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力是指生命有机体通过内部生理的调节达到平衡和治愈疾病的自我康复能力[2]。其产生是源自机体多系统协调的结果,包括防御系统、应激系统、免疫系统、修复系统、内分泌系统等[3],它是人体整体机能的综合表现。中医学理论中虽没有“自愈力”这一名词,但提出了“正气”的概念,并将整个机体,包括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所表现的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概称为正气的作用[4]。笔者认为中医学中“正气”的概念即涵盖了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自愈力,人身正气的盛衰即决定着人体自愈能力的强弱。
正气的状态可以反映在神色、形态、脉象上,医者可以通过望诊、切脉等方法察观正气的盛衰、自愈力的强弱以推断疾病预后吉凶。《素问·五脏别论》:“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所谓志意,如张景岳所言:“志意关乎神气而存亡系之,此志意不可不察也。”“观其志意”属于中医望诊中望神的内容,望神是对人体神气(广义之神)与神志(狭义之神)的综合判断[8]。而“观其志意”着重强调的是医生对病人神气的观察。《灵枢·小针解》曰:“神者,正气也。”此处的“神”即指“神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机能活动的表现,能够反映人体正气的盛衰。《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则正气尚存,机体能够发挥自我修复能力,虽病重然预后良好,治疗也相对容易;“失神”,则正气衰弱,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低下,则病情预后凶险,治疗相对困难。
上述的神与胃气都可以反映正气盛衰,实际上就是自愈力的强弱,这种对自愈力的判断使中医在着手治疗疾病前,就能推测疾病的可治不可治及预后吉凶,从而决定治疗的思路、手段和方法。
《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阴阳五行相对平衡的状态,当其平衡状态被打破,而人体阴阳自和、五行制化的内在机制又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所以中医治病的关键就在于帮助病人恢复自身的平衡机制,如“寒者热之[方剂汇www.fane8.com],热者寒之”、“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治疗原则,就是顺应阴阳自和、五行制化的趋势,促使机体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鉴于自愈力对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中医在养生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人体自愈力的顾护,《内经》中则尤为强调通过调饮食与调神以顾护自愈力。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可以补养脏腑之精气,精气充足则神旺、正气强盛,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也提出在用药物治疗疾病后食养的重要性,“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张景岳注:“病已去其八九,而有余未尽者,则当以谷肉果菜饮食之类,培养正气,而余邪自尽矣。”强调疾病治疗后期不要过分使用药物,要重视饮食调养,培固正气,正气足则邪自去,病体自然恢复健康。
从以上探讨可以看出,中医对人体自愈力的认识在《内经》中就已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且对医生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当注重挖掘研究《内经》中的自愈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发挥中医学在修复人体自愈力方面的优势。在现代医学对抗性治疗“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对自愈力的重视和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祝世讷.治本———开发机体的自主调理功能[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3.
[2]王强芬,邹明亮.关于中西传统医学对人体自愈力研究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213.
[3]王蕊,郭扬,史丽萍,等.试论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66.
[4]蔡华珠,洪菲萍,纪立金,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涵及运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87.
[5]徐宁.《内经》中“正气”的含义[J].陕西中医,2009,30(9):1186.
[6]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
[7]蔡辉.论“亢则害,承乃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61.
[8]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5.
[9]王小平.顺势而治新解[J].中医药学刊,2002,20(4):485.
(许珊,汤朝晖,周怡驰,等.《黄帝内经》的“自愈力”思想及应用新探.江苏中医药,2016,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