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慢性病的一种,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只要血糖控制在理想值,是不是就可以放肆吃喝?
提及糖尿病,相信大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常见慢性病,但是有关于它的“谜题”,却又总是让人觉得“熟悉又陌生”......
本期”每周好医声”栏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汪志红教授带大家正确认识糖尿病。
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
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控专委会主委
擅长糖尿病、肥胖、痛风、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曾于美国西奈山医学院进修学习糖尿病肾病的诊治。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但大约三分之二的病人没有症状,不过没有症状并不等于对身体没有危害,因为高血糖会对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糖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等,可能危及生命需要急诊救治。
慢性并发症:微血管、大血管和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包括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失明和尿毒症的首要原因;大血管病变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衰、中风,下肢溃烂甚至截肢;神经病变常常可以使患者的手足有麻木、刺痛、触电、烧灼、蚁行感等,也可以表现为失去知觉。
其他并发症:糖尿病还容易合并呼吸道、泌尿道、口腔和皮肤感染,骨质疏松等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关键点:安全控糖,心肾保护!
治疗的具体原则如下:
1.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目标: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经济条件等,由专业医生确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
2.避免低血糖:选择降糖药物时,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并让患者能够识别和防治低血糖。
3.选择具有心肾保护的药物:对于有心肾疾病或者风险的病人,应该首选心肾保护的药物
4.综合管理:除血糖外,还应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戒烟、减重。
5.患者应具有好的依从性:如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规律监测血糖、定期随访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合并症。
综合以上5点,才能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低血糖,减少心肾不良结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说到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就不得不提“降糖的5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监测。
实现平稳降糖的长期目标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2.管住嘴。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的摄入。建议选择低葡萄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奶制品、豆腐、瘦肉、蛋类、海产品等,适量摄入蛋白质和健康脂肪。此外,还需要控制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可分多次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3.迈开腿。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水平,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同时也可以进行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5.勤监测。定期检查和管理: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以及眼睛、肾脏、心血管、神经等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标
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已经确诊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3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针对一般人群,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除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可以在糖尿病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指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及时实施降糖的5驾马车干预,并控制血压、血脂、抗血小板等,以阻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哪些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尿病前期(指6.1≤空腹血糖<7.0,和/或7.8≤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史;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针对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筛查频率: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筛查一次。
筛查方法:最好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75g葡萄糖口服后2h血糖),也可以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
(特邀专家/汪志红编辑/吴瑞雪视频/薛传真师延渝青通讯员/项江韵)