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膳食烹饪和配制技术要略(适老领域)
一、目标
二、老年食养膳食
烹饪配制技术实施步骤及说明
(一)食谱设计
食谱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应以“每日”为单位,细化分解到每餐、每道菜的膳食及食材搭配,进行营养素供给量计算,以及确定烹饪方法要素的切入。
1.1明确每日食物供给总量
依据WS/T556—2017《老年人膳食指导》中65岁以上老年人每日膳食指导量:
①谷类为主,粗细搭配,适量摄入全谷物食品保证粮谷类和薯类食物的摄入量
根据身体活动水平不同,每日摄入谷类:男性250g~300g;女性200g~250g。
其中全谷物食品或粗粮摄入量每日50g~100g,采用粗细搭配。
②常吃鱼、禽、蛋和瘦肉类,保证优质蛋白质供应
平均每日摄入鱼虾及禽肉类食物50g~100g,蛋类25g~50g,畜肉(瘦)40g~50g。
保证优质蛋白质占膳食总蛋白质供应量50%及以上。
③适量摄入奶类、大豆及其制品
每日应摄入250ml~300ml鲜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同时每日应摄入30g~50g的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腐干等)。
④摄入足量蔬菜、水果,多吃深色蔬菜
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选择种类的多样化,多吃深色的蔬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甘蓝、芥菜等)。
每日蔬菜摄入推荐量为300g~400g,其中深色蔬菜占50%;每日水果摄入推荐量为100g~200g。
⑤饮食清淡,少油、限盐,饮食宜清淡
平均每日烹调油食用量控制在20g~25g,尽量使用多种植物油。
减少腌制食品,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6g。
⑥主动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主动、少量多次饮水,以维持机体的正常需求。饮水量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降低,推荐每日饮水量在1.5L~1.7L,以温热的白开水为主。具体饮水量应该根据个人状况调整,在高温或进行中等以上身体活动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
⑦食物细软,少量多餐,保证充足食物摄入
食物应细软,切碎煮烂,不宜提供过硬、大块、过脆、骨/刺多的食物。通过烹调和加工改变食物的质地和性状,易于咀嚼吞咽。
▲老年人每日食物总能量和总量分类列表
1.2少食多餐制
将每日营养供给总量进行分解,采用少食多餐制,管理每日用餐次数。
1.3食物搭配形成的维度,主要原则是:
(1)以“周”为维度设计食谱,定期更新;
(2)确定每日少食多餐的用餐频次(即食物营养的供给频率);
(3)分解计算食谱中菜品食物量及匹配的每餐、每日营养素量和总量(可参考模板设计“标准食谱”,定期替换烹调方法或相等营养量的食材);
(4)依据周期营养素量与老年人相应体质状况相匹配,并调配入应季食材;
(5)固化基本搭配结构,建立“年”维度标准食谱库,指导烹饪操作。
(二)食材选定搭配
搭配方法说明:
①烹饪操作中“每日”膳食中食材搭配:
首先保证10%的虾、鱼、肉、禽——再搭配30%应季蔬菜(含配料及蔬菜)——然后搭配蛋类3%、奶类22%、豆制品5%等优质蛋白——再配20%的谷物类(主食)——搭配10%应季水果。
②烹饪操作中“每套”餐食材的分解搭配(以午餐1500g*35%≈525g为例):
约按主菜150g(虾、鱼、肉、禽类食材)——副菜(豆制品或根茎类)100g——应季叶蔬菜80g——汤品(其中荤素食材共45g)——主食150g(含杂粮谷物)。
③“单只荤素复合搭配菜肴”中食材搭配:
(三)食材定量加工
3.1依据食谱设计的每日、每餐、每道菜的三级定量,计算当日食材分类订购量(应计算烹饪食材折损率);
3.2当日食材须当天清洗,每餐次烹饪前最优是提前1小时按易烹饪、易咀嚼、易消化的适老化要求予以食材小型化切割,形成烹制前净料;
①丝:长2~4cm(不超过4cm,,以3cm为宜);直径0.2~0.4cm(约2根牙签粗细为宜)
②片(含各型片):厚0.1~0.3cm(以0.2cm为宜,约1元硬币厚度);平面直径1.5~2.5cm(以2cm为宜,约一个1元硬币大小)
③块(含滚刀块等):2~3cm见方,最长面直径不超3cm(以2cm见方为宜)
④丁:0.7~1.2cm,见方(以1cm见方为多)
⑤条:长3~4cm,直径0.6~1cm(以0.7cm为宜,约普通铅笔粗细)
总体要求形态匹配,按丝配丝,条配条,块配块,丁配丁......大小均等,整齐划一。
(四)食物烹饪熟制
4.1适老化烹饪应用方法的选用说明
中式烹饪方法广泛,而适老化应用需满足老年人营养平衡、软硬适宜且美味可口的高质量要求。
(1)第一类,以“水”为加热传导介质——蒸、煮、炖、焖、煨、焐等烹饪方法,使食物制熟并尽可能保存营养和食物的原汁原味。
蒸、煮和炖等以水为主要介质的烹饪方法,温度在100℃左右,既保证食品安全,又足以使食物中蛋白质充分变性,容易消化吸收,同时对营养素的破坏相对较轻。
蒸:利用水蒸汽的热力快速使食材制熟的烹调方法。
煮:在锅中用适量的沸水或汤水以及调味料将食材制熟的烹调方法。
烩:将多种动物性原料或蔬菜,加入适量的汤水,合在一起煮制再调味(成品呈现“半汤半菜“多于炒菜的汤汁)的烹调方法。
汆(cuān):将加工成丝、丸、片状的食材在沸水中制熟后,迅速捞起放入碗中,舀入热汤同食(或加入调味料拌匀、沾食)的烹调方法。
灼:直接将鲜嫩食材,或脆嫩食材切成丝、薄片等,放入沸水中快速制熟捞起,再蘸以酱料食用的烹调方法。
煲:将食材放于带有大量汤水的烧锅或煲仔盛器中,置于小火慢煮,使食材酥烂并带有汤水的烹调方法。
卤:将食材放入“卤水汁”(酱或酱油等调料与汤水、相应香料调好并可重复使用的汤汁),小火煮酥,缓慢入味成熟的烹调方法。
糟:将放入香槽中腌渍的食材,通过蒸或煮制熟的烹调方法,或先蒸煮熟食材放入糟汁中浸泡或沾食的方法。
热拌:相对于凉拌,适老化烹饪中,为确保食物绝对成熟安全,将切配好的脆嫩食材焯水或蒸制后,放入容器中加入调味料和少量油脂,趁热拌均匀成菜的烹调方法。
羹:将切制成丁、粒、丝的食材用沸汤煮熟后调味,再以水淀粉勾芡成爽滑粘稠状汤水流质的烹调方法。
(2)第二类,选用以油脂为加热传导介质的烹饪方法——炒、烧、烩、熘等。
采用油脂的烹调方法,温度高,油脂香气散发浓郁,风味佳的同时,对食物营养破坏较大。
炒:将鲜嫩食材切成小型(动物原料需上浆),放入锅内,通过炒锅和油脂分布传热,猛火翻拌、再经调味的快速制熟烹调方法。
焖:针对质地韧的食材,焯去污杂后,放入较多汤水中(原料的一倍),并调味调色后加盖,利用文火炊软(部分需收汁)制熟的烹调方法。
熘:将鲜嫩食材切成小型,挂上生粉或糊后经过油、水汆等方法制熟,再调制兑汁,放入原料快速翻拌包裹调味汁,确保食材成熟,且溜滑的烹调方法。
烧:将食材快速焯水或煎制后,放入调好色泽的味汁,大火烧开,小火炖煮酥烂,再中火收汁的烹调方法。
4.2对应主要食材类别的适老化烹饪方法说明
(1)新鲜虾、鱼类
(2)禽、畜肉类
①较嫩部位的原料,宜切薄片、丝或肉末直接炒,油温不宜太高,或将裹以淀粉上浆的腌渍原料“滑油”(也称“过油”)处理,迅速沥油脂再炒制,可获得香滑细嫩口感,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
适老化烹调中,多采用更加控油量的“水滑”法代替,即先把上浆好的肉丝、肉片分批投入沸水,保持恒温,快速汆煮划散至成熟,经沥水,再用少量油炒制。
(3)蔬菜类
①叶菜类采用汆、灼,结合热拌的快速(分批)方法最佳,其次是煮、炒的方法。
②根茎类蔬菜食材,采用蒸、煮、炖、烧的令其入味酥软方法最佳。
③菌菇类采用灼、煮、烩、炒、炖等,保持鲜味和赋味的方法最佳。
(4)豆制品类
采用煮、炖、烧,部分辅以炒的被赋予味道的方法。
②在每餐菜品烹制阶段,为保护食物营养、保证食物温度和菜品质感质量,并利于衔接食物分装阶段的工作。
一般烹制加工的先后顺序为:汤——主食——主菜(动物性原料)——配菜——蔬菜(含叶菜)。
4.3食物软硬度掌握及应对方法
▲食物软硬度等级判别示例
影响食物软硬度的因素及应对方法:
(1)食材纤维含量高与低
①选择鲜嫩果蔬食材,或禽、肉类食材鲜嫩部位;
②去除果蔬食材纤维老化部分;
③对原料进行小型化切割(参考“(三)食物定量加工中切割要求”)。
(2)食材本身含水量多与少
①选择新鲜果蔬食材和动物性食材的鲜嫩部位;
②保持食材鲜度及含水量:
(3)食物含有油脂量多与少
①选择富含油脂的肉类、鱼类口感滑嫩,但应依据可摄入量配比;
②合理使用添加油脂(参考后附“油脂量使用量控制方法”)
(4)烹饪时加水量多与少
②粥的加水比例一般米水比:
③采用较多水量的炖、焖、煮、煨等烹饪方法可使得食物软化;
④对鲜嫩动物性鱼虾肉食材进行上浆拍粉,包裹表面锁住原料内部含水量;
⑤炒、烩、熘制类菜肴勾芡包裹原料,增加食物含水量;
⑥通过制作胶冻型食物,凝固保持水分。
②韧性较大的动物性食材采用烧、炖、煨、焖等小火慢煮的方法,使得食材结构软化(约40~60分钟);
③叶菜类蔬菜选用快速成熟法,加热越久越老(约3~5分钟);
④根茎类蔬菜食材,切割小型化后蒸、煮、烧、炖等方法加热(约6~12分钟)至酥软;
⑤米饭类视米的品种使用蒸煮法(约30~40分钟)才能成熟,口感最佳;粥类煮制(约40分钟);
⑥蒸制点心类(约8~15分钟)即可,过久反而口感僵化;炖煮类点心(约20~40分钟)才能酥烂。
注:烹饪参考“标准”中杂粮坚果类食材预制软化工艺方法
(6)食物内含气体量
①采用上浆法的动物性食材,搅打过程中持有空气;
②采用蛋泡糊蓬松法,将鲜嫩动物性食材腌渍后包裹,保持松发度;还可以通过蒸烤法,制作蛋泡类点心;
③通过酵母活性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加热面筋组织定型锁住气体。
(7)食物温度的高与低
①蔬菜类食物在60~80℃口感最为脆嫩。
②肉类食物在70~75℃时最为香美鲜嫩,温度下降会令肉质变得口感紧实。肉类卤制,冷却后再食用的美味,但保持60~70℃口感最佳。
(五)食物的定量分装
5.1烹制完成阶段分装保温
(1)通过定量加工的食材,分批合理烹饪出相应数量的食物成品。
(2)按品种分别装入标记的对应菜品保温盒(或加盖装入保温箱餐车),配送至分餐间或售餐保温台。
这个操作过程对于菜肴温度的保持影响大,分餐时环境温度尽量保持25~27℃,分装操作分工明确、迅速。
对菜品烹饪-分装-食用过程中温度保持的几个注意点:
①装盘温度不低于80~90℃;
②配备保温餐车确保配送和供餐过程中食物温度不低于70℃;
③上菜时膳食温度不低于50~60℃,建议配备食物温度计或红外测温仪。
5.2菜肴定量分装方法
此操作阶段是膳食定量(不含汤汁)供给最后可控环节,要求准确而迅速,采用定量用具和餐具的方法可以比较准确的完成。
①采用定量分餐勺(规格50g&100g&150g),适用于小型化切割加工的食材,烹制菜肴后分装,以及简化餐盘(一体盘)的用餐方式。
②采用定量菜碟碗(选择可盛装50g&100g&150g等规格份量的碟碗),如具备条件设置专用分餐区域,分装时装碟后通过台式电子秤称重可使定量更准确。
定量菜碟碗的选择建议:
①根据老年人易抓握,餐具材质不宜过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级)来选购餐具;
②定量碟碗以口径11cm以内,高度不超过6cm为宜;
主食(米饭)碗:口径10~11cm,高度4~6cm;
菜碟:口径8~11cm,碟边高度1~2cm;
汤碗(盅):口径10~11cm,高度6~12cm;
饮料杯:150ml/200ml带有刻度的防烫耐高温杯口径7~8cm,高度9~10cm。
③点心类食物制作即按定量标准,将馅料和面团按比例称重后制作;
(六)餐后信息收集(菜谱优化)
(1)跟踪老年人用餐,观察现场残食量估算并记录,在老年食养膳食应用中,实际使用时会有一定差异。以标准为依据,一般来说,食物的计量准确性达90%,不是每天每餐称量每种食物。而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总量称重法:适用于长期用餐。
依据一周食谱,计算出该周期内所需的粮、油、禽、鱼、肉、菜等食物的数量,分配到每天(标注数量),均衡食用(可在一周期内依据总量前后调节,保持周期总量均衡摄入食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计算出的周期维度食物总数量准确,不是刻板地每餐称量。
②经验重量法:方便实用,误差也不大。
方法是将一定量的食物称重,或用定量容器分装称量固定刻度。通过多次称量后,就有较为准确的数量估算。
例如:100g米饭,做成固定软硬度(米水比例)的米饭在专用餐具内,固定刻度线(例1/2碗约100g、1/3碗约70g、1/4碗约50g等)。
200g净瘦肉切成定量小块或厚度相等的片,熟制后装入100g的餐具中的数量体积。
10ml花生油,量杯称量后倒入在炒勺或锅内所占容积约是多少。
注:在估计重量时要除去食物的不能吃的部分(即净料率)。
(2)以“周”为维度进行营养摄入计算,结合老年人体质的评估,进行小周期食物品种和供给量的调节,并记录建档。
(3)对餐后菜肴口味、适口度进行记录,反馈厨房,复核菜品中食材搭配予以调节,动态维护总体口味偏好。
三、油脂、盐的使用控制方法
油脂
根据《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建议,适宜油脂的合理使用应在25ml/天,那么控制方法是:
(1)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尽量少选用煎、烹、炸类菜肴,选择“蒸、煮、炖、焖、煨、拌、快炒”等用油少的方法。
(2)使用刻度控油壶,烹制用油均从控油壶中,控制总量。
(3)慎重选用动物性脂肪炒菜做饭。
(4)蔬菜类烹制时油脂少难以炒制,则宜采用汆、灼、煮烹调,采用油脂定量后加法解决。
(5)轮换使用植物油种类、科学安全用油。
①在保质期内使用完,尽量选择小包装,多频次开封,以免变质。
②选对的油。
动物油脂、椰子油和棕榈仁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橄榄油、茶油、棕榈油、花生油、米糠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玉米油、大豆油及葵花籽油等植物油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③变换烹饪油脂种类,“换着吃”,定期更换食用油脂的品种。
(6)控制烹制后菜汁的装盘量,以及去除菜品、汤品的大量浮油。
(7)去掉动物性食材的脂肪层,禽类去皮(皮下脂肪丰富),减少脂肪的摄入。
盐
依据《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建议,盐的合理使用量5g/天。
建议使用低钠盐、香菇盐、减盐酱油等调味品,采用以酸甜味替代、以鲜味代盐等方法,减少食盐用量的实际操作运用有:
(1)可选用低钠盐,并配备刻度量勺舀盐。
(2)采用后加盐法,尽量在烹制出锅时再放盐,盐分不会渗入菜中,利于减少盐的实际摄入。
(3)合理选用豆酱或减盐酱油调味,1g豆酱或者1ml酱油所含的盐量低于1g盐,增香赋味同时减盐量;作为蘸料使用每次控制在5g/碟。
(4)选用香菇、番茄、洋葱等味道浓郁的食材搭配菜肴烹煮,减弱咸味依赖。
(5)鲜鱼虾类,多采用清蒸、水煮等少盐方法烹调,以食材自身鲜味代盐的感知;海产品烹饪预制阶段可用葱姜清水浸泡去腥减盐;减少腌渍加工操作中的用盐量。
(6)减少使用腌制品食材如咸鱼、腊味、腌菜等直接配餐(分析产品成分标签),如搭配选用,则应计算含盐量,控制当天烹调使用盐量,甚至不用盐。
(7)在标准食谱中穿插配制酸甜口味菜品,调剂口味,弱化咸味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