”是相应的。

总结:

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禁者,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足,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复生”。

这是讲的一般针刺治疗禁忌。

针对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

《灵枢·终始第九》:“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这是讲阴阳俱不足时,人迎、寸口均摸不到时,不能针刺。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这讲的是人迎或寸口超出三倍(盛)以上,以及人迎和寸均超出三倍(盛)以上的情况下,不能针刺。这个四盛(三盛以上)超出常规,危重患者才能摸得到,临床上一般摸不到这种脉(只有你十分熟悉了一、二、三盛,才能一摸即知非“正常”的四盛),一旦摸过一次,你将终生不忘。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如何确定病变及补泻的经脉

一、定经(确定病变经脉):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这里讲的是人迎倍于寸口定病变经脉的情况。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这里讲的是寸口倍于人迎定病变经脉的情况。

《灵枢·终始第九》: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这是《灵枢·终始第九》中讲的人迎盛于寸口及寸口盛于人迎的情况下分别代表哪条经脉的病变。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中用的“倍”,《灵枢·终始第九》中用的是“盛”,“倍”“盛”两个字都一个意思,代表区别人迎与寸口力度大小的度。

二、经脉的补泻: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这段讲的是人迎盛于寸口时补泻的经脉、穴位数、针次频率及何时起针。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这段则讲的是寸口盛于人迎补泻的经脉、穴位数、针次频率及何时起针。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穴位数

根据上述经文总结:

人迎寸口脉针法进行补泻的穴位数为三个(单侧),即:阴经一个,阳经二个(无论是补或是泻,均是这个规律)。

大家看到某人按人迎寸口脉针法理论扎针,如果阴经取了两个穴位或阳经只取了一个穴位,一定错了,其他都不用再看了!

人迎寸口脉补泻使用什么穴位?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几千年啊,到今天也没有几人把这个问题弄明白,针灸大家甚至泰斗级大师也不一定都明白。其实,《黄帝内经》中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只是大家没有注意罢了。《灵枢·禁服第四十八》:“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家好好理解一下就明白了。何为“荥”、“输”?《灵枢·本输第一》中讲的非常透彻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此处的“荥”、“输”,代指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如果你硬要说取“荥”穴、“输”穴,也不错。

有的针灸大师认为人迎寸口脉针法取穴应该是原穴,对吗?他的理由是原穴出自《灵枢》的第一篇《九针十二穴》,原穴非常重要,人迎寸口脉针法又是内经中最重要的针法,不应该取原穴还取什么穴呢?试问,每条经脉原穴只有一个,而阳经的补泻需要取两个穴位,难道阳经有两个原穴?这种说法主观性太强,其正确性不攻自破!

何况“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已经说得太清楚不过了,只有把五输穴完全弄明白了,才能实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大数”)。这不是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人迎寸口脉针法取穴是五输穴吗!

所以,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选用五输穴进行补泻。

人迎寸口脉补泻的先后顺序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先说的是阴盛阳虚的情况,先补阳后泻阴,最后达到“和”(气和脉平)的状态。再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阳,最后达到“和”(气和脉平)的状态

所以,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先后顺序是:先补后泻。

通过前两讲,相信大家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有了一个比较清新的认识和理解,今晚再跟大家详解余下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为加深大家的理解衔接好今晚的内容,先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前两讲的内容。

一、适应症:

二、禁忌症: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三、如何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四、补泻穴位:

五输穴。

五、每侧穴位数:

阴经一个,阳经二个。

六、补泻的先后顺序:

先补后泻。

七、何时起针:

脉平起针。

八、针刺的频率: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太阴):一日二次。

九、单纯一经症状的简便定经法:

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变经脉的虚实。

十、“人迎”、“寸口”位置及诊脉技巧:

位置:“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如果喉结不明显,在上边那条较深较粗的横纹婴筋前搏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诊脉技巧:

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切忌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宽度)!

鉴别几盛的技巧:

一盛:能感觉到人迎与寸口博动力度有区别;

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大,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觉不到弱的一边;

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

下面开始今晚的课程。

“盛”、“倍”与三大回环

设计讲解这一节,是为了加深大家对判断几盛(或几倍)的直观理解,如果你有心还会从本节中意外收获大量的宝贝!

十二经脉循环分为(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小循环和十二经脉流注(实为包括任脉督脉在内的十四经脉)的大循环。

小循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大循环流注次序:(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督-任-)肺。

大循环又可分为三大回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分别从胸腹经躯干、四肢再回到胸腹。

人迎和寸口诊脉部位分别位于第一回环的手太阴(肺)经(寸口)和足阳明(胃)经(人迎)上(相当于把信号接收器安装在一环路,一环路如果出现问题,接收的信号最强),如果第一回环中的肺、大肠、胃、脾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的问题,就会表现为三盛(“盛”与“倍”同义)。那么,如果二环路(第二回环:心、小肠、膀胱、肾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状况就会在人迎寸口脉上表现为二盛,而离信号接收器最远的三环路(第三回环:心包、三焦、胆、肝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状况就会在人迎寸口脉上表现为一盛(信号弱嘛)。比较出一、二、三盛后就可定下是哪一环哪一经出现问题及其虚实,如人迎盛表示足部的阳经实阴经虚,寸口盛则表示足部的阴经实而阳经虚。

如果盛的基础上带“躁”,则表示为相应的手上经脉的虚实。

下面这个图可为大家的理解提供极大的帮助:

这个图很有意思,如果你是个有心人,慢慢玩味这个图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

“躁”脉辩惑

自学人迎寸口脉针法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把握“躁”脉。

“躁”脉严格说来,应该叫做脉“躁”,指脉有“躁”象或“躁”感。要说对脉“躁”研究最深把握最好的非当代心理脉法大家寿小云老师莫属。

紧盯“躁”字肯定理解比较困难,我们不妨从它的反义字“静”字入手,一下就解决问题了。“静”,安静、平静、平稳之意,其反义的“躁”自然有躁动、躁急、焦躁不安之意。脉“静”表现为平稳,而脉“躁”就是不平稳了。我们所摸到患者的脉象,虽然有浮、沉、迟、数、滑、涩等象,但不会有时大时小时起时伏之象,这就是“静”,反之失去了这种平静之象就是“躁”。

我们疼痛医生临床接触的病人脉“躁”的确少见,外感病人中表现为脉“躁”的相对较多。指下脉“躁”之感只有临床去感受,要讲出来确实不易,即使讲得听得再清楚明白,也会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其实脉“躁”非常好辨别,如果有老师临床带教,手把手摸过一次,就会终生不忘。

通过反复临床验证,“躁”脉有如下几个特征:

1、脉率较快(又非数脉之数),有急躁之感(如静心诊脉甚至会感染医者情绪而致医者心中烦躁之感);

2、脉不平稳,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时起时伏,如风吹湖面微波起伏;

3、按“躁”调脉后,“躁”象变“静”。

补泻如何操作?

《黄帝内经》关于补泻的经文:

《灵枢·终始第九》:“补泻一方实,深取之,希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深刺之,诸痛者其脉皆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泻曰迎之,迎之,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扬出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真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无后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经文讲了这么多,让大家一头露水,用现代语言进行归纳却很简单:

补:闭神透皮,呼气徐入,入针宜浅,留针候气,吸气疾出,按闭针孔。体现一个“静”(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泻:透皮待针,吸气疾入,入针宜深,吸转呼松,摇针徐出,不闭针孔。体现一个“动”(使壅滞的气动起来,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的经脉气血通畅而达到泻则虚的效果)。

几个注意点:

1、补法时入针前“闭神”:“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2、诊脉、针刺“一其神”:

《灵枢·终始第九》:“深居静处,与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3、耐心候气,气和即止:

4、针刺深度:

总的来说,补的宜“浅刺之”,泻的宜“深刺之”。也有技巧,入针后握针不要太紧,针入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一定的抵抗感(象刺到吹起的气球上的感受),这时即可停止进针。

5、勿需针感:

针刺过程中无需特意找寻针感追求“得气”,疗效与针感无对应关系,扎针越没有针感病人越容易接受和坚持。

6、针具精细:

细针比较好,针感轻痛苦小,患者更容易接受(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我使用的针最粗1.0mm,最细0.13mm,均能把脉调平,粗、细针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7、补泻时对呼吸的观察是指患者的呼和吸。

8、扎针均为“正指直剌”。

今晚的内容都是人迎寸口脉针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大家要反复阅读和理解才能通透。我们先休息下,一会继续。

如何取穴才能四两拨千斤?

我们都知道了,人迎寸口脉针法取五输穴进行补泻,到底如何取五输穴呢?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岐伯曰: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按照这样的取穴原则,取单个穴位治疗时比较方便、准确,但在实施人迎寸口脉针法“二泻一补”、“二补一泻”需要同时取两个穴位时则感到难以取舍,显得比较复杂。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高效的取穴方法能够“四两拨千斤”呢?有!下面就详细说说这种至简而高效的取穴方法。

人迎寸口脉针法调整的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相表里(阴阳)两经之间“小循环”的平衡,以“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大循环”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个人体恢复正常平衡状态。表里两经之间通过在胸腹的“络属”及在手足的络穴构成一个“循环”(相对于十二经脉流注的“大循环”而言,此为“小循环”),我们可以把这个“环”看着是由“络属”和络穴连接起来的阴阳两个半圆形的鱼缸,补、泻分别代表向鱼缸内加水和从鱼缸向外放水。按照自然规律,向鱼缸内加水是从上加容易还是从下加容易?当然是从上往里容易!从鱼缸向外放水是从上放容易还是从下放水容易呢?当然是从下放水容易!

那么,怎样取穴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当然是:补高泻低!

注:近肘、膝为高,近四末为低。

讲一真实案例,可加深大家的理解:

陈姓女患者,20岁。严重痛经,几乎处理休克状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头发衣服湿透,被其父背来放在病床,呕吐不止(呕吐时连转头的力量也没有,需要其母帮助)。脉诊:(双侧)人迎一盛于寸口,病在足少阳。治则:泻胆补肝,二泻一补,先补后泻。选穴:右侧补曲泉,泻足临泣、侠溪;左侧补太冲,泻足临泣、侠溪。选针:0.3毫米毫针每侧3针,共6支。先补后泻入针,约3分钟,右侧脉平气至,出针,疼痛减轻。左侧未平,再行针两次仍未平,将补太冲的一针换为补曲泉,再诊人迎寸口已平,患者疼痛消失,面色转红润,自行下床行走回家。第二天回访,针后一直无痛,连续调人迎寸口脉7天后,至今未再患。

补高泻低四两拨千斤之理于此可证。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疗程

《黄帝内经》中治病的难易及疗程观: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对人迎寸口脉针法来说,并没有严格的疗程规定,只要人迎寸口脉不平,就可以继续调脉!

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必须明白的两个问题

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这两问题必须明白,否则会被笑话!

一、手少阴经脉没有穴位: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结论:

涉及取手少阴心经五输穴进行补泻时,以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代之。

二、六条阳经五输穴中经穴的选择: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六条阳经的原穴与经穴功效相同,可任选其一进行补泻。(五条阴经的原穴与输穴是重合的)。

人迎寸口脉的几个具体临床问题

一、人迎寸口脉针法是调一边还是两边都调?有两边不一样的情况吗?如果两边不一样该怎么办?

诊人迎寸口脉一定是同侧人迎寸口进行对比,哪侧有问题调哪侧,两侧有问题分别同时调。两侧有都不平的情况很多,而且可能两边不一定是同样,甚至有两侧相反的情况(如左侧人迎一盛而右侧寸口一盛),无论什么情况,均按其实际盛虚情况分别同时调。

二、调经治疗后“一盛”“二盛”“三盛”发生变化了应该如何处理?

以当时诊查的人迎寸口脉情况进行补泻治疗。

三、多条经脉有虚实的情况下,人迎寸口脉会有什么表现?怎么处理?

多条经脉有虚实变化,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我们诊人迎寸口脉是把握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后的综合情况,所以,只需按照当时所诊出的人迎寸口脉盛虚情况进行补泻即可。

更多临床问题等待您去发现、研究和解决……

到此人迎寸口脉针法基本讲解完毕,是不是还觉得一头雾水难以记住?下面我再给大家梳理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人迎寸口脉针法原来如此简单!

一盛:能感觉到人迎与寸口有区别;

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

十一、“躁”脉特征:

1、脉率较快(又非数脉之数),有急躁之感(如静心诊脉甚至会感染医者情绪甚至让医者感到心里烦躁);

十二、补泻如何操作?

十三、如何取穴才能四两拨千斤?补高泻低!(近肘、膝为高,近四末为低)。

十四、疗程

有症状、人迎寸口脉不平即应继续治疗。

十五、两个关键问题:

六条阳经的原穴与经穴功效相同,可任选其一进行补泻。

再简化一下:

接诊病人第一步:

排除平脉及禁针情况,即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四盛)者,禁针。

第二步:

定经:如果症状单纯,可归于一经,以症状定经,再比较人迎寸口以确定其虚实;症状复杂者,以人迎寸口几盛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第三步:

取穴及扎针:补高泻低,阴经一个,阳经两个;

第四步:

脉平起针!

OK,就这么简单!

反复阅读我的讲座,把理吃透,然后根据原则扎针,实操几例病人后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速记人迎寸口脉针法

下面这个图表可以速记人迎寸口脉针法。

最后,有几个问题必须说明,这几个问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人迎寸口脉针法本身,请大家务必加以重视。

一、人迎寸口脉针法不能包治百病治好所有患者

我们这套人迎寸口脉针法完全忠实和复原于《黄帝内经》,是原汁原味纯正的《黄帝内经》人迎寸口针法。但请大家注意,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理的是人体(阴阳)表面两经这个“小循环”的平衡,虽然可以通过“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十二经(严格说应该是十四经)“大循环”的平衡进而促进整个人体的平衡恢复。但人体生病内外因素很多,虽然人迎寸口脉针法可为其他治疗创造一个平稳的基础,增强其他疗法的疗效,但不可能所有的病均可通过人迎寸口脉针法治愈,不是说你学习了人迎寸口脉针法就可以天下无敌包治百病,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有人说不要迷信银质针,也有人说不要迷信人迎寸口脉针法,更有人质问:“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能比得过银质针吗?”,所有这类提问和质疑的人他们心态都存在问题,每个患者或每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和病机均不相同,治法也各异,没有哪种治疗方法可以治愈世界上每一种疾病,硬要把不同治疗原理的方法生拉活扯做疗效对比无异于比较机关枪对大炮哪个更好,无稽之谈!

二、人迎寸口脉针法仅是内经针法完整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结合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客观评价人迎寸口脉针法临床效果

作者/施传成

编校/芸菱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堪称中医圣典,更是针灸法祖,是中华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民族瑰宝。然《黄帝内经》文义古奥,知识广博,加之理论分散,编排杂乱(不符合现代章法)。虽然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医家众多,但难以复原先祖原意。纵观历代医籍,几乎见不到阐解人迎寸口脉针法之论,更别提实践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了。

一、人迎寸口脉相针法关经文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代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灵枢·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灵枢·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二、人迎寸口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自我修复能力(自愈力)是人体健康的保障,人体生病不外两大因素,一是暴发的强力外部因素(创伤、烧伤等)超出了自愈能力,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自我修复能力降低。治疗疾病的方法不外“通”、“调”,而调动和提高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愈力)才是治疗的关键。人们都知道医生的天职是治病,其实,治愈疾病的功劳并不是医生,更主要是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医术的高低其实很大程度上说是医生调动人体自愈力能力的大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理人体阴阳(表里)平衡,促进大环境(内环境)的稳定,快速提高人体自愈能力,从而加速疾病的痊愈。所以,人迎寸口脉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并非以治疗某症某病为适应症,只要是人迎寸口脉不平(力度大小不相等),无论什么病均可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进行调治,其他方法难以取效的疑难病症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调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而且,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针法及用药完全兼容(无任何副反应),能大大增强其他针灸治疗(往往多重于“通”)或药物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

一般针刺治疗禁忌。

《灵枢·终始第九》:“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这是讲人迎或寸口超出三倍(盛)以上,以及人迎和寸均超出三倍(盛)以上的情况下,不能针刺。

这个四盛(三盛以上)超出常规,危重患者才能摸得到,临床上一般摸不到这种脉(只有你十分熟悉了一、二、三盛,才能一摸即知非“正常”的四盛),一旦摸过一次,你将终生不忘。

三、人迎寸口脉的正确位置

人迎

《黄帝内经》关于“人迎”的记载,《灵枢·本输第二》:“任脉之侧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

寸口

寸口,又称气口,《灵枢·经脉第十》:“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每条经脉均有其气口,而人迎寸口脉诊的寸口,特指手太阴肺经的气口,《灵枢·经脉第十》所说:“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也就是手腕内侧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的脉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诊人迎寸口脉的体位与手法:

1、体位:患者静息仰卧或坐位均可(仰卧位最为舒适方便)。注意:头微微后仰,尽量自然放松颈部,既不能前屈(导致摸不到颈动脉搏动)也不能过度后仰(病人会非常难受)。

2、手法:比较人迎、寸口部脉动力度以一指法最为简单而准确,患者的舒适度也最好。与传统的寸口脉诊需要诊察寸关尺三部情况不同,人迎寸口脉仅需比较“人迎”、“寸口”部的力度,无需使用三指进行揣摸对比,仅以一指进行感觉对比即可。一指对比不但能让患者更为舒适,而且干扰更小,对比更客观准确。指目(指尖与指腹之间的部位)部位的敏感度最高(特别是拇指的指目),所以,最好后双手的拇指指目去感受同侧的人迎、寸口的脉动力度并进行对比(如熟练把握后用其他指目进行对比也没有问题)。诊人迎寸口脉时,医者最好站在诊脉的同侧,如果十分熟练的情况下,站在对侧也不无不可。

注意:人迎、寸口一定是同侧对比!

四、如何确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定经:

人迎倍于寸口定病变经脉的情况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寸口倍于人迎定病变经脉的情况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灵枢·终始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这是《灵枢·终始第九》中讲的人迎盛于寸口及寸口盛于人迎的情况下分别代表哪条经脉的病变。《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中用的“倍”,《灵枢·终始第九》中用的是“盛”,“倍”“盛”两个字都一个意思,代表区别人迎与寸口力度大小的度。

经脉的补泻:

人迎盛于寸口时补泻的经脉、穴位数、针次频率及何时起针。

《灵枢·终始第九》:“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寸口盛于人迎补泻的经脉、穴位数、针次频率及何时起针。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五、人迎寸口脉取穴

有的针灸大师认为人迎寸口脉针法取穴应该是原穴,对吗?他的理由是原穴出自《灵枢》的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原穴非常重要,人迎寸口脉针法又是内经中最重要的针法,不应该取原穴还取什么穴呢?试问,每条经脉原穴只有一个,而阳经的补泻需要取两个穴位,难道阳经有两个原穴?这种说法主观性太强,其正确性不攻自破!

何况“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已经说得太清楚不过了,只有把五输穴完全弄明白了,才能实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大数”)。所以,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选用五输穴进行补泻。

六、人迎寸口脉操作

补泻先后顺序及操作《灵枢·终始第九》:“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先说的是阴盛阳虚的情况,先补阳后泻阴,最后达到“和”(气和脉平)的状态。再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阳,最后达到“和”(气和脉平)的状态。所以,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先后顺序是:先补后泻。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针刺治疗频率

针刺治疗时如果没有“气至”,就应继续行针治疗,不管行针或针刺的次数。“气至”了就要起针,不要再留针行针。《灵枢·终始第九》:“气和乃止”即是指气、脉调平了就起针(停止针刺)。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七、鉴别几盛、躁脉的技巧

如何鉴别几盛

如何辨析脉躁

八、病案选录

头痛(施传成医案)

男性患者徐某,28岁。7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头痛,乏力,在某医院诊断为“感冒”,给予口服西药及输液治疗,乏力有所好转,头痛依旧,遂来诊。诉头痛为持续性钝痛,见强光、闪光时加重,如看电视及室外强光处头痛加重。余未查见阳性体征。

治疗: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补,选穴为泻:侠溪、足临泣,补:曲泉。毫针3支刺入,行补泻二遍脉平起针后,患者头痛已消失,嘱其到室外见强光及病房看电视后回访,已无不适。第二日复诊,完全康复。

九、几点说明

王钊、杜建华老师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比较贴近《内经》原意,可做重要参考,两位老师虽然自己做的非常好,但由于缺乏诊查手法的“客观量化”标准,学好用好很难。祝华英老师及一门的董久迪、胡宗强老师的“阴阳脉针”已不完全是单纯的人迎寸口脉针法,初学者难以把握。至于王伟老师等用“左人迎,右寸口”(法自王叔和《脉经》所载《脉法赞》)理念指导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据说效果亦佳,因其“人迎”“寸口”不符《黄帝内经》所载,不在我们探讨之列。

THE END
1.一个人最顶级的养生:好好吃饭(建议永久收藏)儒家经典《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从古至今,吃饭都是人生大事。 一个人对吃的态度,能折射出身体状况,更能反映出人生的真实态度。 你有多久没好好吃饭? 在2015年的一项科学调查中,发现人体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食有关。 结论更是证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IwNTU2Nw==&mid=2650733211&idx=4&sn=01d31954dcc8c9cb71fb885ec46a8a06&chksm=83e1cdc8cc707c8040043c646206852aa2ff63aa55eb66c0511be6db8538fa247377dce0f6dd&scene=27
2.减少卡路里摄入能长寿?然而没那么简单减肥禁食体脂丘吉尔饮食不受限的老鼠平均能活 25 个月,而采用间歇性禁食饮食方式的老鼠大约能活 28 个月。 消耗其基础卡路里 80%的老鼠寿命约 30 个月,而消耗基础卡路里 60%的老鼠能活 34 个月。 每个组的寿命范围存在差异——例如,摄入卡路里最少的老鼠,其寿命在几个月至四年半之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KLMQ8K05568E2R.html
3.《自愈力》讲了啥英国作家杰瑞米·豪维克(Jeremy Howick)写的《自愈力》,分为五个部分阐述自愈力。 1个关键词:自愈力 2个方法:合适的运动、饮食 3个关键:1内在积极力量2健康人际关系3好习惯培养好基因 第一部分 发现身体的奥秘 第一章 你有一个神奇的身体 第二章 什么时候能相信证据 https://www.jianshu.com/p/856139faa228
4.功能医学简介功能医学从遗传/基因、环境、生理、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着手,利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找出人体功能紊乱到病理改变过程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干预或治疗方案;FM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功能营养、维生素类以及植物药或草药等,旨在纠正生理失衡、支持机体“自愈力”(Healing Power),以达到https://3fadao.com/ziranyixue/12129.html
5.保健医培训心得体会(通用9篇)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认真执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切实提高我园的卫生保健管理水平和质量,保护在园儿童身心健康,我于2014年3月24日—25日两天参加了北京市学前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五期幼儿园保健医”的培训。专家们主要从卫生保健工作职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制度、儿童营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itodb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