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2024CDS)于江苏南京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公布了令人期盼已久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指导和方向。
我国糖尿病指南已经历7次更新,本次更新基于原有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其扩展升级并更名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这一变化主要是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T1DM)纳入管理,实现对糖尿病的全人群管理。
本次指南更新工作于今年5月份启动,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与深入研究,预计将于2025年在《中华糖尿病杂志》正式发布,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最新的科学指导和实践依据。
0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糖尿病患病率(WHO2011年标准)自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糖尿病的知晓率(36.7%)、治疗率(32.9%)和控制率(50.1%)较前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02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流程
①诊断
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②分型
按照病因可将糖尿病分为T1DM、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类,尤其是在诊断标准(表1)中提出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不包括随机血糖)。
03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与治疗路径
①用药建议(部分要点提示)
●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伴ASCVD或其高危状态的T2DM患者,首选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
●T2DM患者合并心衰者降糖药首选SGLT2i;
●伴CKD的T2DM患者,首选有CKD获益证据的SGLT2i,如不能使用SGLT2i,可选择GLP-1RA;
●有GLP-1RA/SGLT2i强适应证的T2DM患者,在不能使用GLP-1RA/SGLT2i的情况下,应给予二甲双胍治疗;
●血糖和体重应一体化管理。不伴ASCVD或其高危状态、心衰或CKD的T2DM患者,如无超重/肥胖,选择二甲双胍。伴超重/肥胖者选择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合并MASLD者,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
●单药治疗不达标者,二联治疗选择联合二甲双胍等降糖药;
●早发T2DM危害大,诊断后可采取强化治疗及时控制血糖,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②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图
同时,为规范治疗流程,确保糖尿病患者得到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新版指南依据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更新绘制了清晰简洁的糖尿病治疗路径图,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04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
①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
●儿童和青少年T2DM在诊断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伴发病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等以及睡眠呼吸障碍、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等;
●青春期应注意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起始的药物治疗可以单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或者两者联合使用;
●如果存在糖尿病症状、严重高血糖、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则需要胰岛素治疗,一旦酸中毒纠正,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②特殊类型糖尿病
●建议对所有出生6个月内起病糖尿病患者进行单基因糖尿病的基因检测;
●90%由钾通道基因(包括ABCC8和KCNJ11)突变所致单基因糖尿病患者,对大剂量的口服磺脲类药物反应良好;磺脲类药物不仅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对该类患者神经运动系统发育和功能可能有额外获益;
●有母系遗传特征的早发糖尿病,伴耳聋,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下降,基础和负荷后乳酸异常增高的患者,建议进行线粒体基因的检测;
05
1型糖尿病
●分期:可分为1期免疫紊乱期,2期血糖异常期,3期临床症状期;
●筛查:在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胰岛自身看题以筛查亚临床期T1DM,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病风险;
●监测:应在T1DM诊断后尽早提供连续血糖监测技术用于糖尿病管理;
●治疗:应对T1DM患者进行以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方案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此外,邓宏魁教授开创的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为治愈T1DM提供了新的希望。
06
结语
期待新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能够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指导,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这些更新将极大地提升糖尿病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赋能基层的目标。通过这些更新,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确保糖尿病患者得到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