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即对已进入IGT阶段的患者的预防,使他们不进入或少进入临床糖尿病阶段。2型糖尿病明确诊断时除有胰岛素抵抗外,β细胞功能也有减退,大约丧失50%左右,确诊后10余年,β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由此推测,在糖尿病确诊前10~20年,β细胞功能完好,以后随着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逐渐失代偿,患者由NGT逐渐变为糖尿病。目前介于糖尿病与正常人之间的血糖水平的状态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即空腹血糖(FPG)介于5.6~7.0mmol/L;糖耐量受损(IGT),即口服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介于7.8~11.0mmol/L;或IGT与IFG并存的状态。IGF是正常人发展成糖尿病的过渡阶段,也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最后关口,但对IFG的干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讨论对IGT阶段的患者的预防。
2型糖尿病的二级预防首先是从高危人群中检出IGT患者,IGT的高危人群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相似,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者,在这一人群中进行筛查首先推荐应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可仅监测空腹血糖,但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IGT及许多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血糖只能作为筛查糖尿病的预检手段。
IGT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转归也存在差异。一般认为,每5~10年,约有1/3的IGT转变为糖尿病,1/3转变为正常,1/3仍维持原状,我国大庆地区对IGT6年的随访观察,不加干预组累计转变为2型糖尿病者高达67.7%,每年有7.7%的IGT患者转变为2型糖尿病。在IGT阶段,糖尿病的并发症已经开始形成,尤其是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NGT)人群,在大庆地区10万人的调查中,IGT患者心电图诊断为冠心病者是NGT者的9.5倍,美国大学组糖尿病课题研究(UGDP)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也提示,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以降低心脑血管危险的作用有限,说明从NGT发展为IGT阶段,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升高,可能达到平台,但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相对较轻,还没有出现肝脏内生葡萄糖输出异常,糖代谢紊乱有望转为正常,而一旦发展为糖尿病,糖代谢的调控机制将出现永久性损害,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干预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生活方式的干预是2型糖尿病预防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国家,1986年潘孝仁等对大庆市110600人进行普查,发现577人为IGT患者,按医疗单位随机分为4组,一组为对照组,不加干预,一组单纯饮食控制,一组单纯运动锻炼,一组饮食控制加运动,6年后对照组67.7%发生糖尿病,单纯饮食控制组为43.8%,单纯运动组为41.1%,饮食控制加运动组为46.6%。其后几年,国外相继组织了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单纯生活方式改变的干预作用及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这两个影响极大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高危人群中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一结论,DPS研究规定了生活方式改变的5个指标:体重下降>5%、脂肪占总能量比例<30%、饱和脂肪占总能量比例<10%、膳食纤维摄入≥15g/4184kJ和运动>每周4小时,结果提示干预组比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低58%,5项目标达标数越多,糖尿病发病率越低,男性和女性效果相似,DPP研究显示强化生活方式改变预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一环,总的原则是合理控制总能量,调整饮食结构与餐次,减慢进食速度,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通过科普和糖尿病教育活动,包括宣传材料发放,个别辅导,营养餐示范,食物模型展示等,引导患者掌握饮食控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计算标准体重、每日总能量、每日主食量、副食量,按照食物交换份灵活搭配饮食,合理分配餐次。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在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专科指导下,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管理、教育、护理保健与治疗。
天山医学院TSU.TW大陆医师版简体Beta2.1仅供参考不可直接作为诊疗依据
提示:PC端访问推荐显示器分辨率不低于1024×768推荐Chrome、火狐、360等新一代浏览器
E-MAIL:med@tsu.tw特别致谢: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国家传染病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